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17 14:28曾常茜刘双萍张庆镐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曾常茜 刘双萍 张庆镐

摘  要: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思想,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综合教育理念和活动。本文以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为载体,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并从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案例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探索了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和滋养学生,使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0-0067-03

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使命和根本任务,是医学研究生培养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塑造,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是医学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以分子、细胞和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的功能与结构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当前的分子免疫学与研究生细胞课程中,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没有很好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成效有待加强的问题。本文以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为载体,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并从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案例编写、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入手,探索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课程思政建设经历了从地方高校自发性的探索逐渐向全国推广的过程。2014年,上海最早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试点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为高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9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颁布。2020年4月,《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出台。这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标志着课程思政工作从地方高校的个案探索阶段进入全国全面推进的阶段[1-9]。2020年6月,教育部召开视频会议,提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课堂、专业课教学和教师的“主渠道”“主战场”“主力军”作用,构建起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推动思政课同专业课同向同行,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战略”。此后,各个学校都在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取得了各方面的实效[10-15]

二、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规律的学科,其教学本质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高度融合的过程。免疫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以及现代免疫学时期。纵观免疫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着真善美的元素、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以及人文价值,为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推进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就是深度挖掘该课程内在的丰富思政元素和资源,建立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民族复兴的责任融入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这是狠抓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非常重要的举措,对于构建起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提出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教师应在教学的方法、目标、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构建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促进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医者仁心、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16]

(一)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目标

细胞分子免疫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目标,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目标中增加思政元素,即将学生的思想、志向、精力、热情和兴趣引导到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医者仁心、團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根据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各章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需要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后,编写相关的课程思政案例,并且应在教学实践中提炼与应用,构建起相关的案例库,使分子与细胞免疫学的课程思政育人素材更加全面和丰富。

纵观免疫学学科发展历史,对疾病的免疫学认识突飞猛进,免疫学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取得的免疫学研究成果解决了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众多问题,体现了科学和科学家力量的强大。免疫学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教师最应该让学生所体会的。例如:在第2章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中,教师可介绍Steinman发现树突状细胞具有抗原提呈功能,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3章Antibodies and Antigens中,教师应介绍米尔斯坦和科勒发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杂交瘤技术,曾获得198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4章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中,教师可介绍Snell为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第4章还可以介绍Doherty和Zinkernagel合作发现了感染病毒的宿主细胞MHC和细胞毒性T细胞相配时,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才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此项研究获得了1996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9章B Cell Activation and Antibody Production中,教师可介绍利根川进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机理,获得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10章Immunologic Tolerance中,教师可介绍Burnet和Medawar提出的免疫耐受理论—克隆选择学说,荣获196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12章Innate Immunity中,教师可介绍Beutler和Hoffmann发现由Toll样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是天然免疫反应的一部分,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第17章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ies中,教师可介绍Bordet在免疫溶血、补体的发现以及免疫溶菌方面的杰出成就,曾荣获了191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上的诺贝尔奖案例,分别介绍了不同科学家的辉煌研究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攻克科学研究难题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科学家的勤奋精神、家国情怀、淡泊名利的品德以及敢于质疑、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和研究小组成员合作攻关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第14章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中,教师应介绍目前我国捐献器官仍然存在巨大缺口的现状,倡导学生捐献器官或造血干细胞,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第15章Immunity to Tumors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世界癌症日,让学生为癌症患者传递希望、勇气和力量,用爱点燃生命之光,给予癌症患者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在第18章Acquired Immunodeficiencies中,教师可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防艾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通过介绍中华红丝带的目的、意义和宗旨,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带动学生崇德向善,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

(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

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中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可以案例故事为载体,采用以问题为驱动的互动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与同频共振;通过布置作业,组织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查阅文献、分组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考核方面,将课程思政考核内容融入试卷的开放性问题中。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纳入总成绩,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生,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8]

(四)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育人意识,要有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精彩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专业、能力、作风、思维和素养是立德树人的“隐形教材”,对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面对部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意识薄弱、能力不足等问题,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相关文件,引导教师要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不断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深入理解,从而激发出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潜能,指导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其课程思政能力[19]

四、结语

综上,本研究探索了研究生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实践表明,学生对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的印象加深,对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的自信心更强。相关研究者仍需持续挖掘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思政元素,并以春风化雨的效果教育学生和滋养学生,使细胞与分子免疫学课程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作者简介:曾常茜(1964—),女,硕士,大连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免疫学教学、科研及教学管理;刘双萍(1978—),女,博士,大连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病理学教育和科研;张庆镐(1964—),男,博士,大连大学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天然产物抗免疫炎癥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磊,沈扬,黄波. 江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发展思路——基于江苏省50所高校调查数据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2):87-91.

[2] 闫蕾,郝卫东,詹思延. 理论与实践并重 多元化提升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执教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2):77-80.

[3] 轩小燕,李倩如,杨璇,等. 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1(06):113-116.

[4] 曹震,肖湘平. 农林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五个着力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1):93-96.

[5] 高宁,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9):17-22.

[6] 付海英,袁红艳,杨巍,等. 在临床专业学生中开展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01):103-107.

[7] 马兴铭,张李峰,王竞秋,等. 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06):1013-1015.

[8] 马兴铭,张李峰,雒艳萍,等. 本科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04):394-396.

[9] 孙康宁,刘会霞. 关于立德树人与一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20(10):49-53.

[10]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 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4-66.

[11] 孔翔,吴栋. 以混合式教学改革服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初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1):59-62.

[12] 张慧敏,郑中华. 应用创新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 大学教育,2021(05):184-186.

[13] 姜爽,李璐,王星云,等. 预防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1):43-44.

[14] 刘淑环.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3):60-65.

[15] 许宇彪,韦尊,陈盛越,等. 外科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4):604-607.

[16] 陈红梅,蔺美玲,张伟,等. 医学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探析[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6):1051-1054.

[17] 胡彦武,武子敬,姜丽阳,等.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药学类专业《药理学》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04):657-659.

[18] 张典,姜凤良,胡志芳,等. 立德树人,提升课程育人:以西安医学院医学免疫学教学为例[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36(21):2661-2663.

[19] 靳英丽,陈霞,纪影实,等. 浅谈“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医学生《药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改革[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06):1059-1061.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