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传统思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平衡性思维、共生性思维上。整体性思维突出天下一家的整体和合理念;有机性思维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平衡性思维主张“致中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共生性思维则强调合作共赢,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相加的效应。这四个方面的思维方式作为一个有机体系,强调要将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平衡性思维;共生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5-0068-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和创新发展研究”(19XZZ001)
〔作者〕侯文莉,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四川成都61007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21世纪中华民族关于世界之道的智慧见解,是针对国际关系新矛盾、全球治理新困境、人类未来新方向提出的中国方案,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对化解当今全球困境、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世界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运用。就后者而言,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思维的运用上。所谓中国传统思维,是指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经由历史流变而凝聚的、具有根本性和代表性的对人、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认知方式、思考方式。笔者认为,它主要体现在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平衡性思维以及共生性思维上。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这些思维的运用,有助于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中摒弃冷战思维、霸权思维,为开辟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
一、整体性思维
整体性思维是将世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的思维方式,它不同于将组成整体的局部或个体看成是彼此没有关联的思维方式,而是将每一个局部或个体看作是整体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整体性思维认为任何一个部分的活动都会影响整体,部分的损害会导致整体的损害。整体性思维还是一种包括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思维方式,既承认整体之中差异性、多样性的存在,同时又强调统一性的重要性,是一与多的和谐统一。整体性思维强调要从全面的、整体的视野出发,掌握各事物之间的性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还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重视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和谐。整体性思维集中体现在古代关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思想上。
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是相互贯通的整体;万物一体则是说“人之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它强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差异性、多样性,但更有联系性、整体性、和谐性。关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性思维,在《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原则和构造中就有清楚的描绘,可以说整体性思维是《周易》立论的依据之一。此外,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八卦思维、浑沌思维、太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八卦思维的价值取向是天、地、人的协调和谐;浑沌思维则追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的有机贯通;太极思维探索自然、社会、人生的一体化系统,都体现了思维的整体性特点。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之中''。整体性思维是传统思维的典型方式,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也运用了这样的思维。
(一)倡导“天下一家”理念
所谓“天下一家”,就是说“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6天下一家'理念”。世界是由各具特色、个性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组成的,尽管存在着多样性、差异性,但都处于同一个地球家园,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天下一家”强调各国紧密联系,在世界大家园中,彼此不可分离、休戚相关。从“天下一家”的整体性思维出发看待当今世界,可以说地球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二)倡导和平共处原则
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彼此平等、相互尊重。从“天下一家”的理念出发,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由各具特色的不同的国家组成的整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世界这个整体而单独存在。因此,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应该一律平等、彼此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这是维系国际关系、世界统一体的基础性原则。习近平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其次,基于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和平共处原则,就要反对唯我独尊、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和行动,提倡“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各国之间应通过国家间关系民主化,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
(三)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习近平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共商就是集思广益,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共享就是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既让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当前,各国间平等协商以处理全球事务的机制还不健全,許多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地位悬殊,在全球事务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倡导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就是要充分调动各国参与全球事务的积极性,尤其是当前仍面临严峻的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更需要世界各国以负责任的精神平等相待、同舟共济、协调行动。
天下一家、和平共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整体视野出发,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既照顾到各国自身情况,更强调通力合作、携手共进的必要性,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除此之外,对于经济全球化、全球安全问题、全球生态问题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运用了整体性思维,将各种矛盾、问题置于全球视野之下,通盘考量、整体谋划。
二、有机性思维
