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拿到贵勇兄的这本书,很是惊喜。这是一本“名师阅读传”集合,从个人阅读史的角度,谈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生命证悟。所选人物,不在“C位”,则在“咖位”,颇具代表性。有趣的是,这不能算是一部新书,其已在市场上“横行”七年,拥趸无数;现予修订,重装上阵,令人期待。
《读书成就名师》以人物报道、箴言集锦和采访对话为主要形式,聚焦于核心主题“阅读与教师发展”。在阅读口味上,虽然程红兵偏爱逻辑、钟志农侧重心理、夏昆死磕历史,但专杂并蓄、体用兼备的特点,是所有名师阅读观的价值基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所有名师几乎都出自于课堂,他们对课程、教材、教法,有着清晰的判断和主张;可我们看不到的是,他们的智识、理念与经验结构究竟如何。就广大普通教师来说,明晰这一问题的意义,往往比邯郸学步地盗用一招半式,重要得多。
这本书试图回答的,正在于此。以少年时代开始的阅读史为经,以职业场域中的专业发展为纬,全书构建了一幅幅鲜活而完整的阅读地图。这种“非功利的功利”让他们走得比普通人更远。要是总结捷径,一窥堂奥,那就是在“阅读1.0”的少年时代,须形成一定的阅读锐感、文化嗅觉,此时涉猎宜广,比如于永正、王栋生就练就较为深厚的童子功了。
在初入职场的“阅读2.0”时代,则需要关注阅读理性,将阅读变成某种具备方向性、效用性的教育建设,如王雪娟老师“以阅读托起最美语文课”,史建筑老师“阅读引领学习变革”。这种状态下,阅读就成了跨越时空的巨大资源库、智囊团和灵感源。另一方面,这时的阅读也是“教(学)而知困”的产物,并因“困”,而催生出一级、二级……N级的阅读细分。这时的阅读建立在“1.0”的基础之上,在特定的实践冲突与需要中,形成特色化的专业阅读。比如,窦桂梅自幼喜欢看小人书,她在教学突围中,选择了以绘本为教学内容,让课堂的呈现方式与内在结构增添了个性化色彩浓厚的持续张力,直至成为国内讲评绘本最具影响的教师之一。
在深入职场的“阅读3.0时代”,阅读转向为一种生命质态的铸造,融中西、古今、文理为一体,无论“马上、枕上、厕上”,均手不释卷。吴正宪、华应龙两位数学名师,其过人之处,即在于将哲学、文学、教育学等浑然融通。名师趋于炼成,并慢慢形成个人的教育观、儿童观等。在这一阶段,由长期阅读而激发出的生命自觉,使人开始在教育哲学的层面有了“融通感”。譬如,从近代中国的教育史来说,倡导“生活教育”的陶行知、提出“活教育”的陈鹤琴、主张“教育即养成习惯”的叶圣陶,乃至于矻矻办学、从小学教师一直当到大学教授的钱穆,他们的言行主张、奋斗轨迹,在本书的15位名师身上,仿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再现。实际上,一个人读到深处,自己就成了书中人。用作者的话说,叫“遇见更好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名师在此阶段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义。正如程红兵引用美国学者艾莱克斯·斯坦迪所言:“如果教师对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以及学科知识没有掌握,那么他们就不应该教学的。”
对教育规律、对孩子天性的敬畏心,会调过头来帮助名师阅读教育领域乃至人文意义上的“原典”。《论语》《道德经》《红楼梦》《民主主义与教育》等,成为教师职业生命二次拔节的厚重之选,且常读常新——也许,正是在这一阶段,名师之名,方才真正与普通人拉开了距离。
当然,上述过程并非绝对,冷玉斌走的就是一条童书阅读之路。童书自成一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教育的一切奥义,亦在其中。他以此为解构和建构个人课程的所凭,在全国可以说是比较独特。
一言以蔽之,名师成长之路,虽筚路蓝缕,不尽相同,但他们却共同走了一条看似阻力最大、效用最低、周期最长的“笨路”——阅读。在西方的世界观中,成功之道被称作“窄门”,许多人曾在门外徘徊,甚至摸到了门边,但终未找到入口。阅读之于普通老师来说,也曾发生,也曾灌注精神,也曾启智生慧,但与名师的区别在于,阅读只作为职业的工具性补助,而非行立坐卧、呼吸心跳的生命必需品,更不能一以贯之,成为人生最大的功课。
透过名师在全书中的演绎,我们会发现,名师很少视教育、教学为谋生的职业、事业,而以之为人生天地间的最高“命业”:一辈子用生命去理解、补益、增进、成全的根本课业。周益民、王崧舟、李怀源等,俱是如此。究竟是“阅读”这道窄门,促使他们抱定宏旨,还是他们先有经天纬地之志,而后寻到“阅读”这道窄门?无从知晓。但以“阅读”为终身进阶之道,以“阅读”发现生命的无穷可能与力量,却是已被证明了的。
窃以为,这正是本书给出的最终答案,也是最宝贵的力量。
内容简介:
每一道读书的风景线,都亮丽迷人。史建筑、程红兵、于永正、吴正宪、李怀源、窦桂梅、华应龙、吴非等名师的读书之旅,更是如画风景。他们出生的年代不同,教龄不同,所教学科不同,却都对读书有着相同的痴迷,演绎的读书故事都散发着醉人的魅力。品读名师们的读书智慧,一窥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会逐渐成为有思想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