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郑州大学 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传统用法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是语言使用中释义的一种技巧[1]。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克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的说法[2]5,他认为,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域间的映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一种认知工具。自此,隐喻从修辞格研究拓展到认知和思维层面。隐喻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活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1世纪以来,概念隐喻研究发展迅速,清晰、全面地把握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的发展脉络,厘清其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对推动该领域发展有重要意义。受研究背景限制和专长影响,以往学者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鲜有学者从定量与定性结合的角度对其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梳理。鉴于此,研究团队借助CiteSpace计量软件,对我国概念隐喻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为该领域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献检索的质量影响可视化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为保证原始数据全面、准确且有较好解释度,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论文为数据源,以“概念隐喻”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初步检索到1998~2020年共812篇文献索引,剔除会议通知、征文和公告等非研究性信息,最终得到810篇有效文献。
研究采用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工具是陈超美开发的CiteSpace软件,它在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和文献计量分析方面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对探测某学科的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有重要作用[3]。利用CiteSpace 5.6.R5对知网检索文献进行数据转换(CNKI转换为WoS),设置如下:参数界面时间跨度为1998~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和剪枝算法,功能界面的节点类型选择作者、机构、分类和关键词,其他均保持默认格式。
文献数量变化能从侧面反映某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对评价该领域所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有重要意义[4]。图1显示,1998年之前的概念隐喻研究成果较少,知网数据库中检索不到,因此,本文仅讨论1998年至今的研究成果。
图11998 ~2020年国内概念隐喻研究文献统计Fig.1 Statistic of domestic conceptual metaphor literature research from1998to2020
图1中,虚线代表趋势线,表明该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科学文献增长模式不同与增长过程和速度不同有关[5]。按照不同的增长速度,国内概念隐喻研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期(1998~2005年)、发展期(2006~2016年)和平稳期(2017~2020年)。萌芽期增速较缓,年平均发文量约9篇;发展期整体增速明显,年均发文量约51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是概念隐喻研究的关键期;平稳期增速相对稳定,年均发文量约44篇。这说明概念隐喻研究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发展相对成熟。
对题录按发表期刊进行统计,从载文总量看,《外语教学与研究》载文23篇,排在第一,《中国外语》载文15篇,位居第二。排名前5的期刊中,4个属于外国语言学来源期刊,这反映出目前国内概念隐喻研究集中在外国语层面。
对研究者进行可视化分析,可发现该领域有较大贡献的学者,显示字体的大小反映发文的多少,连线代表作者与所在单位及作者之间的联系,连线越粗表示合作越紧密[6]。经软件可视化分析,部分节点有一定连线,但整体不密集,表明研究者之间和科研机构间联系不够密切,建议有相似学科背景的学者及院校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概念隐喻研究向前发展。
表1列出了发文作者及突变值,突变值表明发文时间的集中度,数值越大,表示短期内发文数量越多。从表1可知,概念隐喻研究发文量较高的机构是高校,这也是研究的主要阵地。科研机构中,外语类大学及外国语学院居多,说明外语类研究者是该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另外,研究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文学、中医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表明该研究呈现跨学科发展态势。
表1 主要研究者与研究机构Tab.1 Main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2.4.1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研究文章核心内容的切入点,其词频变化可反映某领域的研究热点[7]。绘制概念隐喻研究核心领域的知识图谱,从关键词中提取聚类标签,得到网络聚类,聚类编号越靠前,文献数越多,聚类规模越大。经软件分析,关键词聚类模块值Q为0.7825(Q>0.3 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聚类平均轮廓值S为0.5751(S>0.5 意味着聚类结果合理),表明本聚类网络合理且显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8]。
经软件可视化分析,9个关键词聚类网络为政治话语、五行、文学文本、体验、隐喻思维、认知语言学、课堂教学、《黄帝内经》和抽象概念。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归纳,笔者认为,当前研究热点涉及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体验、隐喻思维、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实践研究(政治话语、课堂教学、抽象概念)和概念隐喻的跨学科研究(五行、文学文本、《黄帝内经》)等三类热门话题。
