洪楚
摘要:本文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长文教学,实现在一节课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几千字以上文本的教学,针对几个要点,选取几种方法,以七上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设计“默读——整体把握故事脉络”、“朗读——细品人物心理变化”、“细读——重点感悟人生成长”三个模块,对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一点参考和想法。
关键词:长文短教;朗读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自读长文,全文篇幅共占4页。如何实现在一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这样字数篇幅的课文教读,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充分地研读文本,找好本文的几个切入点,准确判断学生学习本文时的疑难点,并且有针对性、有策略地各个击破,才能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充分理解。
结合本课文的特点——一则叙述性故事,再根据教学参考用书上的建议,笔者将采用“默读”、“朗读”、“精读”等几种读书方法,试图实现对本文的有效教学。
一、默读——整体把握故事脉络
根据教学参考用书上对《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本课首要教学目标是:继续练习默读,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提高阅读的速度①。
本文叙事意味强烈,可以利用“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几个要素,在课堂上进行梳理和把握。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部分,笔者利用表格形式,通过让学生以填写表格的方式,串联脉络,实现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为以下教学环节的落实做铺垫。
这一教学环节需要学生在课前有限的时间内,养成“每分钟不少于500字”②的默读能力。而这一能力正是实现“长文短教”的必要基石。
二、朗读——细品人物心理变化
王崧舟老师曾说:“朗读是实现语文课堂最直接、最必要的教学手段。要让学生‘脸贴着脸’感受来自文字的诗意。”这是语文教学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对于本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而言,学生与文本的隔膜感比较弱。毕竟,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于莫顿˙亨特这样的“历险”经历。他们易于理解亨特身处险境时的心理起伏。
这就提醒老师可以先采取本单元编者推荐的另外一种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
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本文最为精彩之处就是课文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根据“我”对待这个“悬崖难题”的态度变化,可以觑见,“我”的心理成长轨迹。
在教学设计时,笔者选择了几个典型的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们品味感悟。
*①我缓慢地爬着,尽可能贴近里侧,紧紧地扒住岩石的表面。……这种情景让我感到反胃,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
*②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到天旋地转。……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③我趴在岩石上,精神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③
笔者择选这三组句子,旨在让孩子感受“我”孤立无援在悬崖上的心理感受。教师在处理文句的时候,可以从几组关键词着手,譬如动词及表达心理感受的词。通过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我”在悬崖上孤立无援的处境。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几处描写当中,我的“恐惧和害怕”是有层次递进的。
此外,除了关注动作、心理描写。文中的环境描写也意蕴丰富。开篇时从小亨特视角介绍的“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④先入为主在读者的心目中树立了“危险”的印象,切合一个体弱多病、不敢冒险男孩的心理。
乃至,“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⑤朗读之后,提醒学生关注此处添加的环境描写的必要性。除了点出“我”被困悬崖时间之久,也是我内心情感“焦虑”情感得到外化。两个“慢慢”突出了“我”心理的上的无助感。
总之,朗读,并不单纯地只是指导学生朗读的方式方法,而更加关注的是“朗读”背后,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要读出作者笔触背后的深意。教师在课堂上抓住了长文背后的几个“线索句”,也就找到了点燃学生共鸣的“导火线”。那么高效完成一篇数千字的长文教学也就不是难事。
三、细读——重点感悟人生成长
如果说朗读是一种情感的外泄和释放;那么,细读就是要使学生沉静下来,潜心思考。长文除了要抓住线索性的关键语句,还要细读文本的中心句。中心句是直接揭露作者写作意图和揭示文章主题的核心的句子。《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中心句非常明确: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得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⑥
此处议论引申出如何正确面对困难的经验:将大的困难化整为零,一个个去分解,就能够成功战胜。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可以适时插入对于亨特的人生经历的介绍。作为飞行员,亨特曾经接受过飞越敌占区德国的惊险任务,亨特就是凭借年少时在悬崖上学到的这一课,顺利返航。这样,学生就能更加体会这人生一课对于亨特、对于自己如何面对人生难题的重要价值。
另外,部分学生会关注到文章中“父亲”这一形象。父亲对于“我”顺利脱险功不可没。父亲在得知孩子被困悬崖时,没有丝毫的暴躁和责备;进而,在孩子怒吼着抗拒配合时,仍然能够耐心而富有智慧地引导孩子“一步再一步”走下悬崖;在孩子稍取进步之时,及时鼓励,激发我的信心。
可以说,真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冷静、睿智、富有教育艺术的父亲,才成就了小亨特的自豪和骄傲,并且深远地影响了孩子今后的人生。
总之,文本存在主题的理解的多义性。主题如何明确,离不开教师在前期备课之时对文本的“精雕细琢”;却也离不开学生通过自我“细读”,亲自发掘其丰富的内涵。
結语
“长文”作为语文文本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存在难度,但只要教师深入解读,抓住长文教学的“把手”,利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做到“读书百遍”。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自然就能做到“其义自见”。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3
[2]何庆华.实现长文短教的一二三[J].语文教学通讯.2018(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