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惠莹,黄国良,余 田
近视是我国学生的常见病,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就业,还会对其生理、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1-3]。为掌握三明市儿童与青少年的近视情况, 2019年在三明市开展了近视调查工作。
选取三明市三元区和宁化县作为调查点,抽取12所中小学校和4所幼儿园的学生开展视力筛查。
本研究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每校各年级(幼儿园只抽大班)抽取2个班,班级数以能满足每个年级的最低样本数(80人)为限。采用国际标准E 字对数视力表灯箱开展远视力检查,采用台式自动电脑验光仪进行屈光检测。由具有资质的眼科医院或综合医院承担调查工作,调查人员按《儿童青少年近视筛查规范》进行统一培训。
任一眼裸眼视力低于5.0,且在非睫状肌麻痹下,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数<-0.50 D定义为近视。
数据采用 Epi Data 3.1 进行双人双录入法保证数据准确。采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构成比的比较运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共调查5 235 人,男女生分别为2 862 人和2 373 人。其中,幼儿园学生323 人,小学生2 553人,初中生1 243 人,高中生865 人,职业高生251人。检出近视2 628人,检出率为50.20%。
男女生近视人数分别为1 361 人和1 267 人,检出率分别为47.55%和53.39%,女生近视检出率高于男生(χ2=17.69,P<0.05)。从各学段比较,初中、高中女生的近视检出率均大于男生(P<0.05),幼儿园、小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019年三明市儿童青少年不同学段和性别的近视情况汇总
幼儿园儿童的近视检出率为18.27%,小学生近视的检出率为31.77%,初中生近视检出率为69.27%,高中生(含职高) 近视检出率为80.38%。普通高中生的近视检出率为84.83%,职业高中生的近视检出率为68.13%,普通高中生的近视检出率大于职业高中生的 (χ2=30.80,P<0.05)。见表1和表2。
表2 2019年三明市不同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汇总
小学一年级的近视检出率最低(14.81%),高中二年级的近视检出率最高(81.38%)。男生中,小学一年级的近视检出率最低(14.09),高三年级的近视检出率最高(81.33%);女生中,小学一年级的近视检出率最低(15.68%),高二年级的近视检出率最高 (90.45%)。见表1。
学生近视检出率6岁组最低(14.04%)、 16岁组最高(83.51%),近视检出率总体随年龄升高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 169.12,P<0.01)。 11岁组的近视检出率比10岁组增长12.31%;7岁组环比增长率最高(32.05%), 8岁组年龄段之后,环比增长率处于较高的水平。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的近视检出情况比较
宁化县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为44.00%,低于三元区(55.45%)(χ2=68.15,P<0.05),宁化县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26.70%,低于三元区(37.12%)(χ2=31.95,P<0.05)。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 2019 年三明市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检出率为50.20%,低于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3.6%)[4],初中、高中生的近视率与全国初中生(71.69%)、高中生(81%)近视率持平[4],检出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本次调查中,近视检出率女生(53.39%)>男生(47.55%),可能原因是由于女生身体素质相对于男生较弱、体育锻炼不足、户外运动过少有关[5]。幼儿园儿童的近视检出率达18.27%,近视情况的发生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与幼儿学前早教、过早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有关。调查中,幼儿园儿童的近视率(18.27%)大于小学一年级学生(14.81%),可能原因是面临幼小衔接的压力,一些幼儿园及学校为了加强学前学科知识的积累,书面内容授课时间延长,使幼儿眼睛调节紧张,这种近视是暂时现象。随着学龄的增加,各年龄学生的近视检出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与此前研究报道相一致[6],可能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课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等有关。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三元区(55.45%)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高于宁化县(44.00%),与国内有关报道类似[7-9]。
2019年三明市儿童青少年学生近视检出率是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升高的,符合近年来学生近视的流行病学规律[6]。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主要是环境因素[10]。校内用眼环境、校外用眼情况、正确的读写姿势、电子屏幕使用时间、近距离用眼、睡眠等,均对儿童青少年视力产生影响。
近视眼的预防工作是保护视力的核心[11]。当前,三明市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因此,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低年龄儿童的近视预防工作;积极创造学生近视预防的支持性环境,提高教师、家长及学生对近视预防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