有机性思维是将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复杂多元的有机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不是由互不相关的客体组成的机器,而是一个动态关系网。在其中,每一个要素都与其他要素相互关联、有機互动,形成一个唇齿相依的、具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有机性思维主张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内在的、有机的,而不是外在的、机械的。有机性思维体现在自然观上,就是将整个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类离不开自然界,人类只能在与动植物等共同构成的生物圈中才能生存。在社会观上,有机性思维强调社会组织是一个复杂多元的有机体,社会发展是复杂多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中国古代,体现有机性思维的典型模式就是阴阳五行。美国物理学家和系统理论家卡普拉曾经评价说:“除了阴/阳象征之外,中国人还用一个称为五行的系统,……F·波克特将'五行'翻译为'五个演变阶段'……中国人从这五个阶段中找到一个对应的、扩展到整个宇宙的系统。季节、大气影响、颜色、声音、身体各部分、情绪状态、社会关系以及大量其他现象都划分为与这五个阶段有关的五种类型。当这个五阶段理论和阴/阳循环相结合时,结果便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宇宙的每一部分都被描述为一个动态或整体的确切部分。"以阴阳五行模式来解释有机系统的运行不仅在中医理论中产生了基础性的作用,在古代国家治理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在《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可以看到,在阴阳五行模式下,整个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由于阴阳消长,推动着五行相生、相胜,而同类之物则相召相应,这样,整个阴阳五行结构便具有了确定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调节功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学者将这个思想描述为宇宙一体化思想,指出:“宇宙一体化的思想显然与孤立、静止的观点相排斥。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既与本部类(同行)的事物相联属,同时又与其他部类(异行)的事物相互作用,它们是宇宙总体的一个有机部分,受宇宙总体的决定,也对总体发生作用和影响。''这种宇宙一体化思想所蕴含的有机性思维,强调任何事物之间具有内在、有机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运用了这样的有机性思维。
(-)倡导伙伴精神
全球化使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机整体中的各要素,即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是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关系,是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应该建立紧密联系的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是一个关系性概念:行为体可以通过建构伙伴关系形成一种集体身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伙伴关系从根本上否认自我和他者或是'既有'和'反面'的二元对立世界观,而是强调利益和价值的互补性”。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讲话中指出:“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大家庭,……亚太经济体需要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在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指出:“伙伴精神是二十国集团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选择。”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把握好全人类的前途命运,更需要打造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伙伴关系。
(二)提倡弘义融利
强调利益共享,但不止于利益共享,还要讲道义、重情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以利益交汇、利益交融为基础,但是,强调互利共赢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是将命运共同体看作是简单纯粹的利益关系。全球化使各国深度融合,彼此紧密依赖,单纯立足于利益基础上的国家关系,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就可能导致争端或统一休的破裂。因此,强调利益但并不止于利益,在寻找各国利益的交汇点、共同点的基础上,还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就是要义利相兼,必要的时候要以义为先。这里讲的“义”具有道义、情义的含义。习近平指出:“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关于讲道义、讲情义,习近平在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讲话中对亚太应该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进行阐述时强调了规则的作用,更强调了“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就会越来越好办”。“心灵之路”就是道义之路、情义之路。遵循这样的原则,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上提倡“睦邻、安邻、富邻”的“亲、诚、惠、容”理念,具体表现为“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2013年5月习近平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同样强调道义、情谊的作用。
伙伴精神、弘义融礼的观点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休理念对有机性思维的运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义利交融、命运与共是当今世界各国关系的现实写照。国家关系一定程度上也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近似,只有相互信赖、相互支持、互利互惠、友好往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彼此关切、彼此照顾。反之,以机械的思维对待国与国关系,则会导致彼此孤立、彼此对立,这不符合地球村的现实需要,更不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三、平衡性思维
对于任何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或外部总有许多矛盾相互交织,平衡性思维就是使事物内部或外部矛盾处于相对均衡状态的一种思维方式。由于矛盾的普遍存在,协调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等都可以使整体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整体平衡是事物能够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中国古代智慧中蕴藏着丰富的平衡性思维的思想。像执两用中、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就是强调在面对矛盾冲突时,不走极端、不偏不倚,将对立的两极结合起来,行“中”道,不偏执于一端,使事物保持相对中和的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要求“致中和中和的状态就是一种相对稳定、均势、和谐的状态,它依赖于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彼此兼容、彼此协调。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整体协调稳定的平衡性思维方式,也是辩证思维的一种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总是充满了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同时矛盾双方又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维持相对稳定协调的状态,就必须使矛盾双方保持相对均势,不偏不倚。同时,由于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发展运动的过程中,因此,平衡性思维并不是静止、死水一潭似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是一种确保事物和谐稳定又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也运用了这样的思维。
(一)正确看待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方面,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就各国而言,要想进一步发展,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和平环境,既要内部稳定,也需要外部和平,离开了和平的环境,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各国应该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为自己也为他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和为贵,以和平促发展。另一方面,持久的和平依靠发展才能维系。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还有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都对发展造成了威胁。为此,更需要各国紧密配合、相互协作,为解决各种威胁共同努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促和平,在和平与发展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共同繁荣。
