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心脏康复训练及护理效果观察

2021-11-16 07:17徐秋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心肌梗死住院

徐秋丽

(海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海城 1142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现阶段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多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I)配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方案为主[1-2]。考虑到手术本身具有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在具体的治疗工作中,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和改善患者预后,在术后全面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关键[3-4]。心脏康复训练是临床护理基础性内容,本文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心脏康复训练的作用影响,展开以下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间本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按照术后护理模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系统化心脏康复训练,对照组中,男女比为12:8,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为(57.55±4.40)岁,心功能分级:I级8例,Ⅱ级7例,Ⅲ级5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为11:9;年龄41~84岁,平均年龄(57.49±4.42)岁,心功能分级:I级9例,Ⅱ级6例,Ⅲ级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给予基础性护理,包括对患者病情的检测,落实基础性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叮嘱患者术后3 d内保持卧床,配合实施针对性的吸氧干预与并发症预防工作,综合分析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发放相应的健康手册,纾解患者负性情绪,3 d后指导患者下床活动。

1.2.2 观察组 术后给予系统化心脏康复训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术后1 d内。分析患者身体状态,对其各项生命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叮嘱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选择专业性护理干预措施,协助患者完成床上进食与排便。对穿刺部位实施加压包扎,考虑患者身体耐受情况,指导完成适量的床上活动。落实关节与肌肉群的被动活动工作,综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存在过度紧张、焦虑症状的患者,需要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详细讲解手术治疗进展情况,打消患者心理顾虑。对于术后轻微疼痛情况,可以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进行应对。对于疼痛程度较大的患者,可以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干预。告知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定时提醒患者饮水和排尿。②术后2 d。协助患者在床边完成洗漱,排便可以在洗手间完成,适当下床进行步行活动,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辅助患者进行床下站立、缓慢行走等等。主动活动肢体,对患者活动耐受性以及康复程序进行定期分析,以便合理调整康复护理方案。③术后3 d。对于病情稳定以及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可以在家属和护理人员的陪同下,在室内、走廊进行慢性,通过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对其实施用药指导。叮嘱患者合理饮食,告知心脏康复训练相关注意事项,单次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30 min内。④出院前。合理增加每次心脏康复训练强度,配合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评估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落实出院前的健康宣教工作,落实出院后的定期随访,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院外康复训练计划。

1.3 观察指标 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计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记录患者住院时间,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总分0~100分,0~59分为不满意,60~79分为一般,80~89分为较满意,90~100分为很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Barthel指数评分、住院时间)采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指标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患者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极易发生急性心血管疾病问题,严重时患者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会直接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5-6]。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7]。这种情况下,如何强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逐渐成为临床医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8]。

心脏康复护理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术后护理中的基础性内容,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护理工作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系统化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患者术后缺血性事件发生风险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价值,同时在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9]。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接受系统化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其护理前后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符合。

与常规护理干预方式相比,系统化心脏康复训练干预模式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护理工作中,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全面落实,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指导,协助患者在术后2 d下床活动,对于促使患者关节活动以及心功能恢复,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11]。②合理控制患者冠心病风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护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耐受性与心理状态,协助患者完成早期活动与系统化心脏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与运动指导,可以在强化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基础上,使其发病风险因素得到显著的控制[12]。与此同时,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的措施的应用,在降低由于长期卧床所诱发的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从本次研究结果入手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护理过程中,合理应用系统化心脏康复训练干预措施,对于促使患者生活活动功能的改善以及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因此,可以将系统化心脏康复训练广泛推广应用于临床中。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心肌梗死住院
妈妈住院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