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虎 林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学与传媒学院, 甘肃 成县 742500)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陇蜀古道的核心位置,位于藏彝走廊与河西走廊的连接点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蜀道难”的艰险并没有阻止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军事行动,刘秀“得陇望蜀”的雄心壮志与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志在必得以及姜维“九伐中原”的赤胆忠心等历史事件在这里交相辉映。陇南更是两汉三国时期氐羌民族的聚居地,诸葛亮“平取陇右”,是贯彻“西和诸戎”民族融合策略的具体实践,其主要安抚对象就是陇右氐羌等少数民族。三国时期陇蜀古道上的“故道”“青泥河道”“沮道”“祁山道”“阴平道”曾发挥过重要的军事交通作用,是诸葛亮、姜维北伐的主要路线,而这些道路分布于陇南八县一区,也就是说今天的陇南市辖区都有三国文化遗存。陇南也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雨量充沛,水系分布广泛,境内地形山大沟深,北依陇中黄土高原,东傍秦岭,西靠青藏高原,南抵巴蜀。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陇蜀古道基本沿西汉水、白龙江、嘉陵江、青泥河等水系并与之并行,充分发挥了水运航道作用。三国时期的陇蜀古道基本傍水而行,栈道与桥梁是水道的特征,近水分布着众多三国古战场与古城堡等遗迹。随着新时代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的时代需求,提升陇南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让陇南三国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深入挖掘陇南三国文化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姜维“九伐中原”等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开启陇南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陇南西面依靠青藏高原,北面紧邻黄土高原,西秦岭余脉横贯全境,故来自东西北不同方向的河流均汇集于地处东南的嘉陵江。溯河而上分别是发源于西倾山脉的白水江、白龙江,发源于嶓冢山的西汉水、青泥河与洛河,发源于西秦岭的故道河、两当河等水系。多条陇蜀古道基本顺河流而分布,分别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古道、祁山古道、故道、青泥河道等陇蜀古道。因天然水道地势平缓,能够解决旅途中的水源问题,艰险地段或架桥或栈道相连,还能有水运的便利,因此被诸葛亮誉为“陇右坦道”。
祁山古道依傍于西汉水,从礼县盐官、祁山起经汉代武都下辨(成县)沿犀牛江流经至沮县(略阳),再到达汉中(南郑)。诸葛亮“六出祁山”则反向行之,从汉中出祁山之路,“朝发南郑,暮宿黑水,四五十里。”[1]46过黑水、沮水,沿窑坪河谷(亦名石门河)北上,过西汉水镡河古渡口,从成县凉水峡至下辨,此路就是“郙阁道”或“沮道”路线,汉代析里大桥是必经之地。[2]38经著名的西狭栈道进入西和六巷河与石峡河流域,再沿页水河、漾水河到达建威城与西城,溯西汉水达到祁山、卤城、木门道以及天水关。这就是被诸葛亮称之为“坦道”的祁山古道,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陇蜀古道之一。与“沮道”相连的青泥河道历史上发挥过水运功能,此路首开于东汉武都太守虞诩,“自沮至下辨数十里中,皆烧石剪木,开漕船道。”[3]550三国时期还在发挥船运功能,诸葛亮制造的木牛流马就是“六出祁山”时的运粮工具,利用此道水运的可能性极大。三国时期张飞、马超与曹洪、曹休之间的“下辨之战”就发生在武都下辨。此道经沮道、再经白水江镇溯游洛河至徽县大河,向西经成县宋坪将军山、将军沟(石门沟)至张飞固山屯兵处。与之相应的古栈道有西狭栈道,今人在古人栈道基础上修建,蔚为壮观,其间依然能看到古栈道痕迹,“这些栈孔中方孔24个,圆孔52个,箕孔4个。”