第一类,概念隐喻理论研究。1980年Lakoff&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2]。概念隐喻是具体始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涉及意象图式、架构和隐转喻等概念。1989年Lakoff&Turner提出诗性隐喻,丰富了概念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人们可通过掌握的基本隐喻知识理解诗篇[9]。1994年Fauconnier提出概念整合理论,补充了隐喻映射观点,指出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是流动、对话性的动态过程[10]。1996年Forceville提出图像隐喻概念,发展成多模态隐喻理论,弥补了单纯依赖语言符号构建概念隐喻的局限性[11]。1999年Lakoff提出隐喻神经理论,认为映射是神经元间的连接且是隐喻性的,发展了概念隐喻理论[12]。2008年Steen提出刻意使用隐喻理论,将交际纳入隐喻认知范畴,关注具有主动意向性的“注意力”,构建“语言、概念与交际”三维分析法,继承超越了以往隐喻研究范式[13]。2011年Gibbs的动态系统理论强调隐喻的复调环境,隐喻语言受话语目的、语言语境、社会语境和认知活动的共同作用,即话语事件中的隐喻语言构成交互联结、开放复杂的动态系统,是概念隐喻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14]。2015年Kovecses提出语境观,包含上下文语境、社会情境、文化与历史语境等,语境可以诱发隐喻的创造力,丰富了概念隐喻的研究理据[15]。2020年Kovecses提出概念隐喻的拓展理论,通过构建概念结构的多层观,即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从抽象到具体的层级性,打破之前囿于单一概念层面的局限,是该研究的新进展[16]。
第二类,概念隐喻应用实践研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概念隐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在外语教学中,培养二语习得者的隐喻思维能力可促进外语词汇的学习。如,Kovecses通过动词短语的教学实验,来说明词汇教学中概念隐喻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的词汇掌握[17]。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可正确理解译文的深层隐喻含义,从而在具体的语篇中灵活翻译。如,冯全功介绍了具有系统性和生成性的概念隐喻及派生隐喻对文本解读和人物塑造的审美价值[18]。在话语分析实践中,概念隐喻广泛应用于政治语篇的解读,探讨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话语建构。如,汪徽、辛斌等分析了美媒在政治报道中使用隐喻来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的问题[19]。此外,概念隐喻还应用于语义研究、影视作品鉴赏、抽象概念等语言现象的阐释。
第三类,概念隐喻的跨学科研究。在概念隐喻与诗学结合方面,程瑾涛在概念隐喻的语境视角下,以小说中诗学隐喻为例,分析了不同语境对隐喻创新的促进作用[20]。在概念隐喻与医学结合方面,贾春华基于五行学说和具身心智理论,探析了金木水火土隐喻的形成及中医藏象、治法、病机、五色、五味等概念的隐喻特点,将概念隐喻理论有机运用于中医文化中[21];孙凤兰对《黄帝内经》英译本进行解读,探讨了典籍英译中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22]。在概念隐喻与神经学结合方面,王寅通过国外神经科学的新发现论证了语言体验性特征,基于神经元模拟论建立模拟语义学,为隐喻语言的体验哲学提供科学依据[23]。在概念隐喻与语用学结合方面,李勇忠、李春华分析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性特点在语用语境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4]。此外,概念隐喻涉及哲学、心理学、美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研究,成为跨学科的热门研究对象。
表2中,“概念隐喻”共现频次最高,共350次,“隐喻”“概念隐喻理论”“认知”“认知语言学”等关键词共现频次也较高。其中,“概念隐喻”的中介中心性最大,“认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的中介中心性也较大。“概念隐喻”“认知”“认知语言学”具有较高的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表明这些关键词在该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表2 高频关键词和高中阶中心性关键词Tab.2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and high intermediate centrality keywords
2.4.2 研究前沿
突变词指短期内突然出现或使用频次明显增多的词语,可检测某一领域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辨别和追踪该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突变词的动态变化能有效揭示学术研究的动态发展机制[25]。
经软件分析,概念隐喻研究热点经历了概念隐喻、语法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多模态隐喻、人际隐喻等发展。从突变强度和持续时间看,关键词“认知”突变强度大于3,且持续7年,表明“认知”长时间占重要地位,是2002~2009年间的持续研究热点。从变化时间看,概念隐喻研究前沿发展趋势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8年,认知隐喻突现明显,研究初期主要关注隐喻在认知和思维层面的作用;第二阶段为2009~2014年,具身体验突现明显,人们通过自身体验和经验丰富了概念隐喻的研究实践,如探讨政治文本的意识形态、分析多模态语篇等;第三阶段为2015~2020年,语料库、《黄帝内经》、概念化等突现明显,突现年份距今较近,表明跨学科及定量与定性分析有可能是该研究的新兴趋势。概念隐喻研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特征,当前热点主要集中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实践上。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计量分析,对CNKI语料库中关于概念隐喻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客观解读该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近年来概念隐喻研究虽略有减少,但总体基数较大,表明概念隐喻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第二,主要研究者与科研机构之间存在联系,但合作关系不密切,国内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还没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需加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沟通。第三,由关键词分析可知,概念隐喻研究主要是概念隐喻理论、隐喻与转喻、概念整合理论、多模态隐喻等,应用于具体文本分析中。第四,目前概念隐喻研究热点是政治话语、中医文化等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这是积极响应国家需要及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结果。未来,国内概念隐喻的研究发展空间很大,需广大学者多角度寻找研究方向,促进该领域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