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石炜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罗定 527200)
当前思政教学,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推行方面都是由传统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的,而面对扩招后复杂的生源时,主要会面临以下困境。
思政课教材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编写的,内含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高职扩招前思政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来自高中的生源,他们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能较好地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扩招后,高职院校的生源除了来自高中和中职的学生外,很多学生都是来自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学历未达标的在职员工,他们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思想政治理论功底薄弱,对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
当前的思政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利用较集中的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对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大班授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理论灌输法,这种刚性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扩招后培养人才的需要[1]。很多学生来自农民工和在职员工,他们无法与传统学生一样每天都来学校上课。而对于那些来自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学生来说,他们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的严峻问题,也不愿每天都来学校上课。而且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因材施教。
当前的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一元的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它是建立在统一由教师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给予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考试成绩是根据学期末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思政课理论知识考试的结果来评定的,“平时表现”的成绩是由平时作业成绩和课堂考勤成绩构成。由于扩招后生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都会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必须改革这种一元的统一的考核评价模式,而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而且当前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对学生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道德表现和职业素养给予评价。因此,一元的传统考核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扩招后人才培养的需要。
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对教学对象进行了解和测评,做好学情分析;其次要依据对高职扩招后多元化生源的学情分析报告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
1.对教学对象做好学情分析
鉴于高职扩招后生源的复杂性和多元化,首先要通过听取学生介绍、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有哪些类型。不但要了解学生目前所学的专业是什么,还要知道哪些学生属于下岗失业人员,哪些学生属于退役军人,哪些学生又属于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有没有幼儿园在职教师、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的在职员工,或者有没有合作企业在职员工和制造业产业工人等在职人员,甚至要弄清这些学生以前和现在是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工作岗位或什么兵种等,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文化层次和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兴趣点和关注点。然后再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分类,将具有相同或相近“材质”的学生归为一类进行整体性研究。
2.依据学情分析报告分类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
客户端流量监控功能基于VPNService实现。在VPNService框架中,开发者可以获取和控制所有网络层流量。此外,网络层中包含的传输层端口信息用来区分出不同应用的流量。
思政教师要在尊重统编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现在所学的专业和学情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因学生的专业和学情的差异,也需要选取不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生源是来自普通高中和中职的学生,他们的学业水平相对来说较高,本身就有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思政教师就应当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课本但是不局限于课本,要讲授匹配他们思想的新知识;而对于那些生源是来自农民工和其他文化层次较低、思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思政教师就应当在教学内容上做到少而精,降低理论上的深度和难度,强调以适合教学对象为主。又如,对于那些具有在企业、产业工作经历或未来有可能在企业、产业从事工作的学生,思政教师应当将与企业、产业相关的思政教学内容引入课堂,将优秀企(产)业的创业历史、企(产)业家的创业精神及改革创新精神和企(产)业员工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等作为教学案例和教学素材与教材中的“改革创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相结合,一起融入到思政教学内容之中,并通过介绍企(产)业文化,培养学生对企(产)业文化认同感,加强对学生学习意识、自我管理意识、创新意识、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再如,对于生源是来自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和农民工的学生,思政教师应当加入关于国家就业创业方面的某些优惠政策、社会保障措施及其最新动态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作为教学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与自身息息相关,更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除此之外,思政教师还应当有效结合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学习兴趣和关注点、认知特点和思想动态,不断调整和优化思政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以增加思政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思政教师应当根据生源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对高职扩招后那些生源来自在岗员工、退役军人、农民工的学生,可以降低标准,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需要加以丰富和拓展,哪些内容可以略讲,并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案例。思政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不降”的原则,做到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育学生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人民”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高职扩招后,不同学生的学习可用时间差别很大。传统性生源的学习可用时间较多、较统一,而非传统性社会生源的学习可用时间较少,也不统一。大部分来自社会生源的学生都存在学习和工作之间的矛盾,他们无法做到像传统高职学生那样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他们很多人既要忙于工作又要兼顾家庭,工学结合将成为常态。而且思政教师普遍缺乏企(产)业实践工作经验,对企(产)业的具体规章制度、职业操守、道德规范要求了解不多,因此无法很好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保证思政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思政课可采用“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
1.“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简介
“双导师协同育人”源于“双导师制”。“双导师制”起源于20世纪美国的职业学位教育,最早是应用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高职教育“双导师制”是借鉴德国“双元制”和英国“导师制”等现代学徒制的经验发展而来的,着重解决的是当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层次低的问题以及实践技能培养的质量差的问题[2]。高职教育的“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注重学校导师与校外导师的通力合作,将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更好地实现对接。