[4]17今纸坊府城栈道,应在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道上,只是遗迹难寻,但唐代诗人杜甫经过此地时尚有栈道,“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青泥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成县飞龙峡口以南至宋坪乡格楼坝村以北的青泥河两岸石崖之上,修建年代为秦汉。现存3处遗址,分别为飞龙峡栈道遗址、石门沟口栈道遗址及三镢崖栈道遗址。保存着明代碑刻2通,栈道孔150余处,部分仍保留修建栈道时穿入栈孔的木桩。青泥河栈道遗址为研究蜀道、我国水陆交通发展史、栈道设计建造工艺等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及科学研究价值。青泥河栈道开凿为秦汉之际,东汉三国均有开发利用,甘肃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阴平道”最早设置于西汉,阴平古道的命名因西汉广汉属国阴平道而来。“阴平道”曾为县级行政单位,三国时期因其处于魏蜀边境,曹操将阴平道升格为阴平郡,阴平郡管辖范围为白龙江、白水江流域,曹操任命杨濮为阴平太守。阴平古道依白龙江纵贯文县、武都全境,白龙江水道的方向与阴平正道的路径基本一致。阴平正道即从今临洮、岷县、宕昌方向沿洮河进入宕昌境内顺岷江至两河口,沿白龙江武都、文县段直达四川广元境内。姜维“九伐中原”多次从阴平古道西出临洮(今岷县)、岷县牛头山、洮阳、狄道(今临洮)、钟题、故关、枹罕、河关、侯和、西平,并由此道“出石营,经董亭,围南安”。姜维屯兵的沓中也在阴平道上,阴平古道名声大振主要是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遂破诸葛瞻于绵竹。后主请降于艾,艾前据成都。”[5]632所以,阴平古道承载着蜀国灭亡的千古遗恨,在以蜀汉为尊的思想观念支配下,阴平古道与蜀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诡道”。“阴平古道”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处于藏羌氐民族交汇地带,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治管理的薄弱地带。
阴平古道傍水而行的特点,桥梁与栈道应运而生,且更为著名。阴平古道上的邓邓桥遗址,是在邓邓桥原址重修,今存明代摩崖石刻位于宕昌县城南32千米官厅乡花石峡口岷江之上。“明崇祯九年,岷江泛滥,江水横溢,邓邓桥垮塌,车马难行。渡水之辛,苦不堪言……”[6]1562另一摩崖石刻为《重修西固邓邓桥摩崖》,清初仕人陈如冈路过邓邓桥时有诗赞曰:“束马悬崖不易行,崎岖险道出阴平。当年人抗期期诏,此日桥留邓邓名。板屋数家喧虎迹,石崖千尺涌江声。前途听说明朝坦,稳卧兰舆梦不惊。”[7]754与阴平栈道连在一起的是阴平桥,其遗址位于文县玉垒乡,桥址已被碧口水库淹没。清人庄学和咏道:“大胆何尝无远略,阴平曾表护桥头。绿山青山空远志, 雄关高阁壮英风。”[8]93宕昌县境内花石关岷江峡谷中有一处三国时期的栈道遗迹。正方形栈孔或上下成排,或左右列队,历历可数者尚有78孔。每孔宽约30厘米,进深33厘米有余,左右间距不等,最小约60厘米,最大约248厘米,上下孔距划一,均为149厘米,所有栈孔均分布于水面之上,悬高达6米有余,最低近地面40厘米,见图1。
图1 花石关三国古栈道遗址
险崖栈道位于陇南市武都区桔柑乡陈家坝村。遗址沿白龙江分布,开凿在东岸悬崖峭壁上,从北向南沿山体延伸。现残存道路遗迹,栈道桩孔200余眼,孔眼皆方形,9厘米见方,深入岩体14厘米。险崖栈道西起武都汉王镇固水子村,东至武都区桔柑乡上陈家坝村,全长两公里,是阴平古道上与邓邓桥、阴平栈道齐名的三大古栈道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清人何冠格诗曰:“山形如盘蛇,蛇去壳仍在。行人欲前进,屈曲转复退。忽讶后来人,突然作前队。如何謦欬间,相对复相背。上防颓石倾,下凛重渊坠。徒步亦艰危,舆马更挂碍。危滩况怒号,一一撼心碎。心碎犹自可,粉身不得悔。”[9]1043叶恩沛、吕震南《阶州直隶州续志卷之十二·关梁》记载:“险崖坝栈道在州东五十里,壁立万仞,白龙号涛其下。凭空架栈,行人往往失事。同治九年,州守洪惟善鸠工凿壁,宽八尺,长三里许,遂成坦途焉。”[7]529-530从地理走向判断,险崖(坝)栈道属阴平古道之一段无疑。
