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

2021-11-16 07:16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9期
关键词:阿帕靶向胃癌

赵 帅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肿瘤内二科,辽宁 盘锦 124010)

近年来,恶性肿瘤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其中胃癌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癌症疾病,发病率、致死率也均升高[1]。对于进入晚期的胃癌患者,由于已经错过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化疗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方法,而化疗方案也比较多,包含紫杉醇、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等抗肿瘤药物的联合或单独使用[2]。但化疗治疗中,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大,患者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同时肿瘤细胞的耐药性也不断提升,导致化疗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在抗肿瘤治疗研究中,也出现了诸多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分子靶点的抗肿瘤药物,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3]。有研究显示,在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中,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对患者治疗效果有明显提升作用,优势明显[4]。近年来,小分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应用增多,其中阿帕替尼作为首个小分子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晚期胃癌中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基于此,本次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92例晚期胃癌患者进行研究,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92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单纯化疗)46例,观察组(阿帕替尼+化疗)46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8∶18,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4±3.7)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9∶17,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52.9±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细胞学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晚期胃癌。②生存时间>3个月。③既往化疗失败,或有复发转移者。④无化疗禁忌证。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排除标准:①治疗依从性差,无法坚持至研究结束者。②靶病灶放疗治疗史。③合并其他肿瘤。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纯化疗治疗,包含氟尿嘧啶类、紫杉类等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给予患者500 mg阿帕替尼(生产厂家: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03,规格:0.25 g/片)口服治疗,1次/d。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完全缓解:治疗后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部分缓解:治疗后肿瘤缩小50%以上,连续1个月无异常情况出现;稳定:治疗后肿瘤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足30%;进展:治疗后肿瘤增大30%以上,或出现扩散、转移情况。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②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腹泻、恶心呕吐。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疗效对比,观察组有效率为58.70%,高于对照组的3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中9例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其中血小板减少3例、4例恶心呕吐、2例腹泻,发生率为19.57%(9/46);观察组中11例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其中恶心呕吐5例、4例血小板减少、腹泻2例,发生率为23.91%(11/46)(χ2=1.017,P>0.05)。

3 讨论

胃癌在临床中发病率比较高,属于恶性肿瘤疾病。大量研究显示,胃癌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如饮食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癌前病变、地域环境及基因等[5]。在胃癌发生早期,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所以容易被患者忽视[6]。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逐渐出现体质量下降、疼痛等症状,误诊率也比较高,多数患者也是在胃癌晚期才得到确诊,此时已错过最佳手术治疗时机[7]。如果胃癌患者未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胃癌可出现转移及扩散等情况,患者的身心健康、正常生活均会受到严重影响[8]。在胃癌检查与诊断中,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腹部超声、纤维胃镜、螺旋CT、X线钡餐及正电子发射成像等方法检查,检出率也比较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饮食等习惯的改变,胃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中需通过对胃癌患者尽早筛查与诊断,及时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晚期胃癌患者治疗时,由于最佳手术时机已经错过,因此临床中不建议开展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化疗方法,对患者症状进行控制与缓解,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化疗,即采用化学药物进行治疗,是通过药物对癌细胞进行灭杀,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9]。目前,在癌症治疗中,化疗与放疗、手术治疗被认为是癌症治疗的三大方法。三者的区别在于,化疗属于全身治疗,而放疗、手术治疗则属于局部治疗。采用化疗方法对癌症患者治疗时,治疗目标的不同化疗方法也存在差异,包含姑息性化疗、腔内化疗、根治性化疗等方法[10]。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但单纯采用化疗方案治疗,整体疗效仍不理想。所以,目前临床中对晚期胃癌治疗中多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分子靶向药物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针对肿瘤发展中某些分子途径进行干预,如对关键靶点通过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等对癌细胞的分裂、增殖进行抑制,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并且临床中对靶向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靶向药物治疗中,虽然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症状的出现,但与化疗药物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症状较轻,患者耐受性较好。这也为靶向药物与化疗联合在晚期胃癌治疗中提供了依据。阿帕替尼作为晚期胃癌治疗中唯一的口服制剂,不但能使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还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阿帕替尼属于小分子TKI,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receptor 2,VEGFR-2)等配体可有效结合,对肿瘤新生血管发挥抑制作用[11]。在临床用药中,偶尔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但整体不良反应比较少。所以,要求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对阿帕替尼的使用应对药物的禁忌证、适应证熟练掌握,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阿帕替尼的适应证主要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以上化疗方案治疗的晚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胃腺癌患者;禁忌证包含4级以上肝功能不全者、手术后30 d内者、药物不可控高血压者及伴有溃疡、活动性出血、肠梗阻及肠穿孔者。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贺向红[12]在其研究中显示,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应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近期疗效达到60.24%,而单独使用化疗方案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仅为38.74%,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在晚期胃癌治疗中,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对患者病情控制具有较好效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晚期胃癌治疗时,在化疗基础上增加阿帕替尼用药,在提升治疗效果的同时,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加,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用药方案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阿帕靶向胃癌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毛必静:靶向治疗,你了解多少?
甲磺酸阿帕替尼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凋亡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