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剩
如下表1所示,涉及俄罗斯的中国电影,作为政治献礼的主旋律电影数量最多。其主要塑造了文明曙光与背信弃义、国家利益维护者的俄罗斯形象。
表1.改革开放以来涉及俄罗斯的中国电影
电影中的两场中苏冲突情节最为有力与鼓动人心。第一场,核弹实验场选址冲突。苏联专家用“这个方案是由苏联专家小组共同商定”的学术权威与“已经报告了中国上级”的政治威胁来迫使中方选择敦煌,但中方基于敦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人民的生命安全而表达了反对意见,最终选择了被苏联专家指认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在这一情节冲突段中,苏联被塑造为强硬而蛮横的方案决定者形象,而中国的反对行为则强烈表达出对自己没有原子弹而受美苏威胁/欺负这一现实的痛与恨。地址之争,实际为主体权利、民族尊严、国家安全之争。第二场,苏联专家离中返苏的冲突。晚会前,电影特意选择了大雨滂沱的夜晚环境。苏联专家为陆光达撑伞并笑称“伞永远掌握在高个子手中”,听到此话的陆光达首先离开伞,喻指民族尊严之捍卫与自力更生之决心,然后严肃盯视并警告其越轨言行。电影还有意用“风吹落伞”的镜头来进行了极富余味的政治隐喻;晚会中,苏联专家烧毁一切图纸,而中方捡出并试图拼接,紧接着电影呈现了苏联专家倒酒-饮酒-摔杯-拿起图纸-宣称中国用计算机也要用两年的镜头组合段,而这一组镜头共同引发了电影内外中国人的复杂情感;晚会后,醉酒返家的陆光达,向妻子抱怨其“都笑累了”,指责苏联专家带走所有核弹材料的背信弃义行为。在这一冲突段中,中方所表现出来的无奈、愤怒、屈辱、沉重、痛恨与苏方的傲慢共同将苏联置于背信弃义的伦理批评境地,十分具有情绪感染力。这部献礼电影在历经1993年银河号事件、1996年台海事件、1999年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等事件后的1999年12月上映,引发了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它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豆瓣电影评分高达9.4分。苏联这一形象便成为民族国家记忆建构中难以抹去的、根深蒂固的批评符号。
图1.电影《开国大典》剧照
值得注意的是,与《熊迹》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反特片相比,《横空出世》尽管呈现了苏联的霸道、傲慢,但另一方面却化政治批判为伦理批评,避免了形象塑造的极端政治化。飞机上的中苏方幽默对话、晚会上的苏联歌曲、日历上的列宁像等,间接承认并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与影响。而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电影,这类负面形象总体较少。其中,《革命者》又塑造了枪杀中国报童的俄国暴徒形象。
相较于主旋律电影所建构的符号化俄罗斯形象,文艺电影则更加多元、立体且蕴含情感向度。其中,含有罪感的救赎与拥有普通的人性,则是较具艺术价值的俄罗斯形象。
电影第一节(莫斯科儿童院·一九四0年冬)便营造了儿童院和谐、温馨的氛围:安静上课、轻松交谈、快乐唱歌,而多国儿童洗澡嬉戏场景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随后便是令人绝望的苏德战争场景。战争的残酷更加反衬出儿童院的美好与珍贵。在这一节中,如果说儿童院在名额已满情况下依然收留中国儿童楚楚与罗小蛮是塑造了其感人的救赎形象的话,那么语言考试场景则凸显了“罪感的救赎”形象。维拉老师发觉楚楚与罗小蛮的自我介绍异常相似且认定虚假编造时,便要求楚楚真实的说出自己的童年、家乡、家庭等。这一要求是对楚楚的双重救赎。其一,从虚假中救出,追求真实;其二,揭开自己的伤疤,直面人生。而当其听到楚楚的悲惨遭遇后,中景微仰拍下的她,先是眼睛低垂、嘴唇颤动,表情严肃而悲伤;继而站起来,变低看为直视,向楚楚表达真诚歉意与请求原谅;最后转头目送逃离的楚楚,给观众留下一个中景背景镜头。维拉的这一连串反应让观众深深地体会到,她对楚楚的同情与爱怜包含着一种锥心的痛感与罪感。因此,这穿破银幕而直抵人心的罪感,让其在优雅、美丽的外在女性形象基础上变得圣洁起来,仿若圣女/圣母。
而维拉在第二节(白俄罗斯夏令营·一九四一年夏)的死亡更是让观众深陷悲痛、愤怒、惊愕、崇高敬意等复杂情绪中。电影先用德军飞机轰炸、坦克开路、机枪扫射等镜头集中描绘法西斯的暴行,再呈现学生受辱的场景,最后引出维拉老师。她勇敢地走出房间,通过摇铃、“上课了”来解救遭遇德军身体与精神双重凌辱的学生。她的后果便是死亡。仰拍中的德军先处于阴影中,德军与维拉间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气氛异常紧张,继而德军走出阴影,靠近维拉;而维拉注视德军几秒后,继续面不改色的读诗。与此同时,横移镜头下的儿童却个个惊恐不安。被激怒的德军朝向维拉开枪,血洒四处,读诗声戛然而止,维拉倒地。这一场景中的维拉,因罪感而救赎,因救赎而献身;她在德军的惨无人性、儿童的惊恐万分的对比下,显得异常勇敢、正义、坚毅、崇高与圣洁。