阴平栈道遗址位于陇南市文县尚德镇,据载为三国时修建,总长约15千米。遗址现存4处,分别位于尚德镇周家坝村及金口坝村,现有正方形栈道孔30余个。阴平栈道遗址作为阴平古道的组成部分,对研究古代陇蜀地区政治、军事、交通、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阴平栈道为甘肃省第八批保护文物,包括周家坝西古栈道遗址、周家坝东古栈道遗址、曹字头古栈道遗址、曹家河坝古栈道遗址,属三国时期的古栈道。阴平桥头遗址与邓邓桥遗址,花石峡栈道、险崖栈道与阴平栈道等组成桥梁栈道文化为特色的阴平古道文化旅游路线,沿途可开辟人行步道,体验三国文化游等项目。
“故道”是最为久远的陇蜀古道,北通上邽,东接陈仓,南至汉中,西通下辨。此路周秦时期已经开通,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姜维攻打陈仓的必经道路。路线依嘉陵江水系自北向南,途经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徽县、陕西略阳(汉代属武都郡),自古为秦陇入蜀要道。徽县嘉陵镇月亮峡栈道为传说中的诸葛亮北伐路线之一,栈道遗迹尚存。
三国时期陇南形成以阴平古道、祁山古道以及故道为主干的陇蜀通道。这三条陇蜀古道今天依然发挥着交通作用,阴平古道即今天的兰海高速陇南段,祁山古道即十天高速陇南段,绝大部分路段古今走向一致,曾经的“蜀道难”已成为历史。
曹魏和蜀汉在陇南一线的攻守从建安二十三年(218)三月发生的“下辨之战”开始,持续到263年阴平沓中失守,蜀国灭亡,长达四十余年。229年春陈式攻占武都、阴平二郡后,武都、阴平则属蜀汉管辖,成为蜀汉对抗曹魏的根据地与屯兵之地。期间发生过“下辨之战”“建威之战”“祁山之战”“卤城之战”“沓中之战”“阴平桥头之战”以及经过武都、阴平的“洮西之战”“阳溪之战”“段谷之战”等战役。城堡遗迹有:建威城、历城、祁山堡、西城、卤城、葭芦故城、阴平城、武都城等。
三国时期的下辨即今成县,治所在成县抛沙镇广化村附近,此地正处在通往西狭栈道的关键位置上。《三国志·武帝本纪》载:“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辨,(武帝)遣曹洪拒之。”[5]30建安二十三年(218)三月,曹洪率军进攻蜀国下辨守军吴兰部,“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此时,张飞、马超屯兵于固山(约今甘肃成县宋坪乡李家梁一带)。张飞扬言欲切断曹军后路,曹休分析认为,此乃虚张声势,遂坚定决心,突袭吴兰,将吴兰击杀,被击杀的还有部将雷铜、任夔等蜀汉将领,张飞、马超于是退走汉中。据《三国志》记载:“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5]30说明吴兰死于地方势力氐人强端之手,并非曹魏军队所杀,足见曹魏与蜀汉争夺汉中、凉州初期,曹魏实际控制下的氐人是听从曹魏的。曹休在“下辨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曹休于是尽帅之职,研判张飞行动,曹休认为:“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5]170事态果然按曹休研判发展,曹休取得“下辨之战”的胜利,杀害了吴兰与雷铜、任夔等蜀汉将领。无疑,“下辨之战”是张飞与马超的耻辱之战,也是刘备北上受阻之战。曹休的首秀就取得如此重大的胜利,足见曹休“此吾家千里驹也”的军事才能。曹魏参战主帅为曹洪,参军是曹休与辛毗以及武都太守杨阜、雍州刺史张既等人,《三国志·张既传》:“其后与曹洪破吴兰于下辨。”[5]285“下辨之战”蜀汉主帅张飞、马超没有参战,只有前锋吴兰等迎战,而曹魏主力投入战斗,取得大胜。从作战双方参与的将领以及伤亡判断,“下辨之战”是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下辨之战”之后的十年间,蜀国没有向武都(下辨)发动进攻,而是积蓄力量,伺机而动,直到228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宋代成州知州晁说之《枕上和圆机绝句梅花十有四首》之一写道:“汉骑蜀兵下辨开,今朝惟有凤凰台。瑶凰琼凤方为瑞,此地宜多白玉梅。吟咏自己主政的成州是当年下辨曹魏与蜀汉两军开战之地,面对眼前凤凰台,不禁心生感慨。”[10]154
