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茹,祖国友,刘凤云,孟亚军,张元林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2.高阳县医院,河北 高阳 07150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的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反应及其他神经调节异常等密切相关[1]。目前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茶碱类药物等以抗炎、抗敏、解痉平喘,但单纯选用西药治疗有效患者控制不佳,且因药物长期使用不良反应明显,影响患者依从性[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越来越被患者及医生认可,辨证分型治疗多可获得满意疗效。本研究以湿热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辅助治疗该类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诊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西医诊断及病情分级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18年版)》[3];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6版)》[4],辨证为湿热型。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且辨证属于湿热型,病情轻中度,可以接受肺功能检查;②患者年龄38~64岁;③临床资料齐全,研究中途无退出者;④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排除标准 ①伴有间质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等肺系疾病者;②有造血、免疫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原发病疾病者;③伴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④有精神性疾病或病史者;⑤对研究中所用药物有禁忌史或过敏史者。
1.4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治疗的76例湿热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38~63(45.7±3.8)岁;哮喘病程2~11(4.81±1.01)年;急性发作属于轻度27例,中度11例。观察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39~61(46.5±3.3)岁;哮喘病程2~10(4.75±1.06)年;急性发作属于轻度25例,中度13例。2组患者基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21132)。
1.5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比利时辉瑞公司,国药准字H20130301)4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异丙托溴铵溶液(Laboratoire Unither,国药准字H20150158)2 mL+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Astra Zeneca.Pty.Ltd,国药准字H20140475)1 mg+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Glaxo Wellcome Operations,国药准字H20140029)0.5 mL+生理盐水2 mL雾化吸入,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组方:生米仁、赤小豆、金荞麦各30 g,连翘、车前子(包煎)、炒枳壳、陈皮、炒黄芩、茯苓、滑石(包煎)各15 g,桑白皮、杏仁、姜半夏各12 g,炙麻黄、淡竹叶、甘草各6 g。咽痒明显者加适量蝉蜕、浮萍;喘重者加适量葶苈子、黄荆子、地龙;热甚者加适量败酱草、黄连;湿甚者加适量豆蔻、苍术;咽部痰滞不爽者加适量蛤壳、浙贝母。药物使用方法:先加冷水将药物浸泡30 min,头煎、二煎分别煮沸20 min、10 min,将2次煎煮药液均匀混合,1剂/d,早晚餐后30 min各服200 mL。2组患者均持续接受相应治疗2周。
1.6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喘息、咳痰、咳嗽、哮鸣音、胸闷症状进行评分,各症状评分范围均为0~6分,5~6分为重度,3~4分为中度,1~2分为轻度[5]。②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评估哮喘控制情况。该项评分包括5个问题,每个问题评分范围为0~5分,分值越高表示哮喘症状控制越好。③2组患者治疗前后使用肺功能仪行肺功能检测,记录呼气峰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④治疗前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⑤参考文献[4]制定疗效评定标准,评估2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好转,中医症状积分降低>70%;好转:临床症状体征相比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中医症状积分降低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未超过30%。⑥记录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1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2周后,2组患者喘息、咳痰、咳嗽、哮鸣音、胸闷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湿热型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2.22组患者ACT评分比较 治疗2周后,2组患者ACT评分均明显增高(P均<0.05),但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湿热型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2组患者PEF及观察组FEV1%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EF、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湿热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后PEF、FEV1%比较
2.42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IL-4、IL-8、TNF-α、CRP水平均显著降低,IFN-γ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IL-4、IL-8、TNF-α、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湿热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5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湿热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2.6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均未出现心电图、肝肾功能异常,2组各有1例(2.6%)患者出现轻度咽部不适感,无患者出现明显中药不良反应。2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喘息、气促、呼吸困难(主要在夜间或清晨)、胸腔压迫和咳嗽为主要症状的常见过敏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慢性炎症反应及肺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加为主要病理特征[6]。长期气道高反应性、平滑肌增生会引起气道重塑和气道狭窄,导致肺功能下降[7]。相关临床研究以及动物实验表明支气管哮喘的病理发展主要与Th2淋巴细胞过度活化有关,活化的Th2细胞可分泌过量的细胞因子如TNF-α、IL-6、IL-8、IL-4等[8]。临床研究发现,与正常个体相比,哮喘患者血清中炎症标记物如CRP、TNF-α、IL-8等水平明显升高,其促进了哮喘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的出现[9]。CRP作为炎症反应的时相反应蛋白,其水平与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已成为临床上评估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0]。IL-8作为急性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可促进哮喘患者形成慢性炎症,是导致气道炎症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的主要原因[11-12]。TNF-α是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始动因素,能刺激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加重炎症反应;此外TNF-α还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生成更多IgE,加重哮喘发作[13-14]。在哮喘患者体内Th2细胞会分泌过量的IL-4来抑制Th1细胞的表达,从而抑制IFN-γ的分泌[15]。IL-4是Th2细胞的主要因子,可加强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气道高反应性。IFN-γ作为一种炎性抑制因子,能够抑制IL-4 mRNA表达,进而有效减轻患者气道炎症反应[16-17]。
中医学认为外邪引动痰瘀“夙根”,内外搏结引发气道壅塞,进而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引起哮喘发作。痰邪内伏引起气机阻滞,气机郁滞则可导致津血运行失畅,进而生痰留瘀,瘀血阻滞,导致血脉壅塞,可致气机不利,津液凝滞生痰。再加上外邪侵袭,气逆而喘,哮喘顿作,由此可知痰阻气道、气机失调是哮喘基本病机[18]。故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以健脾消痰、温肺化痰、降气平喘为原则,根据病情和分期不同辨证加减。本研究主要选择湿热型患者,湿聚为痰,祛湿则痰自消,故选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方中杏仁、麻黄宣肺降气;赤小豆、桑白皮清热利水;金荞麦、连翘清热解毒;茯苓、米仁渗湿利水,助脾胃运化;淡竹叶、炒黄芩清泻肺火;半夏、陈皮、炒枳壳化痰理气,燥湿;滑石、车前子利尿清热。上述诸药联合使用共奏清热化湿、降气平喘、健脾消痰之功。相关研究显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抑制气道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9-20]。
本研究观察组加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喘息、哮鸣音、胸闷症状积分及血清炎症因子 IL-4、IL-8、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较单纯西医治疗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2组治疗后ACT评分无明显差异,分析与中药应用时间短有关,有待丰富病例进一步观察。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