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劳动教育与中职语文教学的融合

2021-11-17 23:27黄振强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中职语文

黄振强

摘要:劳动教育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主旋律,职业学校是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的发源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也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作为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将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职语文;教学融合

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在中职学校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劳动能力。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到中职语文教学,符合教育社会性的目标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现状

劳动教育作为中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学校劳动教育内容弱化

在中职学校普遍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这门课程。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劳动能力和意识的培养。目前的中职学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学校领导对于劳动教育畏手畏脚,这给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中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认为劳动又苦又累,怕丢面子,没有认识到劳动有利于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的学生即使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但面对劳动机会时,往往也不积极应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在弱化。

二、让劳动教育走进中职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关系

劳动产生智慧,社会的发展都来自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也是劳动和人类智慧的产物。比如原来的劳动圣歌,或者说后来人们用来愉悦的“歌书”,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劳动过程的体现和劳动人民思想的沉淀。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劳动能力的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是让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了解劳动文化,掌握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果。因此,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师需要把劳动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挑战,既要为学生提供汉语知识,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创设生活課堂,将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缩小语言与生活的关系,积极树立学校教育离不开劳动的教育理念。

(二)将劳动教育融入阅读感知,唤醒学生劳动意识

语文教育离不开阅读,无论是义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阅读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阅读和理解,可以增强他们的感性理解,培养他们的理性认知。当然,依靠阅读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劳动是最光荣的。例如,在讲授《“大国工匠”彭祥华》一文时,笔者主要抓住阅读和理解两方面下功夫:

首先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背景。以彭祥华为代表工匠艺人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精心策划、精良采制、精细运作的一组主题性新闻报道,镜头对准多个领域内最普通的工匠艺人,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平凡的人生故事,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他们非凡的职业绝技,以鲜明的主题弘扬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主人公彭祥华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彭祥华承担的一次排险清爆过程,抓住他在清爆过程表现出来的缜密的超前预报、科学的问题诊断的细节描写,概括出主人公那种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真切感受当今社会那些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他们以出神入化的卓越技能和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从而使学生对劳动内涵和劳动价值有正确的理解,真正唤醒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实践意识和敬业乐业意识。

(三)加强劳动教育的讨论和写作,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写作教学,是检验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写作训练也是劳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加大有关劳动话题写作教学的力度。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工匠精神”和“劳动最光荣”的讨论、写作活动。首先,由学生准备讨论材料,比如在网上收集工匠艺人的典型事迹、劳动最光荣的论断等资料,找寻身边涌现的劳动人民例子。之后,引导学生就收集的资料展开讨论、交流。最后,组织学生动笔写作,写出自己对劳动的感悟。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

(四)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在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熟练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一是举行校园活动,体验劳动的快乐。比如在校园里,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电脑小报评测和展览活动,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举行“我爱劳动”演讲比赛,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训练“说”和“写”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和收获,尝试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快乐,收获劳动果实。

二是依托假期活动,体现劳动的价值。让学生真正走入社会,走进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中最真切的劳动场景。比如,利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带学生到当地公园做志愿者,以小卫士的身份感受劳动的价值,轻松获得劳动成果。通过做志愿者,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激发学生潜在的劳动意识。

三是利用专题报告会,感受劳动的自豪。可以举行“劳模进校园”活动,邀请劳模进校园作报告,让学生庆亲耳听听,亲眼看看,将学习课文得到的理性认识和现场走访、听报告得到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真正受到触动,受到教育,巩固劳动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莹君.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

[2]佚名.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8.178(10).

[3]高鲁光. 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 [J].新教育,2019(9).

猜你喜欢
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中职语文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