“下辨之战”是蜀汉政治家北控凉州迈出的第一步,虽由张飞、马超大将主战,但以失败告终。张飞、马超屯兵的固山,在今成县宋坪李家梁一带,属青泥河中游,地处成县、徽县、略阳三县毗邻地域,略阳白水江镇、徽县大河乡、成县宋坪乡之间有古道,白水江至宋坪有青泥河连通。从地名遗存判断,此行军路线应是从沮道至略阳白水江,再从徽县大河、小河经成县石将军山(石门山)、将军沟(即今石门沟)至宋坪境内。今成县人民政府打造“鸡峰镇—草滩村—双旗沟—石门沟—县城”百公里生态休闲度假营地自驾游线路的旅游开发工作思路,当地政府充分利用石门沟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挖掘旅游潜力,精心打造石门沟旅游产业,其路线与三国时期成县境内固山至下辨路线大致无二。早在孙权欲夺荆州之际,刘备就放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5]527“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5]664正如法正所言:“中可蚕食雍、凉,广拓境土。”[5]572这项关乎蜀汉存亡的国策,正是诸葛亮、姜维三十多年为之不变的北伐战略的主要原因,“下辨之战”具有蜀汉北取凉州的战略性意义,是蜀汉政治家北伐迈出的第一步,占领下辨是夺取凉州的重要部署。
“下辨之战”是刘备攻取汉中之后继续北上的一次试探性军事行动,结果损失三员战将,以失败告终,刘备的凉州梦未能实现。“下辨之战”预示了蜀汉的战略目标,十年之后,诸葛亮出祁山继续刘备攻取凉州战略,以夺取天水、南安、安定、陇西等凉州核心地区为目标,多次出祁山击曹魏,且夺得武都、阴平两郡,就是贯彻这一战略思想的成果。
“建威,亮所营祁山诸城之首邑。”[11]397建威城在今西和境内,《水经注》记载:建安水又东经兰坑城北,建安城南。其地,故西县之历城也。建威城与历城应为相邻的两座城,历城建安十八年(213)被马超焚烧,诸葛亮在相邻处另建建威城,作为出祁山的据点。“建威在祁山南建安水侧,其旁有兰坑、历城、错水、金盘诸营戍,与祁山南北犄角,故亮常进住于此。”[11]397任乃强先生此段论述符合事实,涉及地名方位与实际一致。《三国志·张翼传》:“延熙元年入为尚书,稍迁督建威,假节,封都亭侯,征西大将军。”[5]636此为祁山地区蜀汉设都督的记载,和汉中一样重要,以建威为治,足见建威在祁山至汉中陇蜀通道上的重要性。姜维也把建威作为重要的军事据点,《三国志·姜维传》:“又于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5]631-632“建威之战”发生在建兴七年(229),“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5]551“建威之战”对蜀国来说意义重大,是诸葛亮“平取陇右”战略的一次重大胜利,提振了蜀国军民的信心,所以得到刘禅的嘉奖,“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5]551建威道也是蜀国灭亡之道,诸葛绪通过建威来到阴平桥头阻击姜维。所以,诸葛亮初建建威城为祁山首个据点,姜维依然作为屯围据点,魏将诸葛绪通过建威古道直达阴平桥头阻击姜维。
“建威之战”的意义在于蜀汉从曹魏手中夺得武都、阴平二郡,扩大了蜀国疆域,蜀国北取凉州的梦想更近了一步。诸葛亮先前因街亭之战的失败而辞去丞相,作为对攻占武都、阴平功绩的肯定,蜀汉皇帝刘禅恢复诸葛亮丞相权力,这对诸葛亮来说政治意义重大,又一次提振了蜀汉将士的北伐信心。
考查《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可知三国时期的祁山虽非郡县所在地,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影响甚至和郡县并列。《三国志》裴注引《魏略》:“驱略吏民,盗利祁山。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详,望旗奔败。”[5]58《三国志》记载明帝曰:“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5]63讲明祁山是曹魏凉州防御蜀汉的重要前沿据点。《三国志·邓艾传》:“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各当有守,彼专为一,我分为四,四也。”[5]464四地构成一条防御线,互相联动。229年诸葛亮夺得武都、阴平两郡后,祁山成为魏蜀攻防的核心,祁山虽不为郡县治所,但和合肥、襄阳、狄道、陇西、南安并举,基本形成以上述陇右地名为主的魏蜀对峙防线,诸葛亮、姜维的多次北伐集中在此,祁山的军事交通战略价值不言而喻。可以说,三国时期的祁山知名度比今天高,甚至远在东吴的孙权也知道祁山的重要性,诸葛亮到达祁山给孙权写信,告知自己已到祁山,请求出兵北上,“今大兵已会于祁山,狂寇将亡于渭水。伏望执事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1]24因此,三国时期的祁山,作为军事重镇,知名度远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