(二)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观
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的历史、习俗、文化、宗教蕴育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都各具特色、富有深厚的底蕴。世界因为有不同的文明而丰富多彩。长期以来,“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是影响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错误观念。世界是由不同文明组成的,就像大自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古今贤文》)一样,尊重文明多样性、差异性,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能够友好交往的前提,也是世界文明繁花盛开的大势所趋。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指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应该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融合互补,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形成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新格局。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实现世界文明的多元均衡发展。
和平与发展、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平衡性思维的运用。很显然,离开了相对平衡,事物是不会有质和量的稳定的,世界也不会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状态。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当今全球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问题、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等问题的认识都运用了平衡性思维,强调既不非此即彼,也不顾此失彼,只有不偏执、不走极端,才能实现动态平衡,促进更好发展。
四、共生性思维
共生性思维是一种立足于整体之下由于交互关系而产生的效能、功效、效益的思维方式。共生性思维将事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认为在有机整体中,事物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由此产生协同互补效应,并使整体功能最大化,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的效应。
在中国古代,《易经·系辞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第四十二章讲“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都是在强调事物由于相反又相成的交互作用而产生了和谐的局面,并认为这样的相反相成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这样的认识,虽然看到了事物相反、相对的不同性质与状况,但更强调他们彼此之间是融合、互补、协调的。这种融合、互补与协调促进了和谐状态的生成。和谐就是由于相反相成而产生的功能的表现。与此类似,古代中国将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的、冲突的事物联系起来,强调“本来水火不容,矛盾对立,但是他们能够相反相成地融合起来,而产生万物”,将矛盾对立的事物相互协调、互补共济,从而催生出新事物。这种思维观念不仅看到了和谐共生的作用,看到了事物多元化合的作用,还看到了由于和合使整体功能大于局部相加的新现象。在中国古代,古人发现“夫草有莘有萬,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莘”和“葛”都是有毒的植物,单独吞服致人死亡,而“合”在一起服用却能延年益寿;漆和水都柔软流动,合起来则变得坚硬;铜和锡的硬度都很低,合到一起炼成合金硬度就很高。这样的和合共生智慧与今天所讲的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的系统论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运用了这样的思维。
(一)倡导各国形成合力
首先,倡导各国权责共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其次,各国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当前,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全球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发展不平衡加剧,战乱、冲突、恐怖主义、难民移民问题不断激化。应该说,全球化挑战日益严峻、矛盾此起彼伏。对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矛盾,仅凭一国之力是无法解决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些矛盾、挑战面前独善其身。因此,“对接各国彼此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有效应对挑战,共同化解世界性困境。
(二)倡导合作共赢
冲突对抗与合作共赢是对待国际关系两种不同的观念与方式。关于冲突对抗的思维方式,有学者指出:“从西方哲学来看,上帝和人是二元的,除了正确就是错误:一个是存在的,一个就是理念的;一个是进步的,一个就是落后的。它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观点。因此西方解决冲突的办法,常常是用一方消灭另一方的方法。”“将冲突视为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本质和世界发展动力,这成为西方思想界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而东方文化,尤其是儒家观点与之不同,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从国家关系来看,当今世界既有发达国家,也有不发达的国家,如果从冲突对立的思维方式出发,则是你强我弱、你输我赢、赢者通吃,而从中国思维来看,则强调应该相互合作、互利互惠,形成良性的互动合作关系。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休理念主张“‘合则强,孤则弱。’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在各国彼此联系日益紧密、彼此依赖日益增加的全球化背景下,应该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它普遍适用于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比如在经济领域,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在《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讲话中指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同国家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就亚非国家关系而言,如果加强互利合作,则“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而对于亚太伙伴关系而言,既要尊重各国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和而不同,又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做大亚太合作蛋糕,实现共同繁荣”。反之,“重回以邻为壑的老路,不仅无法摆脱自身危机和衰退,而且会收窄世界经济共同空间,导致'双输'局面”。世界经济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
形成合力、合作共赢的观点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人类命運共同体理念对共生性思维的运用。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团结各国并充分发挥各国力量,以应对全球化时代各种传统以及非传统的挑战;只有合作而不是相互冲突、相互拆台,才能实现各国利益最大化,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时说过:“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得益于这一智慧见解,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世界价值。其中,“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其重要指示。
(责任编辑梁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