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之间的关系探究

2021-11-16 02:49李墨
大观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统戏曲民族声乐

李墨

摘 要:纵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传统声乐审美意识对现当代民族声乐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声乐艺术越来越疏远,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当中,民族风格也就显得更加浅淡,甚至整个作品风格混杂,进而导致演唱“无味”。由此,文章将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演唱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研究视角,结合曲艺、戏曲的发展概况,研究民族声乐和曲艺、戏曲之间的关系,促使民族声乐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演唱关系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审美来表现民族的音乐风格、表达民族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我国民族声乐主要指的是现当代在借鉴、传承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唱法精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展现了现代化的审美需求,风格与内容极具中国艺术特色和中国文化内涵。曲艺与戏曲作为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对民族声乐艺术影响极为深远,是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中国曲艺、戏曲的发展概况

(一)曲艺的发展概况

曲艺作为我国民族艺术当中的瑰宝,是一种以说唱为核心的特殊艺术手段,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对相关的故事进行叙述,进而刻画不同人物特点,并传达特殊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中国曲艺的主要特色为:以说唱为主,特殊语言内容生活化,表达清晰自然,情真意切。曲艺演绎者需要具备非常专业的唱功、说功以及做功,特别是在后期的演唱过程当中,需要与听众形成亲密的相互交流的互动形式,并且在演唱的过程当中,也时刻需要聆听观察听众所表现出来的相关反应,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的思维想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可以说,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曲艺一定程度上是曲艺演绎者与听者共同完成的艺术实践活动。

(二)戏曲艺术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戏曲艺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戏曲艺术是我国居民休闲和娱乐的重要表现方式,同时也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进而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上三种最为古老的戏剧文化,它集“唱、念、做、打”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走过了非常漫长并且极为坎坷的发展道路,经过长达800多年长久的积累、沉淀和创新,一直延续到现今,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表现力,形成的剧种已经多达三百余种,而且整个演出的剧目也相对比较繁多,可以说是世界戏剧艺术花园中一朵最为艳丽的奇葩。其发展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歌舞以及说唱艺术,从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踏摇娘、参军戏等歌舞戏,到宋代发展迅猛,出现南戏等,为元代杂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京剧形成,成为近代戏曲的集大成者。到近现代,中国的戏曲艺术不断改革创新,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和优秀戏曲艺术家。在目前的大力传承与倡导的发展背景之下,不管是在演唱的技巧表现,还是在后期的情感表现等方面,戏曲艺术都已经不断得到完善,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获得广泛认可。

二、民族声乐与曲艺、戏曲之间存在的关系

(一)呼吸上存在的关系

声乐,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长期以来,在人声演唱的过程当中,呼吸往往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呼吸方法也就是去通过气息控制来营造更好的演唱效果。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有这样的说法:“谁会呼吸,谁就会演唱”“呼吸是演唱的动力”等等。在传统声乐艺术表演中,呼吸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发展地位。古语有云,“善歌者必先调气”“气为音之帅,气乃声之本”。其中,“气”所指的就是呼吸方法。

人声演唱的过程当中的呼吸方法主要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三种形式。

其一,胸式呼吸法。胸式呼吸主要是通过将气体吸入胸腔当中,在后期的演唱过程当中,往往由于吸气量浅而浅,导致声音的位置过低等,进而造成音色干瘪、缺乏弹性,高音上不去等情况,这都与声乐艺术当中所追求的审美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

其二,腹式呼吸法。采用腹式呼吸,演唱者吸气比较深,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如在后期的演唱过程当中整个气息往往会显得比较僵硬,这种表现不利于保持整个演唱的流动性,而且演唱者的声音表现也缺乏灵活性,进而导致演唱者在高音表现的时候几乎都是通过“喊”进行表达的。

其三,胸腹联合式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既可取得较大的气量,又可取得呼气肌和吸气肌之间的相对平衡,所以被认为是最为可靠的呼吸法,也是当前大多数声乐专家都会采用的呼吸法。这种呼吸法也就是我国曲艺、戏曲中常常提到的“丹田运气”。

(二)发声上存在的关系

发声作为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整个发声的训练过程当中,除了需要正确的呼吸状态之外,其喉咙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以及对声门闭合所表现出来的适度感往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后期的发声过程当中,如果其喉头展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就会导致音高随之产生很大的变化,也就不能展现出一种良好的歌唱状态,更难以谈得上音高或者是音色是否良好了。这一点在表现过程当中,只要是学过声乐的一些人或者是曾经专门从事过声乐的演唱或者是教育教学的人都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发声训练作为一种具有综合特点的特殊的演唱运动,除了将稳定喉结和调整声门两方面的关键要素相融合之外,还需要与其他的一些不同的影响发声训练的因素相结合,例如:在呼吸的过程当中是不是需要“丹田运气”,在咬字的时候是不是需要遵循“四呼”“五音”原則等。“四呼”即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个发音时不同的口形,“五音”指喉、舌、齿、牙、唇等发音部位。“四呼”“五音”是戏曲演员在唱念时吐字发音的规范之一,“五音”不正,“四呼”不准,唱念时必然字音不正。由于曲艺、戏曲与民族声乐都是以汉语为主,而汉语对发音清晰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传统戏曲的发声技巧可为民族声乐提供良好借鉴。

(三)共鸣上存在的关系

共鸣是声乐演唱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和方法,是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腔体,在气息的作用下冲击声带而出现基音,从而产生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呈现出优美、悦耳的歌声。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响效果,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在传统的声乐艺术理论当中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说法。明代朱权在其《词林须知》当中提出:“唱若游云之飞太空,上下无碍,悠悠扬扬,出其自然,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和悦性情,得者以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其情感表现基础之上,共鸣会对整个声音质量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共鸣器官包括全部发声系统的空腔: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共鸣在声乐训练过程当中与声音的位置高低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歌唱器官通过相互配合来产生共鸣,从而不断增强整体的声音表现效果,能够使声音表现得更完美。如果不同的共鸣腔在后期的发声训练过程当中都完全被打开之后,就会促使整个声音的位置高,反之,则会导致声音表现非常喑哑,进而表现出一种声音偏低的问题,而且也很难唱准高音。除此之外,好的共鸣往往会使声音听起来更加高亢而且明亮,并且具有非常好的表现力。无论是曲艺、戏曲还是民族声乐,都非常重视共鸣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我国的民族声乐从产生到现在,都是在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传统声乐艺术基础之上进行发展的,并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演唱方法以及风格。民族声乐不仅具有历史印记,也具有重要的时代特点,与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一脈相承,互相促进,不断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彩丽.探讨戏曲刀马旦演员的表演特点和技巧运用[J].戏剧之家,2020(6):21-22.

[2]张文英.论现代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对戏曲演唱与表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05(5):61-62.

[3]龙丽娟.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1.

[4]张笑天.关于传统戏曲演唱的技巧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J].北方音乐,2020(9):57-58.

[5]王萦.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的运用[J].北方音乐,2020(8):28-29.

[6]赵雨晴.传统戏曲演唱技巧运用于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实践探究[J].黄河之声,2019(8):48-49.

[7]李白莉.论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传统戏曲元素之沁润[J].普洱学院学报,2015(6):26-28.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戏曲民族声乐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浅析传统戏曲服装特征及艺术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