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展开双向作战,马谡、王平、高详向东守街亭、柳城等地,魏延等人率领另一路向西至南安陇西,同样遭到陇西太守游楚的顽强抵抗,蜀军未能拿下陇西[5]286。因此,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开辟了街亭、柳城、冀城、南安、陇西多个战场,不能不说兵力有所分散,这也是街亭战役失败之后诸葛亮主动担责的原因,第一次出祁山从战术上来看是失败了。
231年,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司马懿督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至陇右,《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而还。”[5]551第二次出祁山,诸葛亮更加灵活地运用运动战,让司马懿和主将张郃都有几分畏惧。司马懿表现出的是“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张郃更是“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前进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5]552。更有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卤城对峙,司马懿“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由此可知司马懿与张郃真正畏惧诸葛亮,当然,主要是诸葛亮用兵的灵活机动,让对方难以对抗。在这种内惧心态之下,果然司马懿与张郃吃了败仗,张郃甚至在木门道上送上自己的性命。《汉晋春秋》又载:“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王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保还营。”[5]552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获得大胜,因此,并非诸葛亮“六出祁山”全是失败。这次祁山大战分四个阶段,首先是诸葛亮主动出击至上邽收麦,顺利退回卤城为战争序曲。其次是双方卤城对峙,战争准备。再次是战争全面展开,张郃于南围对攻王平,久攻不下,司马懿于祁山对攻诸葛亮,被魏延、高翔、吴班打败。第四阶段为战争尾声,司马懿听到诸葛亮退兵,司马懿让张郃追击,很有意思的是,张郃对追击退兵的诸葛亮还是存有戒心,用兵法推托,“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果然张郃中了诸葛亮设下的伏击圈,“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很有巧合性,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败在张郃,第二次出祁山射杀张郃,做到了精准打击,为第二次出祁山画上圆满的句号。
沓中应在今宕昌哈达部至沙湾一带,宋末元初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沓中在诸羌中,乃沙强之地。清乾隆《甘肃通志》:沙强即强川,位于洮州卫的西南,即宕昌县。沓中之战直接拉开了蜀汉灭亡的序幕,曹魏三路大军合围姜维,钟会从汉中、诸葛绪从祁山、邓艾从临洮方向进军。而阴平道临洮方向对付姜维的又是三路大军,天水太守王颀正面攻击姜维,陇西太守牵弘与王颀对姜维形成夹击,邓艾紧随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则迂回到姜维屯兵的西侧甘松(迭部)一线,在强川口(两河口)又与姜维大战,迫使姜维顺白龙江阴平古道撤退至阴平桥头,绕开阴平桥头诸葛绪的围堵,南下与廖化等会合。