同样是拍摄反战片,在塑造苏联人时,与含具敬意情感倾向的叶大鹰相比,冯小宁无疑更加冷静,其《紫日》诠释了更具大众意涵的普通人性,即从神性降归人性,以平视的态度与方法塑造了立体、真实的苏联形象。
如果说,罪感的救赎,具有崇高的悲剧美且接近神性;那么,普通的人性,则更具真实美,两者共同塑造了较为深刻的俄罗斯形象。
除以上具有政治意涵与情感向度的形象外,部分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还积极捕捉俄罗斯的风景奇观,实现其消费价值;巧妙融入历史记忆,激发受众的怀旧情绪。
新世纪以来,国内优美风景一度成为《卧虎藏龙》(2000)、《英雄》(2001)与《无极》(2005)等大片中最为惊艳的视觉元素,风景也由此跃升为消费主义时代一种极为重要的视觉奇观。近年来,《泰囧》(2012)、《只有芸知道》(2019)与《唐人街探案》系列等更是将国内风景延展到国外,使得异国风景成为新的消费对象。在这股潮流中,《囧妈》便集中呈现了中国、蒙古,特别是俄罗斯的风景奇观。
首先,镜头有意对准了美轮美奂的俄罗斯自然风景。作为电影最为主要的叙事空间——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国际列车,为电影提供了摄取大量“如画”风景的可能。远景别下的贝加尔湖,澄净而辽阔;雪花飘洒中的森林,纯白而安静;而近五分钟的冰河段落,导演更是用丰富的镜头语言立体展示了霞照冰河的美丽、神奇与广大。这些悦人眼睛的风景镜头,构图精美,色彩明丽,静中有动,宛如风景画,形塑着风景如画的俄罗斯形象。
其次,电影精心安排了有声有色的俄罗斯人文风景。秋明站等建筑景观,庄严肃穆;空中热气球等娱乐景观,轻松欢快;热气球俯瞰下的莫斯科,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下,镜头于地标建筑间自由切换,夜景如画卷徐展。此外,俄式结婚仪式更是别有风情。电影先呈现了远景下游轮日游画面,继而转到夜游镜头,推镜头下的天边有一抹亮色。日夜两个镜头,为船内婚礼仪式营造了美好氛围。在一首节奏欢快的俄罗斯民歌《Очи чёрные》以及吉他、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的伴奏下,身穿民族服装的俄罗斯百姓,载歌载舞,娱乐狂欢。而娜塔莎的爱情观念、实践与小谢尔盖的熊口救人、邀请参加婚礼、开车送母子二人等行为,也塑造出敢爱敢恨、热情、好客与善良的俄罗斯形象。
风景之外,《甲方乙方》《中俄列车大劫案》《囧妈》与《我和我的家乡·神笔马亮》等商业电影也缝合进了中俄间的历史记忆,具有怀旧意味,不过欠缺深刻性。
图2.电影《囧妈》剧照
与商业电影相比,作为历史记忆的俄罗斯,部分文艺电影则更加突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与《钢的琴》等文艺电影拼贴着苏联元素并调动着观众对苏联的集体记忆。由此,一种无法确认的模糊而零散的形象,萦绕在银幕间。其中,姜文的两部电影最值得分析。
【注释】
①本文所指俄罗斯主要包含沙皇俄国、苏俄、苏联与俄罗斯等不同时期中的俄罗斯。
②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9.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④学生的镜头依次为二楼的学生、辩论台前方的学生、特写中的学生匡互生与张国焘。其中,匡互生的表情是热烈的喜悦、张国焘是较为内敛的激动。
⑤马林是荷兰人,但其参加列宁所领导的共产国际并被派到中国,因此,本文将其列为苏俄的代表人物。
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两国间,除了政治关系外,还有一层类似兄弟间的伦理关系。一方的背弃,容易受到伦理层面的批评。
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86.
⑧叶大鹰.我和《红樱桃》[J].电影艺术,1996(01):50.
⑨参见丁敏京.红色摇篮——中国孩子在苏联国际儿童院[J].党史纵横,1998(06):4-7;刘东亮.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红色后代们[J].百年潮,2021(06):85-90.
10参见徐葆耕.罪感的消亡[J].读书,2002(08):9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