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汗青
近年,小说家东野圭吾的畅销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被中、日、韩三国电影人改编成不同版本的电影,都取得了广泛的关注与不俗的票房成绩。日版最早于2008年上映,由西谷弘执导,该片是《神探伽利略》电视剧的特别篇;韩版由方银振执导,于2012年上映,片名被改为《嫌疑人X》;而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则由苏有朋执导,于2017年上映。中、日、韩三国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文化趣味、民族审美心理却各具特点。这就决定了中、日、韩三国电影人在改编时,根据本土的观影习惯、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偏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本文以中、日、韩《嫌疑人X的献身》电影版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中、日、韩三国在改编和再创作的过程中基于各自民族审美心理所展现出的不同创作选择和呈现效果。本文将结合这三部电影的人物和情节构建,画面与色彩、演员表演与对白等细节,探究不同受众审美心理影响下的类型片重构方式。
石神哲哉十分痴迷数学,是绝对理性的拥趸者。在电影中,他的房间虽堆满了书籍和研究笔记,却显得阴暗、拥挤,且略显混乱。汤川学也是如此,作为一名物理学教授和警方的探案顾问,他也是理性的代表,而他的实验室却极度拥挤和杂乱,桌上、地上放满了东西,这并非一个令人舒适的活动空间。理性和逻辑带给他的反而是孤独、压抑。石神哲哉躺在床上,空虚且颓丧。人性中自带对熟悉感的追求和对陌生感的寻觅,这根植于我们的原始记忆。人很难忍受无止尽的“重复”,高频率地食用同一种口味的食物会令人厌倦。而石神哲哉能坚持在隔壁邻居花冈靖子所在的便当店一直买那套“招牌便当”,可见他对花冈靖子的情感已让他超离了常态。石神哲哉的色调总是冰冷的,即使在电话亭里和花冈靖子通电话时,他的画面的冷色调与花冈靖子画面的暖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石神哲哉谋杀流浪汉和伪造证据的行为,表面上是救人和害人,内核其实是自我毁灭。石神哲哉一直就是一个自毁者。在电影的结尾处有这样的情节:石神哲哉准备上吊自杀时,刚刚搬至隔壁的花冈靖子母女来敲门打招呼,石神哲哉因此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可仔细看完全片,石神哲哉的精神状态仍是濒死的。无论是上课,还是下班后他在房间内做研究,仍然是一副对生命和生活并不在乎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他并没有完成自杀,也并没打算放弃自杀。在他把绳套上脖子的那一刻,这场自杀就已经开始了,直到他谋杀了流浪汉,把自己置于非人的境地,泯灭了别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自我价值。直到此刻,他的自我毁灭才彻底完成。而花冈靖子母女杀人的意外事件,只是给了他一个自毁的契机罢了。石神哲哉的逻辑再缜密,遇事再冷静,毕竟也是普通人,会有情感上的弱点。因此,为了让自己不在即将到来的审判中翻供,他将自己变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罪之人,一个剥夺无辜者生命权利的人。
日本的职场压力、大都市的生存困境一直是类型片创作的基本主题。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森林》《深夜食堂》《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西瓜》等治愈系影视作品在日本市场广受欢迎。另一方面,类似《半泽直树》《白色巨塔》《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这个不可以报销》等职场剧和电影,或多或少展示了日本职场生存的残酷与竞争的激烈。发现受害人遗体后,警局就案件调查进展开会,会议室里坐着上百位西装革履的调查人员,穿着整洁的西装,挂着统一的胸牌,黑压压的一片,从视觉上给人以压迫感。这明显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虽然此案是重案,但电影里的美国警方、韩国警方等,都不可能出动这么多警力去调查这一宗命案。可从日本现代民族心理出发,这种类型重构在视觉上十分契合日本的残酷竞争与高度内卷的职场氛围。而作为日本版《嫌疑人X的献身》加入的新角色,同时也是以汤川学为主角的,改编自东野圭吾作品的日剧《神探伽利略》中的主要角色——柴崎幸饰演的内海薰在警局中的位置则更能折射出日本社会随处可见的职场问题。当所有男性调查员在忙于讨论和分析案情时,内海薰的领导却非常不客气地指使她去帮其他人倒咖啡。在日本,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和遭遇一直是近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女性在工作中遭遇歧视、骚扰等不平等对待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有权力的一方则不仅不会认罪和反思,还有可能进一步滥用权力掩盖罪行。看似具有理性和绝对权威的传统却在对待具体人事时,产生很多反人性的现象。