从军事部署分析,天水太守王颀与陇西太守牵弘合围的沓中应在宕昌哈达铺、理川一带,而不会在白龙江上游的舟曲、迭部。金城太守杨欣至甘松则是形成更大的包围,迫使姜维退出阴平。从阴平古道的走向与军事防守判断,哈达铺、理川一带既在阴平古道之上,也是天水太守王颀与陇西太守牵弘的最佳合围地,而舟曲、迭部一线属白龙江峡谷,不可能形成多面合围。《三国志·钟会》记载:“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5]469具体天水太守王颀一万人从东面进攻,陇西太守牵弘五千人从北面攻营,金城太守杨欣五千人转到西面甘松一带,邓艾一万人随陇西太守牵弘从北面而来。从军队数量上来说,需要一个开阔地域,又在阴平古道上,哈达铺、理川等地附近较为符合地理条件。从邓邓桥等遗迹判断,邓艾大军是从岷县、哈达铺、宕昌、两河口路线紧随姜维,达到“艾与维相连缀”战术紧逼。邓艾至阴平后“简选精锐”,剩余二万人马,见《华阳国志校补图录》辑:“邓艾以疲兵二万,溢出江油。”《晋书·段灼》:“唯金城太守杨欣所领兵,以逼江由之势,得封者三十人。”其后杨欣在晋朝任凉州太守,是因助邓艾灭蜀的功劳加封的。攻克蜀郡后,随邓艾南征的其他太守在蜀地加封,管理蜀郡,《三国志·邓艾》记载:“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可见,陇西太守牵弘与金城太守杨欣在灭蜀之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12]24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要发动贫困人口主动参与,要坚持“自造血式”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3]陇南虽然三国历史文化厚重,但依然是全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乡村振兴任务艰巨,如何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助力陇南乡村振兴是当务之急。陇南是三国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尤其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姜维“九伐中原”等文化符号,极具文旅产业融合开发价值。陇南具有全域发展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要素,陇南市应整体设计打造三国文化资源精品旅游路线,充分挖掘阴平古道三国文化生态体验游项目,精细化打造“六出祁山”这一三国文化的金字招牌,让历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之魂,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陇南全域旅游重点应谋划三国文化资源与四川广元、陕西汉中等周边地区共享共建三国文化圈,形成陕甘川毗邻区域三国文化黄金旅游带。以文旅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形成经济发展新模态,真正改变陇南经济文化落后面貌。
陇南三国文化没有开发出有影响力的大景区,各景点较为分散且规模小,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陇南三国文化普遍缺乏文化遗存标识或标识不够醒目的现象,礼县“祁山武侯祠”规模始终没有改变,由于产业化规模太小,已与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如何扩大景区规模,增加三国文化内涵以及服务项目,让资源变资产成为当务之急。礼县三国文化产业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经营旅游、游乐、广告策划、土特产、旅游纪念品销售,演艺、电子商务、餐饮服务、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经营、旅游景区园林规划、设计及施工,景区内旅游客运及相关配套服务,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景区游览服务,房地产开发与销售,文化传播,工艺品研发与制作、经营销售,会议服务等。