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鼎弘 马松彪 刘海峰
(长春工业大学 工程训练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12)
1.1 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到位。主要表现是忽略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只在劳动节、雷锋日、党员活动日等时间节点才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简单,仅要求学生完成规定时间的义务劳动,如擦窗子、整理图书、打扫卫生等。也有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被思想政治教育或专业技术教育所代替,只有纸上谈兵,缺少实践动手体验环节。
1.2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单一,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如公益劳动课,环境卫生打扫。课程周期时间长,劳动时间又很短暂,劳动教育的丰富内容只显露出冰山一角。
1.3 劳动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单一僵化,落后时代发展。时代性不强,主体性不强,实践性不强,现实性不强,形式化明显。灌输式、命令式、强迫式劳动教育居多。无法满足现阶段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
基于以上情况,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层面,没有将劳动教育的含义理解透彻,参加劳动教育课程时缺乏主观能动性。没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劳动、感受劳动,那么劳动教育的结果收效甚微。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没有做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
高校的工程实训课程,是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工程实训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工程领域的生产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以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劳动实践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接近于生产实际的劳动者角色。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培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本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工程伦理、行业规范和劳动品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工程实训课程在教学场景、模式、内容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不但要积极承担起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任,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需求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全面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实现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成为高校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长春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在开展工程实训教学过程当中,紧扣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通过精心设计劳动教育教学案例、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和创新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有效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3.1 按照新时代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设置新的课程新目标。与理论课堂相比,工程实践教育活动在真实的、或高度仿真的场景中进行,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实践育人的最好场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工程实践教育在理念、目标、模式等方面也不断提升,也逐渐由传统的单一技能训练,向能力和素养综合训练的方向发展。
因此,新时代下,工程实训课程不仅仅要在专业技能层面培养和训练学生,还要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生产劳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为此,课程组根据新的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是针对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等,重新设置了工程实训的课程目标,即:在传授工程知识和工艺方法、训练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培养新时代优秀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核心,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课程平台,将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坚持实践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实现德学兼修,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2 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案例设计。为全面、有效地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组针对工程实训课程劳动性、实践性的特点,紧密结合原有的知识点和实践训练项目,通过精心收集、整理和设计,从实训动员、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电子技术、创新训练等环节,共计完成了七大系列、一百多个劳动教育教学案例(见表1)。这些案例贯穿工程实训课程全过程,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从而在意识培养、价值导引到技能训练多个层面,构建了完善、系统的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表1 劳动教育教学案例分布
3.3 深入做好课前劳动教育动员,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做好课前的劳动教育动员是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在每一个教学模块授课之前,任课教师都会认真做好劳动教育动员,让学生们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让学生们了解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诚实劳动才有长足收获与成长;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不怕出力流汗。主动接受锻炼和磨练意志。通过细致、全面的课前动员,着力解决了劳动教育“为什么做”、“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得怎样”和“如何保障”等问题,为顺利实施劳动教育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同时,为了营造更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课程组将各个模块的劳动教育教学案例全部制作成宣传展板,张贴在各自对应的实训教学场地当中,方便学生随时学习、思考和固化,同时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针对教学进度及时引用和讲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4 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劳动角色体验。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劳动角色体验,课程组重新开发并设计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训教学项目,即“载货小车制作加工”实训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利用普通车削、铣削、数控加工、快速成形等多个技术环节,来完成小车全部八个零件的加工、制作和最终装配。新的实训项目实现了多个技术岗位的生产劳动配合,改变了以往单一岗位训练的局面,营造出更加真实、自然的生产和劳动场景。
新的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了明确的工作任务,赋予了一定的劳动岗位角色,并通过互相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获得劳动成果。学生们通过辛苦工作、努力尝试、不怕失败、精益求精,团结合作、大胆创新等,切实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功感和价值感。学生的劳动角色体验更真实,体验劳动教育教学效果更明显。
3.5 实行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双考核。为进一步提升对劳动教育环节的重视,完善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组针对工程实训课程建立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双考核机制。即针对学生在工程实训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和生产劳动表现情况,分别进行成绩评定,并分别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其中劳动教育成绩主要从劳动规范、劳动面貌、劳动素养三个方面、共计10个指标点进行成绩评定。(详见表2)
表2 劳动教育考核内容
3.6 做好课后交流、反馈和总结。工程实训课程结束后,课程组将召集学生代表开展交流和座谈,一方面交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心得和体会,一方面分享参加劳动实践的收获和成果,并对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等。交流座谈活动既是学生对学习和劳动的一次全面自我总结,也是课程组对课程实施效果的一次调研和思考,从而为下一步课程改革与建设尊定更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