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高小瞻 马飞 王露
乳腺疾病是目前十分常见的病症类型[1]。乳腺病灶性质可分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良性病灶进展缓慢且可以通过手术彻底切除、治愈率高、患者预后好,而恶性病灶治疗困难性大、预后差[2]。病理检查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乳腺病灶良恶性质鉴别诊断的“金”标准,但对患者机体形成的创伤大、患者配合性差,难以作为常规检查手段推广使用[3]。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疾病筛查的重要手段,包括乳腺钼靶检查、超声检查等,却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鉴别诊断效果较差,越发无法满足诊断工作所需。超声分子成像为分子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声造影剂在与特定靶点抗体或者是配体结合后能够对靶点进行成像,但目前研究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很少应用于临床。故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分析超声分子成像在乳腺病灶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内容如下。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前往本院诊治的120 例乳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38 岁~68岁,平均年龄(53.00±15.00)岁;病症类型:乳腺病58 例、导管癌30 例、纤维腺瘤15 例、乳腺炎7例、腺癌7 例、髓样癌3 例;病程时间:1.5~7.5年,平均病程时间(4.85±0.35)年;吸烟史:有吸烟55例、无吸烟65 例;饮酒史:有饮酒33 例、无饮酒87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为女性;②均伴有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症状表现;③均或病理证实;④均完成超声分子成像、乳腺钼靶检查、超声检查;⑤均为首次或者确诊,研究开始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者。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精神障碍或者是认知功能障碍者;②对超声分子成像所用造影剂过敏或者是禁忌者;③影像资料缺失者;④复诊的乳腺疾病者。本研究已经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且乳腺疾病患者知情同意。
所有乳腺疾病患者均接受超声分子成像、乳腺钼靶检查、超声检查,具体如下:①超声分子成像。仪器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CUSON X600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线阵探头频率10 Hz。使用的超声造影剂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微泡造影剂(BR55),经由患者肘前静脉团注该造影剂,剂量0.25 mL/kg~0.5 mL/kg,输注速度2.5 mL/s。在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后进行观察并持续保留45 s 的影像信息,随后从造影剂注入后的第5 min 开始每隔2 min 保存10 s 影像,至第29 min 截止。超声分子成像信号强度分为以下3 个级别:病灶信号强且明确为高增强;信号低但稳定结合于病灶处为低增强;与病灶周围组织相比并无稳定结合为无增强[4]。②乳腺钼靶检查。仪器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m⁃momat Novation DR 全数字化乳腺X 线机。具体参数设定如下:管电压40 kV~150 kV、最大管电流时间积850 nAs。拍摄所有乳腺疾病患者常规头尾位、内外侧斜位影像。利用5 M Barco 全屏观察形成的影像,如有必要加摄乳腺侧围检查。③超声检查。仪器设备同超声分子成像。协助患者仰卧于扫描床,先期进行首诊以明确肿块所处位置、分布象限等信息后叮嘱其双上臂高举过头,促使整个乳房部位充分暴露于医务人员面前。检测外象限期间根据需要调整体位为侧卧位,如有必要可朝向一侧倾斜以进一步提高暴露效果。直接接触法将超声探头置于乳腺部位后以乳头为圆心向乳腺边缘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做辐射状探查。顺时针探查360°以确保所有断面能够相互重叠。线阵探头置于乳腺中央区肿块位置后采集回波并据此辨明病灶良恶性质。二维超声探查完毕后启动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系统进行更为深入探查。检查腋窝时叮嘱患者双手置于枕部,上臂维持外展位。
以上检查均由影像科3 名具有丰富诊断经验的医师完成,在意见不一时采取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最终出具诊断报告。
选取符合率、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观察指标。符合率(%)=准确诊断例数/总例数×100%。敏感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5];特异度(%)=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6];准确度(%)=(真阳性+真阴性)/(真阳性+假阳性+真阴性+假阴性)×100%[7]。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0 例乳腺病变患者病理结果中良性80 例、恶性40 例,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符合率比较,超声分子成像(95.83%)>乳腺钼靶(85.00%)>超声检查(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 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符合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oincidence rate of three imaging examination methods[n(%)]
