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及发展

2021-11-16 12:08程旭
大观 2021年9期
关键词:音乐教学高校

程旭

摘 要: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我国现阶段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理论性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文章重点针对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与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提升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教学

相较于其他音乐专业的课程,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和思辨能力要求比较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再加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很多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明显增加,理论课程学时明显缩短。而这更是提高了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难度。要想提高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必须探索出全新的教学策略和发展路径。

一、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重要性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我国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本科生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和声、复调、配器课程合称作曲专业四大件。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调性、结构以及和声进行分析,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首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其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现有的多种音乐体裁与音乐形式进行理解和掌握,进而可以正确地判断出每一首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最后,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用心体会音乐作品的具体作品风格、时代特点,进而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将音乐作品的精髓演绎出来[1]。

二、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学内容以西方国家的音乐作品为主,绝大多数的音乐理论来源于西方的古典音乐理论,并没有融入过多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用这些作品及理论进行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会影响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系统掌握,限制中国传统音乐的弘扬与发展。

(二)学生缺乏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

虽然绝大多数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多年的音乐培训经历,对于音乐欣赏、音乐乐理以及和声等知识点也有所涉猎,简单了解了几大曲式类型的结构。但是,其音乐基础理论依然不够扎实。例如,部分学生在区分两个比较相近或者相似的曲式类别时,比较困难。很多学生依然无法判断出一些介于二段体与三段体之间的作品,而相近的曲式类别却是大型曲式结构的组成基础。

三、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问题的

解决策略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多数学生在选择音乐作品的时候,会优先选择西方音乐作品。究其原因,与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教材内容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有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需要对现有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减少西方音乐作品的占比,增加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应用,通过中西音乐的融合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虽然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在具备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的,但是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其对音乐作品曲式结构布局的了解并不透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对自身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持续性的巩固与夯实,树立学好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效率[2]。

(三)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专业性,要想保证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应用多元化教学手段。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将更多的音乐声音、音乐图画、音乐文字以及音乐视频等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涉及大量曲式理论知识和音乐作品的分析。而这些内容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步骤分层次地传授给学生。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开教学,既可以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节约板书时间,保证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四、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价值将得到充分的认识

音乐专业的实践要求很高。但无论何种形式的音乐实践,都需要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基础。面对一个完整的音乐作品,只有对其形式结构以及表现内容进行分析,了解相应的作品风格特点,才能够进一步探究其作曲技术、演唱、演奏、指挥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而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正确地认知所有音乐作品的风格。但是,当前有一部分人认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剔除掉曲式与作品分析,因为这一专业的学生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主,课堂上并不会涉及曲式。然而,这样的认识是十分片面的。因为教师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必须要对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结构特征、表现内容以及情感表现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在所有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必将越来越基础,越来越重要。教师和学生对于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认识也必将越来越深刻[3]。

(二)教学内容必将越来越完善

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曲式有关的概念和音乐语言结构的规律,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與分析步骤。但是,现阶段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却以西方的歌剧选段、器乐小品以及近代以来的艺术歌曲为主,虽然这些经典作品确实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单纯研究这些,显然不能满足该课程的教学需求。除了这些经典作品之外,还应当融入更多的国内经典音乐作品[4]。

随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不断发展,其教学内容必将做出以下方面的调整:首先,会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与音乐专业特点进行音乐作品的选择,确保这些音乐作品节奏相对欢快,旋律比较熟悉,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其次,会适当融入一些中小学音乐教材的作品,目的是夯实学生的音樂基础。最后,会让学生推荐一些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可以是学生在其他课程上听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在音乐实践中接触到的。然后,由教师从中挑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教学。随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发展,教师必然会对学生的听觉分析训练更加重视。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觉能力,才能够在听到音乐作品时快速判断出相应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方法必将越来越丰富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于绝大多数的高校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必然会探索出更多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正式分析音乐作品之前,让学生进行视唱或欣赏,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

(四)考核方式必将得到创新

随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发展,其考核方式也必将得到优化。传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核以卷面考核为主,考核内容是对一部音乐作品进行乐谱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对教学成果进行有效的反馈,但是却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实践习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考核,可能会增加学生的音乐实践考核内容,即结合声乐考试或者器乐考试的现场表现,对其把握音乐作品的程度进行评价和判断,然后再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其对音乐风格的把握[5]。

五、结语

高校学生要想学好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课程教学现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随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发展,逐步加深对该课程价值的认识,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尹航.民办高校曲式作品分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北方音乐,2020(10):187-188.

[2]陈遥.民办高校音乐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探究[J].智库时代,2019(39):168-169.

[3]关齐越.应用型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改革初探[J].黄河之声,2019(10):72-73.

[4]王怡.高校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黄河之声,2018(6):110.

[5]唐艺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通俗歌曲,2016(7):166.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音乐教学高校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