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的“五育融合”教学探究

2021-11-18 06:42张宸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项目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摘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一大重任,“五育融合”的培养体系也由此提出。为了能够探索在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中更好的进行“五育融合”,笔者将结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讨论信息技术学科五育融合的意义,并从五育的各要素对课程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探索出高中信息技术的五育融合方面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五育融合 项目式教学

进入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涌入我们的生活,学会正确选择和应用信息,是当代公民理应拥有的信息素养。因此有效的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相关的素养,并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的相关人才成为了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五育融合”的出现,就为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它不单单是指内容层面上的融合,还指目标和实施的融合,以及目标、内容、实施的“一体化”,从目标的角度,可将“五育”看作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形象;从领域的角度,可将“五育”划分为道德、智力、体健、审美和劳动的领域,以此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做出总体规定[1]。笔者将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科在“五育融合”方面的意义和各要素在学科中的体现,以此更好的将学科教学与“五育”更好的融合。

一、信息技术学科五育融合的意义

新时代,培养全方位人才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相关概念,更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能够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在这个时代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无疑充当了一份重要角色。因此,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科知识的掌握层面,更应同时发展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层间的培养。能够养成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探索和发现更多信息的奥秘,并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其处理和解决问题。

由上文所述,“五育融合”是对人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总体规定,因此,这对信息技术学科在其教学目标上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即从认知层面上来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掌握信息技术中信息的相关素养和知识基础;从技能层面上来说,可以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操作,运用其解决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扩展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情感层面来说,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大局意识,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等。结合这三个层面的培养目标,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展思维的灵活度,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对信息技术学科进行“五育融合”,能够极大程度帮助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发挥自身能动性,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主动探索学科相关知识,增强自身知识储备,在学习和工作中既能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又能对知识产生横向联系灵活运用。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材)五育要素分析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2]其中必修类课程是最为基础的,也是要求每位高中生都要研修和掌握的,包括了“数据与计算”和 “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课程则包含模块较多,主要是针对学生升学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设计的,主要包括为学生升学需要而设计的课程“数据与数据结构”“网络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而设计的课程“人工智能初步”“三维设计与创意”“开源硬件项目设计”六个模块。前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并列,后三个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选学。而选修课程则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选择为主设计的可由学习自主开设。

从以上课程的结构来看,其内容的设置满足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五育”中的培养任务。而教材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优质的教材也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参考。因此,这一部分笔者将对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一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来探究教材中包含五育的相关要素。

“德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使其拥有良好的社会品格和道德修养。在必修一的教材中,共包含四个章节的内容,分别为“认识数据与大数据”、“算法与程序实现”、“数据处理与应用”和“走进智能时代”,可以看出这四部分的内容与时代背景非常贴合,展现了当今社会对于信息的基本素养。引导学生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正确认识和使用数据,不在网络上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成为信息时代的社会好青年。

“智育”是每门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培育要求,即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并以此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本书四个章节的内容可以看出,几个章节存在内容和知识难度的递进关系,即从基础的了解数据是什么开始,到学习与数据相关的基本算法,再到运用学习到的算法做数据相关的处理和应用,最后以这个智能时代中人们熟悉的人工智能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扩展。采用了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对大数据的相关知识在不同学段重复出现,逐步扩展,不断加深,直到完全掌握为止[3]。同时,以贴近生活的案例、项目实践中的亲身体验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使用。

“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仅包含了培养学生拥有强壮的体魄,更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当的体育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材中就包含了许多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等环节的设置,这些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切身参与的过程中锻炼体能和磨练心智,促进目标的实现。

“美育”主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4],即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和学生的内在品质。因此,教材中所使用的参考图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审美形成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教材中的优质阅读资源以及相关案例对学生价值观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觀等内在品格的养成。

“劳育”具有实践性特点,在实践中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5]。所以,在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具有实践性的章节项目和体验探索等内容,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操作性步骤,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和合作参与的方式,体会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的经历和克服问题后的所思所想,与此同时,也综合培养了学生其他“四育”的素养。

综上所述,教材中对于“五育”的各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有从直接经验的获得,又有潜移默化的培养。如何合理的运用好教材,将“五育”的各要素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是每一个教师都需具备的教学能力。

三、信息技术学科五育融合的途径

通过上述对教材中“五育”要素的分析,以及各育的作用,发现在项目式学习的背景下,通过体验参与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即能最大程度的同时开展对学生“五育”目标的培养。下面笔者将主要通过项目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以必修一中第三章的《主题学习项目:用水分析助决策》为例,阐述信息技术学科“五育融合”的教学途径。

(一)分析项目内容,挖掘“五育”成分。

如这章项目的背景是我国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由此可以为学生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背后工作人员的艰辛,以及这一工程为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做出的贡献,以此提取出对学生社会主义精神、奉献精神、爱党敬业优秀品格等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的情怀,能够吃苦耐劳,让他们能够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以此主要培养其“德育”“体育”“美育”“劳育”方向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延伸到“智育”的培养目标,让其能够主动进行项目探究学习,乐意听取老师的知识讲解,以及愿意主动去学习相关知识,实现知识的拓展。

(二)分析学习者特征,合理分组。

小组的合作学习,是项目研究能否成果的一个关键,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各尽其职,承担着项目实施的一部分工作。了解每组学生的性格、知识储备、生活经历的背景,有助于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相互帮扶共同进步,以及遇到问题共同解决的协同意识。如将知识储备丰富的同学和知识储备欠缺的同学分为一组,能够减少组与组之间的差距,避免产生两级分化,而导致一方项目无法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三)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

当遇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和帮助,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在之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本次实验项目。这个环节中教师能够有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勇于克服困难、不断进取,形成坚定完成项目的意志。

(四)项目结束,小组交流分享,教师点评。

每组完成了项目,进行交流讨论,分享项目成果以及各自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題的方法,教师对其中的环节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指出每组实践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相互学习对方优秀的实践过程,学会欣赏别人优秀的地方,相互取长补短,扩大自身知识空间,反思自身项目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正确的审美方向等。

(五)课后学生完善项目,进行成果展出。

成果的展出,能够是学生产生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项目研究,在完善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精神,为其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同时,成果的展出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甚至产生新的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登珲,李华.“五育融合”的内涵、框架与实现[J].中国教育科学,2020(5):85-91.

[2]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潘洪建,陈云奔.《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第二版),江苏大学出版社,2020(12),60-61.

[4]章晶晶,王钰彪.作为构建新时代“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必由之路的教育信息化——全国教育大会与教育信息化笔谈之二[J].中国电化教育,2019(01):6-11+53.

[5]贾丽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实施原则及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06):38-43.

作者简介:张宸(1998—),女,汉族,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信息化教学。江苏省扬州市邮编225000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项目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液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