图1. 电影《嫌疑人X》剧照
整体而言,因为日版电影天然具有电视剧《神探伽利略》特别篇的属性,这极大减弱了电影的独立性与艺术性。一些从电视剧中沿用而来的无聊的笑料让整个故事变得不严肃,失去了比肩伍迪·艾伦《赛末点》《无理之人》《卡珊德拉之梦》的机会。同样是谋杀题材的影片,伍迪·艾伦的这三部作品看似充满调侃与诙谐,内核却很严肃地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儿继承来了部分复杂性与深刻性。 伍迪·艾伦在创作的时候将荒诞感有机融入了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中,即谋杀故事本身自带有人类生存和死亡的荒谬属性,而荒谬感本身就包涵有黑色幽默的成分。但日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笑料却主要用于表现汤川学“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物设定,出现在一部严肃的罪案电影中会显得极不协调。
图2.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日)剧照
如果说日本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石神哲哉是为了宣示对绝对理性的追求走向了对生命价值的根本否定,那么韩版的感情线就是对日版情感内核的世俗化。在韩版电影里,这一充满矛盾性的内核被更替为柳承范饰演的数学教师金石固对邻居白花善的爱情。日版中的女儿这一角色也被改编为外甥女。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受众对白花善这一人物的共情,另一方面也是为她的爱情戏铺平道路。当然,导演方银振也很擅长细腻的爱情心理的展现。
图3.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中)剧照
综上所述,中、日、韩三国电影人在改编的过程中,或自觉或无意识地顺应了本土的民族审美心理。“自觉”体现在每部电影出于商业考量,必须主要满足本土观众的观影趣味和审美偏好。“无意识”则表现在主创本身的审美倾向对创作中的选择和决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日版《嫌疑人X的献身》有着关于理性的反思和现代性批判,以及日本审美心理中自毁倾向的极佳诠释。但可惜的是,导演并没有把影片当作一部严肃的罪案片来处理,而是加入了电视剧特别篇的属性,使得全片的反思力度减弱。韩版《嫌疑人X》的主创过于注重爱情关系的建构,反而削弱了原故事的悬疑性。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在民族文化包容性的背景下,通过青春片、悬疑片、刑侦片、动作片等多种类型的杂糅基本消解了原故事的现代性,在形式的创新上有所进步,却在叙事的批判性上有所退步。这在外国电影的改编历程中是十分有价值的尝试,但也给有志于提升类型电影制作水准的中国电影人提供了不少经验与教训。
【注释】
①魏策策.冰菊与钢刀的辉映——论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J].理论月刊,2012(11):184.
②裘晓兰.日本“无欲世代”的群体画像和成因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9(8):114.
③吴炫.“审美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质疑[J].当代文坛,2011(7):10.
④石之瑜,吴昀展.进出现代性:亚洲立场的有无[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2):15.
⑤郑宪信.日本人自杀行为背后的文化因素探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48.
⑥阎钢.日本基督教概述及其状况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4.
⑦李国俊,刘秀岩.现代性与理性的嬗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
⑧徐东日.朝鲜、日本接受中国诗歌文学的相异点[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7(2):139.
⑨郝建.类型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14.
⑩[韩]郑淑.韩剧如何讲故事[M].林彦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