但资金投入不够,景区建设规模未能扩大,建设进度缓慢,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住宿餐饮等服务不到位,整体影响力没有提升,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周边群众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产业链未能延伸到周边群众,没有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没有形成像汉中勉县诸葛古镇的品牌效应。陇南三国文化虽然文化品牌价值巨大,但无论是景区景点的配置、游线的延伸、业态与产业链的融合,以及文旅产业的提升等,都是不全面的[14]28-32。陇南三国文化遗址与周边地区(甘肃天水、陕西汉中、四川广元)的三国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陕甘川毗邻区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特色鲜明,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文旅产业开发与发展前景。随着“十天高速”“兰海高速”“兰渝铁路”“陇南机场”的开通,交通条件有了彻底改善,需要省市县乡政府层面整体规划,投入资金,提升陇南三国文化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扩园增效,让经济落后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以陇南三国文化挖掘开发为抓手,推动陇南乡村振兴战略,提升陇南乡村旅游品质。从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高度,“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14]28-32
1.建设三国文化园及成立研究中心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文化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陇南、礼县两级政府应重点建设以祁山武侯祠为中心的三国文化园。文化园应以古城形式呈现,连接三国时期的卤城(今盐官)、西城(长道)、西县、天水关(天水镇)、木门道(牡丹镇)、铁笼山(江口镇)、南围(王平与张郃对垒处)等三国文化著名景点,逐步建成三国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小镇。连接诸葛亮点将台遗址,九古堆(长蛇阵)遗址或曰“九寨故垒”,观阵堡遗址,诸葛亮的圈马沟遗址,藏兵湾遗址[15]80-82,实现各个景点道路的通畅连接。解决分散景点标识不清问题,将上述小景点有明确标识,不至于外地游客找不到这些遗址,在祁山三国文化园设计总体图示,标明具体路线与牌示,尽量全面展示三国文化遗迹,进一步提升祁山三国文化园内涵与影响力。陇南境内其它三国文化遗迹也应有牌示与说明,如建威城遗址、历城遗址、下辨之战遗址等等。在三国文化园集中陈列陇南三国文化出土文物,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为大众提供可视性三国文物资料。将礼县博物馆所藏三国文化文物在祁山三国文化园展出,“1956年,一次出土了剑、戈、矛、胄、铠甲片、铜镞文物数十件(套)”以及“汉魏时期的‘工作□工治’带郭铭文弩机、铜箭镞、铜印章、铜车饰件等。”[16]163尤其礼县博物馆藏出土铁笼山的一枚刻有“军司马印”的铜印章,更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礼县马建营先生收藏的出土于礼县马河乡吴宋河村的“蜀郡钺形铜铲”,是蜀军在此地屯田的证据。西和县博物馆藏有出土于西峪乡的两副铜弩机以及一些铜箭镞,武都区博物馆藏有铜弩机,都应在陇南礼县祁山三国文化博物馆整体展出。将分散文物集中展示,也有利于文物保护,也方便参观考察,更能全面了解三国文化资料遗物。成立陇南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整合研究力量,举办不同层次的三国文化研究会议,为陇南三国文化提供学理支持,扩大陇南三国文化学术影响力。
2.优化三国文化资源,讲好三国故事
