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胡兰
摘要:在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发展中,如何借助核心素养教学思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是当前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对此,研究将从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通过论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方法提出新看法和新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1-146
结合当前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现实状况来分析,教师对于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初中英语读写教学的现实状况以及具体应用方法均存在有一定的认知问题。因此,若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教师务必要对教学的现实状况做深入挖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看法和意见,进而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
一、深挖阅读潜力
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的写作,始终都离不开写作素材的累积,也唯有学生可以实现大量写作素材的积累,在写作教育的开展当中才能够得心应手的应用下去,而素材的累积过程始终离不开阅读的影响,因此在写作教育当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素材可以说是关乎到学生今后写作能力的命脉。但是,许多教师粗暴的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撕裂,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只注重了对写作手法的锻炼,但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空有想法,却没有“食材”又怎么能够烹饪出脍炙人口的“大餐”呢?
例如,在开展阅读教育的时候,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于所学文章当中的字词,语句以及题材进行记录,其中不单语法等值得学生深究,里面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实现彻彻底底的为我所用。在学习“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忆“I also realized I could get the meaning by listening for just the key words”等句子,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让其自主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或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英语文章、小说等,让学生记忆文章的某一段,让学生快速积累学习素材;再或者,教师将文章进行整体上的序列性分解,让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彻底实现文章内容的解构等,让学生牢牢掌握文章的写作结构,这样能够让阅读的进行更加具有灵魂,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丰富学生在当前的课外阅读量,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当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才可以彻彻底底实现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当中的为我所用,写作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思泉涌。
二、丰富写作练习
写作练习是读写结合教育模式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从本质上来看,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英语所必须经历的两个阶段,阅读是知识的输入过程,而写作是学生应用知识,进行输出的阶段,只有让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同步展开,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完整,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真正落实读写结合的教育模式。为此,教师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丰富学生的写作练习: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为此,在写作练习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阅读文本,带领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思考上下文之间的练习,探寻可以吸纳为写作素材的内容。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名人著作时,可以为学生讲述作者的生平事跡,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这些信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而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以文章中心思想作为写作的主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写作,从而起到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着手提升学生的课堂练习体验,让学生对写作和阅读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体验式的学习课堂。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体验,从而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再结合阅读文本中传递的信息进行写作。
三、展开整体评价
教学评价是读写结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教师能够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出进一步调整。不仅如此,公正客观的教学评价也能够引导学生全面的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劣势,从而有意识的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学习。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打造整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为此,教师需要丰富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具体来说,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改变“唯结果论”的评价观念,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的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对初中生进行英语读写结合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参考文献
[1]郭玲.初中英语读写结合“三读三写三究”教学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72-273.
[2]于艳艳.基于高效课堂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