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问题互动、发展互动、文明互动、利益互动、和谐互动等多层面、多视角论述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树立世界眼光,把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联系起来,认为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倡导共同发展,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中国发展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惠及世界各国;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把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共同发展;坚持正确利益观,把中国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对接起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和谐与世界和谐统一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宝库,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伙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进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与世界;外交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D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1)05-0058-10〔作者〕迟成勇,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南京21003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发出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之问。在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的基础上,习近平对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理念、新判断、新战略,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外交思想。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具体体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由于国际形势与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动。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大致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对峙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我国也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但仍然没有摆脱冷战对峙格局的束缚。从总体上看,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侧重于以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为标准来建构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既有在封闭、半封闭状态下反对美苏争霸的国际斗争互动,又有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互动。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迈开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新步伐。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个开放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提出“不结盟”外交政策,着力重构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与美国、苏联等大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相比较而言,“毛泽东在世时中国的大门仅仅打开了一条缝,在世界上开启了中国的一席之地。而邓小平真正打开了国家的大门,与各国建立了新型合作关系,与世界接轨,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新秩序的一员”。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在当今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及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中国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中国发展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总之,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的格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问题互动、发展互动、文明互动、利益互动、和谐互动等多层面、多视角系统地论述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具有十分丰富而重要的时代内涵。
(一)问题互动:树立世界眼光,解决好中国问题就能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指出:“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问题是客觀世界的实然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是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实践证明,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直面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举措,以破解“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刘易斯拐点”等多种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性。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高度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出'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用世界眼光或从全球视野的高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者说从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放眼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愈加紧密。和平崛起的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于世界民族之林呈现出更加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风采。习近平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无疑,破解世界性问题或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合作应对。而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由边缘化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进而在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破解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解答当代中国问题的同时,也解答了当今世界问题”。现实表明,中国对当今世界重大国际性活动或全球性问题决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希望听到中国声音,希望中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或措施。有学者指出:“当今的很多国际问题如果没有中国参与,也不可能解决。因此,现在的中国应树立新思路,寻求国内问题和世界问题的互解。”可见,随着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智慧,为破解世界性问题提供了借鉴思路和有效方法。
(二)发展互动:倡导共同发展,中国发展将惠及世界各国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历史证明,只有共同发展才是最好的发展。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某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奉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赢者通吃、零和博弈原则,导致贫富悬殊和南北差距问题依然严重,亦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更加突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因此,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是习近平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2017年元旦,习近平在发表新年贺词时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希望自己过得好”与“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就是把“中国好”与“世界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的通俗表达。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他指出,“要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们追求的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不仅关乎中国的命运,而且关系世界的命运。把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统一起来,把中国命运与世界命运连接起来,充分彰显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也凸显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良性互动的价值期盼。
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依存关系。中国发展不仅是为了自己,而且会惠及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在谈到共同构建亚太伙伴关系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加大对发展中成员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亚太经济休多样性突出的特点,优势互补,扩大联动效应,实现共同发展。”在谈到中非合作时,习近平又指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017年1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2020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加强绿色发展合作,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是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价值目标。2020年上半年以来,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我们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其他国家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追求中国发展的'一枝独秀',而是要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总之,我们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现实表明,中国始终是推动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行动者。
(三)文明互动:主张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共同发展
文明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过程中的智慧结晶。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国情、不同的地域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开辟的近代工业文明,“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民族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一方面资本主义扩张将落后的古老文明或农业文明纳入到近代工业文明的格局中,另一方面落后的古老文明或农业文明开始被动地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交流和融合。可见,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应该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习近平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可见,文明交流互鉴论有力地回击了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创造性发展,而且为促进世界各种文明的平等交流和共同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行动指南。
中华文明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品格,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无论是张騫通西域、玄奘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还是汉唐佛教传入及其中国化,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发生过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一定意义上讲,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考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信。越是文化自信,就越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坚定文化自信,就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一方面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引进来”,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做到“洋为中用,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历史与现实证明,只有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才能使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辉映,共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和世界各种文明只有在“和而不同”精神的烛照下才能共同发展,获得永久生命力。
(四)利益互动:坚持正确义利观,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利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取向,也影响着一个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归根到底是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大力倡导“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在谈到金砖合作走过10年辉煌历程时,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五国国情不同,但我们对伙伴关系、繁荣发展的追求是共同的,这使我们能够超越差异和分歧,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在谈“一带一路”建设时,习近平提出:“要切实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在谈到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可见,从金砖合作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再到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等,“合作共赢”“互利共赢”理念贯穿于其中。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态势下,中国旗帜鲜明地向全世界表达坚持开放、互利共赢的价值立场,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和世界情怀。
早在1989年10月,邓小平在与秦国总理差猜谈话时就指出:“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把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与尊重别国利益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处理国家间利益的基本立场。如何处理中国与世界各国利益的关系需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把坚守国家核心利益与维护国际道义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可见,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当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互利共赢是有底线的,就是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坚持正确义利观,即在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考虑和照顾世界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这是中国建立和发展同世界各国伙伴关系的前提条件。总之,坚持正确义利观,把中国利益与世界各国利益对接起来,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五)和谐互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由人联合体”的科学蓝图。马克思在批判“全面异化”而不和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傅立叶、圣西门、欧文、魏特琳等空想社会主义者關于和谐社会思想的合理成分,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加以改造提升而提出未来的高度和谐社会——共产主义,即“自由人联合体”。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还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对中国“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历史继承和时代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还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和谐思想,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统一起来作为奋斗目标。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空间上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实践表征。习近平指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外交辞令,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实实在在的国际战略行动,是理论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自身发展到何种程度,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致力于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要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合作,打造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即和谐世界。“'和谐世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点:多极性,即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互利性,即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包容性,即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可见,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彰显,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实践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和谐共同体,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只有实现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才能建设和谐世界,进而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也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发展,也就不可能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的最有力的武器,当前全球抗疫更加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把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统一起来,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三、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同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也已变得空前紧密,我国对世界的依靠、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在不断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依靠、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重要论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宝库,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伙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质量和水平也必将大大提升,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也将在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中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以周边国家为基础,以发展中国家为立足点,以大国为关键,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习近平指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要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建构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扩大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重要论述在建构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多边外交的格局中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在实践层面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外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宝库,而且对我国新时代外交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既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两者缺一不可。党的十八大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重要论述及其实践,一方面有力地回击了“国强必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文明冲突论”等各种奇谈怪论,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伙伴关系网络的建立和发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國际环境。诚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大格局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需要中国与世界实现良性互动。
(三)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进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是一个矛盾的世界,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出现诸如粮食短缺和资源枯竭、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重大传染性疾病、全球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及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如何解决全球性问题,不同国家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全球性问题或人类发展困境相继提出了一些战略举措或治理方案,比如:世界各国同心协力,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休;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等等。这些战略性举措既彰显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自信和风范,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责任担当,也是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合作共赢理念的生动诠释,其中还蕴含着鲜明的中国和平主义和多边主义精神特质,对于遏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总之,习近平关于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重要论述及其实践,客观上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或世界和平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促进人类文明持续而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
(责任编辑肖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