祁山三国文化园应让陇南三国文献资料活起来,发挥三国历史故事教化感化人的作用。三国文化园陈列三国时期发生在陇南相关战役资料。第一部分为马超与杨阜“陇南之战”事略,尤其鼓励儿子出兵的姜叙母亲、赵昂妻子王异等事迹,拒不投降的凉州别驾阎温的事迹,誓死夺城的杨阜、姜叙等人的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忠义精神的高度体现,该事件与祁山有关。第二部分为诸葛亮出祁山与建威事略,包括第一次出祁山时期的“街亭战役”,收复武都郡、阴平郡的“建威战役”,以及第二次出祁山的“祁山—卤城战役”介绍。第三部分为姜维过阴平、出石营、屯兵沓中事略。第四部分为吴玠、吴璘祁山一带抗金事迹等。今存明清文人题咏祁山诗文30余首(篇),是祁山三国文化的延续与历史传承,体现着后人对诸葛亮及其“六出祁山”的评价,应以碑刻形式全部展现出来。以及展示出诸葛亮《出师表》《后出师表》《祁山表》《作斧教》《街亭自贬疏》等相关文章。收集陇南三国文化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扩大陇南三国文化民间影响力,丰富三国文化资源内涵。
3.保护三国文化遗迹,开发旅游产品
三国时期的祁山处于西城与卤城之间,西城遗迹尚存,今无任何标识。今长道镇街道的城池遗址,经赵逵夫先生考证即是诸葛亮演“空城计”的西城[17]18-24,应恢复西城全貌,作为三国文化重要景点展示。卤城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决过的城池,城镇建设应彰显这一文化元素,在盐井文化街开发中增加三国文化元素,利用盐官骡马市场资源,演绎三国文化元素的赛马文化与骑马展演等项目。在“祁山三国文化园”内,请何鄂等大师塑一尊手持羽扇的诸葛亮站像,提升视觉宣传力度,突显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形象符号,开发诸葛亮与“六出祁山”元素的旅游文化纪念品。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时运输粮草的发明,应当在“祁山三国文化园”展出,模拟木牛流马运粮,展示诸葛亮高超手工制作技艺。诸葛亮弩机的射技,其它武器的体验,真正让三国文化活起来。常态化演出融媒体、自媒体时代“六出祁山”元素的文艺节目,装扮三国人物角色、魏蜀两军战场对决、诸葛亮阵法演绎、骑兵骑射等场景演艺。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失空斩》戏曲创新展演,重现历史文化,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展现出它的教化功能。
4.开发三国文化元素的饮食文化
开发三国文化元素的诸葛亮馒头、诸葛菜、张飞豆腐、蜀兵干饭(军行,人将一斗干饭)等饮食,《成县史话》记载:李崖豆腐解张飞之困,醪糟酒助蜀军大破魏兵,陈式“火烧”克定二郡,此等食物均可用三国故事包装,可开发成既生态环保又有三国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引《南史》仇池杨氏武都郡事:“其国东连秦岭,西接宕昌。其大姓有苻氏、姜氏、梁氏,言语与中国同。著乌皂突骑帽,长身小绣袍,小口裤,皮靴。地植九谷,婚姻备六礼,知书疏,重桑麻,出绸、绢、布、漆、蜡、椒等,山出铜铁。”[11]98武都郡物产,《后汉书》:“土地险阻,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3]844陇南花椒与蜂蜜历史悠久,产量巨大,但缺少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名称,可借三国文化元素进行包装,发挥文化符号的品牌价值。
5.打造“阴平大道”文化长廊
构建以姜维“九伐中原”为文化内涵的“阴平大道”文化长廊,依托兰海高速公路与兰渝铁路,贯通宕昌哈达铺至文县碧口的“阴平大道”。开发文县鹄一坝至摩天岭的独步走道,领略白马人独特的池歌昼风情演出。发挥当地自然生态特色资源,宕昌官鹅沟景区、武都万象洞景区、文县天池景区,连接九寨沟景区。扩大宣传力度,让九寨沟游客延伸旅游路线,顺道文县天池、武都万象洞、宕昌官鹅沟、哈达铺等著名自然与红色景区,同时体验三国古栈道古桥梁,了解感受三国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宕昌当归、黄芪、文县党参等中药材资源,武都油橄榄资源,打造陇南中药药膳、橄榄油品尝生态体验园,让生态园成为游客既能听看三国故事,感受三国文化,又能休闲养生的综合性人文生态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