患者XX,女性,57 岁,导管癌,病灶位于右乳内上象限,病灶直径0.9 cm,造影剂注入前灰阶超声成像提示低回声实质性病灶,造影剂注入11 min 后超声分子成像中黄色箭头所示病灶高增强,蓝色箭头示为伪影。见图1~2。
图1 造影剂注入前灰阶超声成像Figure 1 Gray⁃scale ultrasound imaging before contrast agent injection
图2 造影剂注入11 分钟后超声分子成像Figure 2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11 minutes after contrast agent injection
患者XX,女性,48岁,纤维腺瘤,病灶位于右乳外上象限,病灶直径2.1 cm,造影剂注入前灰阶超声成像提示低回声实质性病灶,造影剂注入11 min 后超声分子成像中黄色箭头所示病灶无增强。见图3~4。
图3 造影剂注入前灰阶超声成像Figure 3 Gray⁃scale ultrasound imaging before contrast agent injection
图4 造影剂注入11 分钟后超声分子成像Figure 4 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 11 minutes after contrast agent injection
以病理结果为参照,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相比较,超声分子成像(96.25%、95.00%、95.83%)>乳腺钼靶(86.25%、82.50%、85.00%)>超声检查(77.50%、65.00%、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 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效能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3 imaging methods(%)
乳腺疾病是医学界公认的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尤以乳腺癌的危害性最大[8]。由于乳腺恶性疾病发病早期缺乏特异性,获得明确诊断时往往已经进展至中晚期,因病情复杂而不得不切除整个乳房,乳房的缺失导致其形体改变,生存质量急剧下降[9]。超声检查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乳腺疾病筛查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10]。乳腺钼靶检查则是乳腺疾病诊断的首选手段,特别是近些年来分辨率显著提升下能够筛查出以往首诊无法触及的结节,“隐匿性乳腺癌”筛查效果更佳[11]。然而,由于中国女性的乳房体积普遍较小,腺体排列更为致密,病灶位于深部组织时难以及时检出,以上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均有较高的漏诊率。
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快速发展,超声分子成像步入临床视野,使用的靶向超声造影剂表面连接有Ⅲ型酪氨酸激酶受体,在无癌变的组织中不会表达或者是仅呈低表达,但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高表达,故此种特定分子表达水平差异性在理论上有助于病灶良恶性质的鉴别诊断[12]。孙睿颖等[13]在其研究中已经证实超声分子成像能够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病程进展的评估工作中,而葛洁等[14]则是通过基础研究探讨了乳腺癌分子成像的使用价值,但不足之处在于并未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表明超声分子成像具有更高诊断效能。总结原因在于:①乳腺疾病具体类型多样且病情轻重不一,超声检查过程中除了乳头、胸大肌以及腋窝外其余部位缺乏一致性的、可重复性的标记,使得细小病灶容易被遗漏。此外,超声检查需要医务人员手动完成,后者工作经验、知识储备也会对诊断结果造成干扰。乳腺钼靶虽然分辨率较超声更高,但部分恶性乳腺疾病患者典型的局限致密型浸润、周边存有毛刺、恶性钙化特征没有充分体现,由此导致阅片时发生漏诊。②超声分子成像是将具有分子特异性的抗体或者是配体与声学造影剂有机结合,在造影剂表面构建靶向声学造影剂,注入患者体内后能够自动与靶区相结合,形成特异性的超声分子影像。该成像手段的出现预示着超声影像学已经从以往的非特异性物理成像朝着特异性靶向分子成像转变,也是今后超声影像重要的前行方向。本研究中使用的靶向超声造影剂为临床级别的VEGFR2 微泡造影剂(BR55),其所具有的安全性已经获得了国内外研究的证实。当该造影剂沿着静脉血管进入到乳腺良性病灶后并无增强,而进入到乳腺恶性病灶后呈高增强,使得二者形成的超声分子成像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本研究推测超声分子成像低增强与高增强或可能与乳腺恶性病灶的病理类型有关,但由于国内尚无此方面的临床研究,故仍需证实。由于超声分子成像并未使用特殊的仪器以及探头,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超声设备具有较好的兼容性,为其推广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加之超声分子成像完成后体内残余的未能够与靶点相结合的游离微泡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以自行清除,且靶向结合微泡信号强度持续时间可达注入之后的29 min,此点也为单次造影剂成像诊断提供了可行性[15]。
综上所述,在乳腺病灶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超声分子成像取得的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乳腺钼靶检查以及超声检查,值得在今后诊断工作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