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理芬,张 玲,葛小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苏州市吴江区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苏州 215200)
痛经为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痛引腰骶或小腹疼痛,严重者剧痛至昏厥[1]。临床分为原发性痛经及继发性痛经,以原发性痛经常见。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生殖器无明显的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腹痛的同时常伴随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头痛、腰腿痛、腹泻等,月经来潮前或来潮后均会出现,持续时间可达72h[2-3]。调查显示,原发性痛经在大学生中发病率高达50.00%,疼痛难忍者占比29.00%,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4]。本研究用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5年7月至2017年9月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年龄13~47岁,平均(30.12±4.12)岁;病程1~35个月,平均(24.27±5.25)个月。对照组年龄13~48岁,平均(29.81±5.35)岁;病程1~36个月,平均(23.92±5.20)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妇科学》相关标准[5],分型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为标准,为寒湿凝滞型;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③经妇科检查、B 超等辅助检查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④签署知情同意书;⑤以往月经规律,初潮1年以上,周期为21~35 天,经期3~7 天。
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肺脏疾病,血液学病变,肾脏病变,肝脏病变,原发性心血管病变;②子宫畸形、处女膜闭锁、宫内节育器等需要手术;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④精神障碍及无法正常沟通。
对照组给予西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H21020448)0.3g,每日根据病情间隔4~6h重复服1次,24h内不得超过4次,进行饮食及情志调理。
研究组给予穴位贴敷。延胡索、细辛、白芥子、当归、五灵脂,按一定比例磨成药粉,用少量新鲜姜汁将药粉调制膏状,取神阙、关元、肾俞、腰阳关、子宫5个穴位,分别于经前1周和月经第1~3天内每穴各贴敷1次,每次4~6h,连续治疗3个月。
痛经症状评价标准: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加1分,腹痛明显加0.5分,坐卧不宁加1分,休克加2分,面色苍白加0.5分,冷汗淋漓加1分,四肢厥冷加1分,需卧床休息加1分,影响工作学习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加0.5分,伴腰部酸痛加0.5分,伴恶心呕吐加0.5分,伴肛门坠胀加0.5分,疼痛在1天以内加0.5分,每增加1天加0.5分。
疼痛持续时间。
临床症状评价根据经量减少、经色黯、夹有血块、手足不温的无、轻、中、重依次计为0分、1分、2分、3分。
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服药后积分恢复至0分为痊愈。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痛经临床症状积分减少1/2为显效。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痛经临床症状积分减少1/2~3/4为有效。腹痛及其症状无明显改变,痛经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4为无效。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疼痛持续时间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疼痛持续时间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痛经症状积分(分) 疼痛持续时间(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8.59±2.194.57±1.43*2.57±0.73 1.14±0.37*研究组 30 8.47±2.162.02±0.65*2.67±0.79 0.58±0.14*t 0.214 8.892 0.509 7.753 P 0.832 <0.001 0.613 <0.001
两组治疗前后经量减少、经色黯、夹有血块、手足不温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经量减少、经色黯、夹有血块、手足不温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经量减少、经色黯、夹有血块、手足不温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例 经量减少 经色黯 夹有血块 手足不温研究组治疗前 30 1.74±0.51 1.77±0.53 1.71±0.50 1.62±0.43治疗后 30 0.88±0.21*△0.85±0.19*△0.91±0.27*△0.64±0.19*△对照组治疗前 30 1.75±0.52 1.76±0.51 1.73±0.48 1.64±0.46治疗后 30 1.17±0.32*1.24±0.37*1.35±0.39*1.16±0.31*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比较 例(%)
两组均无明显用药不良反应。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与催产素(OT)、血管加压素(AVP)、前列腺素(PGs)引起子宫收缩异常有关。因月经期子宫内膜碎片过度释放PGF2α,作用于子宫肌层或螺旋小动脉壁PGF2α受体,引起子宫收缩异常,升高子宫压力,导致之宫内膜缺血、缺氧,肌层过量堆积酸性代谢物,对神经元进行刺激而引发疼痛[7];OT 可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细胞,并作用于细胞内生化途径,致使子宫收缩异常,同时,OT 能刺激释放和合成 PGF2α,增加 PGF2α水平,而PGF2α也会刺激PT释放,反复循环,加重子宫收缩异常,加剧疼痛[8-9];AVP 可作用于子宫V1加压素受体,刺激子宫收缩,增强子宫肌层活动,尤其可促进子宫肌层小血管收缩,促进子宫缺血,加剧疼痛[10-11];亦有不少研究认为,心理、社会因素、雌激素、孕激素、钙离子水平、遗传因素等也与本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12]。现常通过对乙酰氨基酚、避孕药等缓解疼痛,但不可能彻底治愈[13]。
原发性痛经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异常所致[14]。情志不畅,累及肝脏,肝郁气滞,无以血行,又经期食生冷、复感寒邪侵袭,寒客冲任,气血凝滞不畅,不通则痛;先天肾气不足,精血亏虚,精亏血少,胞脉失养,致而疼痛[15]。中医的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脏腑学说及经络学说指导下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在相应穴位处给予药物刺激,激发经气,调动血脉功能,药效成分经透皮吸收进入经络,运输至全身治疗疾病[16]。穴位贴敷给药系统独特,避免胃肠道消化酶的破坏及脏腑首过效应,作用时间长,可持久维持血药浓度,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疗效好[17]。延胡索、细辛、白芥子辛温,善走散,可通络、止痛;当归调经止痛,活血补血;五灵脂化瘀、活血止痛;神阙行于十二经脉之间,网络周身,与女子月经、胎孕生理密切相关,具有蓄溢经脉气血的作用;关元穴为“女子畜血之处”,有通温胞脉、调理冲任的作用;气海穴有调经固经,益气助阳、培补元气的作用;肾俞穴可强腰利水,益肾助阳;腰阳关、子宫为奇穴,主月经不调、腰骶疼痛,共同作用于皮肤,发挥穴位刺激及药物疗效的双重作用[18]。
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可缓解疼痛,减少疼痛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