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荣 钟亮 罗福建 罗艳 林柳树
胎儿心律失常属于当前妇产科内孕妇妊娠期常见病症,其早期诊断后进行及时干预治疗,可以保证胎儿的顺利分娩[1]。胎儿心律失常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胎儿在孕育过程中自身传导系统的自律系统发育不稳定,电生理发育不成熟,进而出现房室结位置不固定、窦房结动脉小、迷走神经张力高或者交感神经发育不成熟等情况[2]。常规胎儿出生前诊断精准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误诊以及漏诊情况,在传统临床诊断工作中仅仅是将胎儿心率<120 次/min 或者>160 次/min设置为心律失常,如何正确诊断胎儿心律失常则被长期忽视[3]。本研究将M 型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组织多普勒(TDI) 叠加,运用于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多模态M 型超声在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为临床诊疗提供经验与方法,在临床常规推广使用[4]。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 年8 月~2021 年8 月会昌县人民医院诊治的80 例疑似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22~39 岁,平均年龄(29.55±3.15)岁;孕周16~39 周,平均孕周(28.56±5.24)周。纳入标准:①孕妇资料齐全;②孕妇或者孕妇家属配合此次研究内容;③均符合疑似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的孕妇;②有着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的孕妇;③知晓研究情况后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孕妇。此次研究在会昌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处备案。
1.2方法 行多模态M 型超声诊断,使用相关仪器设备为飞利浦Q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研究人员使用C5-1 型号的探头。孕妇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体位的调整,保证仰卧位。分析过程中充分检查孕妇的导管弓切面、四腔心、五腔心、三血管-气管、主动脉弓、三血管-脉动脉分叉、左室流出道、上下腔静脉长轴以及右心室流出道等相关情况,进一步判断胎儿的血流情况以及心脏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在分析疑似心律失常胎儿的心脏情况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信息采集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左室流出道血流-右心房壁运动曲线叠加法:在二维引导下寻找到孕妇腹中胎儿左心室长轴观或者胎儿五腔观位置,收集其左室流出道以及右心房壁的具体情况,然后集合彩色多普勒程序进行深入信息收集。将M 型超声取样线放置于经过右心房壁和左室流出道血流位置,启动M 型超声,观察心房收缩波与左室射血出现的时间和关系,记录右房壁运动曲线和左室流出道血流信号。此时可以知道心房壁收缩波显示心房的收缩或激动情况,而左室流出道血流信号则显示心室收缩或激动情况。第二种方式就是左室流出道-左室流人道彩色血流信号与M 超声叠加法:寻找到孕妇腹中胎儿的左室长轴观或者五腔观,进而观察其左室流出道和流入道情况,此时启动彩色多普勒程序,在清晰观察到左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彩色血流信号之后,取样线穿过左室流入道以及出道血流,放置M 型超声,得到上下排列的左室流出道和流入道M 型彩色血流信号图。研究人员分析两者出现的时间和关系,进一步判断是否为心律失常。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计算多模态M 型超声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特异性、灵敏性、准确率。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孕妇在没有宫缩的时候,检查显示:①窦性或房性心动过缓,心室率持续<80 次/min;②窦性或房性心动过速,心室率持续>180 次/min;③房性期前收缩,心房壁提前收缩,代偿间期不完全,如仅见心房收缩波,无心室排血信号,则为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如心房收缩波后跟随偏小的心室射血信号,则为房性期前收缩下传;④室性期前收缩,心室射血信号提前出现,代偿间期完全;⑤房室传导阻滞,心房收缩波之后未跟随左室流出道血流信号,即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如果心房收缩波与心室射血信号完全无固定关系,即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⑥心房颤动,心房壁运动曲线为快速不规则的颤动波,心室射血信号频率绝对不规则。
多模态M 型超声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特异性为66.67%(6/9),灵敏性为97.18%(69/71),准确率为93.75%(75/80)。见表1。
表1 多模态M 型超声对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结果分析(n)
胎儿心律失常属于较为常见的妊娠异常情况,针对此情况需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情况,进一步诱发一系列继发性病变,常见为胎儿死亡、胎儿水肿以及心力衰竭等。为了及时干预胎儿心律失常,保证母子健康平安,需要提升胎儿心律失常诊断精准度[4]。
多模态M 型超声在收集病情信息时可以分析到心房和心室活动的传导关系以及其频率,进一步叠加收集到胎儿心房和心室活动情况[5]。多模态M 型超声的规范使用可以清晰记录心室排血信号以及心房壁的活动情况,为胎儿心律失常提供全面诊断信息。用多模态M 型超声方法显示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的血流信号,并使用彩色信号显示,提高结果辨识度[6]。陈涛涛等[7]的研究中指出,一过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孕妇的情绪波动或宫缩有关,持续性心动过速和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进一步检查分析是否为心脏感染性疾病所致。刘传玺等[8]证实了多模态M 型超声检测胎儿心律失常操作简单,且能够得到明确诊断信息,有利于疾病后续判断。但是孙彤等[9]以及赵博文等[10]文献发现,多模态M 型超声检测胎儿心律失常过程中并不能将其进行详细分类诊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虽存在一定使用缺陷,但是多模态M 型超声相对于传统疾病诊断方法则可以较为精准收集胎儿心律失常的具体信号,依靠此结果可以明显判断疾病症状。陆丹芳等[11]在文献中总结了0~7 日龄早产儿心脏M 型超声心动图参考范围。陈涛涛等[7]在文献中探讨M 型超声与彩色多普勒图像叠加法在诊断胎儿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M 型超声与彩色多普勒图像叠加法不仅仅能够精准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甚至还可以明确分型。相当数量的文献为多模态M 型超声检测胎儿心律失常提供了思考方向以及参考依据,观察二尖瓣M 型曲线分析腹中胎儿是否存在异常的左房与左室间压力差变化,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以在曲线上发现AC 段上有一停滞的B 点。Ⅱ度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A 峰、E 峰的顺序错乱,A 峰出现于P 波之后,E峰出现于T 波之后。交界区心率缓慢,A 峰消失,E 峰间距相等。
在此次研究中,疑似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经过多模态M 型超声诊断,结果显示:多模态M 型超声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特异性为66.67%(6/9),灵敏性为97.18%(69/71),准确率为93.75%(75/80)。证明其在疾病诊断过程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被推广利用在疑似为胎儿心律失常孕妇的疾病确诊过程。
综上所述,多模态M 型超声诊断的使用在临床上可以为疑似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争取到理想的疾病诊断效果,可以根据胎儿舒张与收缩之间的关系等进一步判断胎儿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为胎儿心律失常的孕妇争取急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