2.思政教学采用“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已经逐渐应用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但在思政教学中还没有得到推广应用。高职扩招后生源的变化,为“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在思政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机遇和原动力。如上所述,思政教师无法对分散在不同地方工学结合的学生顺利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保证思政教学质量,校企融合的“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无疑成为了思政教学的有效选择。(1)扩招后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就产生了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学生需求的多样性间的矛盾。如思政教师师资力量和教学能力出现了与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不够,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普遍缺乏企(产)业实践工作经验,对企(产)业的具体规章制度、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了解不够;另一方面,企(产)业要获得较好的发展,需要员工继承和发展企业文化,自觉遵守企(产)业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职业要求,发扬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而企(产)业的管理人员虽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但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在培训教育自己的员工时,往往容易简单粗暴,不易被员工接受。因此,“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高职思政教学与企(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导师参与思政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方案的修订以及具体的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而且校内思政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学探讨,有利于其了解具体的企(产)业文化、规章制度、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丰富拓展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有助于提升其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可见,采用“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可为思政教学提供具有丰富的企(产)业实践经验的企业思政导师,弥补思政教师缺乏企(产)业实践经验的缺陷,从而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3)思政教学采用“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既能够加强对扩招后学生思政学习的指导,也可对学生的工作、生活和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3],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困难与问题,对他们进行校内校外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
3.思政教学采用“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拔聘用“双导师”应该建立在校企融合的基础之上,共同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指导。学校导师主要从校内选拔有爱心、有耐心、责任心强、教学水平高的思政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思想的引导以及心理方面的辅导等;校外导师主要从学生所在单位聘请管理人员、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担任,主要负责学生思政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方面的指导、生活的关心和引导、工作的监督和教导。(2)双导师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共享共商学生的培养问题,而不能各自为政,各人培养各人的。“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是以校企融合为基础的,强调双导师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校外导师不只是简单地参与。(3)要重视道德模范和劳动模范在校外导师中的榜样作用。例如,在对学生讲授“培育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这部分教学内容时,请学生所在单位的劳动模范来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扩招后思政教学除了可采用“双导师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外,还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服务”型教学模式等。只要符合扩招后学生的学情和思政教学的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任何教学模式都可以应用于思政教学,甚至可以将几种教学模式相互结合起来,同时应用于思政教学。例如,思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同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任务驱动式、“双导师协同育人”式三种教学模式进行思政教学。总之,思政教师应该打破传统一元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扩招后来自社会生源的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
高职扩招后,因为生源多元化,学生的学习时间有较大差异,教学模式也表现灵活多样性。因此,传统一元的统一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必须改革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实行多元评价。下面我们就以面向生源来自医院在职员工的学生为例,探讨如何构建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
1.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
面向生源来自医院在职员工的学生所构建的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个环节,由学习过程考核、理论测试、实践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四个项目构成,具体内容如附表1所示。考核评价体系体现了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兼顾结果与过程、知识与能力、态度与表现的考核,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的评价,在于对学生将思政理论知识转化为政治素质、专业精神、职业素养与医德表现等实际情况的考察。
附表1 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
2.考核评价体系的运行
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在思政课开始教学后便已经开始运行,主要有思政课教学过程性考评和结果性测评两个环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性考评环节,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方面的考评由校内教师组织开展,主要考评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参与的态度与能力以及学习效果;对学生实践任务完成情况方面的考评由校外教师组织实施,主要考评学生实践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以及专业精神、职业素养与医德表现等;还有些其他内容的考评需要由校内和校外教师共同组织开展。在过程性考评环节,考核形式的采用由思政教师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在思政课结果性测评环节,理论测试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安排,原则上学生必须回校参加,有特殊情况的可向学校申请参加线上考试;实践测试和综合素质考核由校内思政教师与校外教师负责组织开展,具体时间和地点由二者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决定。
3.考核评价结果的计算
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既要突出过程性评价,也不能忽视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可体现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结果性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公式为:测试成绩=测试原始成绩×占比。而过程性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相对复杂,需要确定评价标准后才能计算,具体评价指标如附表2 所示。
附表2 思政课考核评价指标
高职扩招给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思政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扩招后生源的学情,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案例,打破传统一元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改革思政课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实施主体多元化、内容多维化、方法多样化的考核评价运行机制,构建起适应学生学情变化、多元化发展需求及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要求并能不断调整优化的教学生态系统,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共产党的信任和民族复兴的信心,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发扬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