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熹,李 辉
(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 400020)
下肢肌张力增高足内翻为中风常见后遗症,约20%的中风患者伴有足内翻[1],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2]。目前主要以治疗原发病结合康复训练为主,但临床疗效欠佳。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3-4],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为针灸或中药内服治疗。笔者用芍药甘草汤加味药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针灸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按随机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脑梗死35例,脑出血25例。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68岁、平均(57.64±12.75)岁,平均病程(21.17±1.45)周,既往病史中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18例、高脂血症14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0岁、平均(55.94±11.67)岁,平均病程(22.08±1.64)周,既往病史中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6例、高脂血症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既往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中风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5]。中风后后痉挛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的《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6]。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7]。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确诊;②年龄18~85岁;③中风后病程1~12个月;④足内翻踝痉挛程度大于等于1+级(改良Ashworth分级[8]);⑤肢体运动功能明显下降(Fugl-Meyer评分0~100分);⑥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骨关节病、关节挛缩或强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或因其他原因而造成足内翻;②伴随明显的或已经诊断有精神和身心疾病,如焦虑抑郁症;③显著认知缺陷(MMSE<16分),以致不能完成Fugl-Meyer等量表的测定或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如痴呆;④年龄不符,妊娠或哺乳期;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⑥在试验开始前3个月接受过肉毒毒素或酒精等神经阻滞术或佩带矫形器具;⑦下肢皮肤破损、溃疡及其它不能接受药浴的皮肤疾病。
治疗组: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药浴泡足。白芍100g,甘草100g,白芷80g。每剂煎取约400mL加40℃~42℃湿水稀释成2000mL,充分暴露患侧患肢,缓慢接触药液,适应后缓慢浸入,直至踝关节完全浸入药液。浴液水温维持在40℃~42℃。药浴时间为45min,每天治疗1次,疗程4周。
对照组:用康复训练,主要采用踝关节背屈被动牵张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自然伸直,治疗师位于患者体侧,一手握住足跟,前臂掌侧抵住足底,身体前倾,带动前臂使患足被动背屈至最大范围,到位后停顿5~8s,然后缓缓复原。重复操作15~20次。若痉挛明显,可先采用按摩手法缓解其痉挛,也可先在起立床上采用踝关节纠正板牵拉踝关节周围痉挛肌,然后再行被动康复手法。每日1次,连续治疗4周。
足内翻角度。使用量角器测量足内翻角度,测量期间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踝关节位于中立位,量角器的摆放应将轴心位于邻近根骨外侧面,固定臂应平行于胫骨长轴,移动臂应平行于足跟跖面。注意在测量起始位时,因固定臂与移动壁呈90°夹角,故测量后应将结果减去90°得到正确的足内翻角度。
肌张力。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标准(MAS)进行肌张力评定。共分为6个级别,即0级、I级、I+级、Ⅱ级、Ⅲ级、Ⅳ级。
下肢运动功能。参照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FMA)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评定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范围为0~34分,分值越高提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好。Brunnstrom分为I-VI期,等级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痊愈:肌张力MAS评定为0级,肌张力恢复正常。显效:肌张力MAS评定下降≥2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肌张力MAS评定下降大于等于1级。无效:肌张力MAS评定无变化,或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肌张力MAS分级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肌张力MAS分级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5.90±1.60 23.07±3.41*△对照组 30 15.83±1.63 19.13±1.43*
两组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内翻角度比较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内翻角度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31.14±2.78 13.54±1.481*△对照组 30 30.21±2.41 18.18±2.153*
中风后足内翻好发于脑卒中恢复及后遗症期,是影响下肢运动功能、降低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认为,卒中后肢体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整而出现下肢肌张力增高,下肢内侧为痉挛优势侧,故足内翻多由小腿外侧腓骨长、短肌张力降低和内侧胫骨前、后肌痉挛牵拉所致[10]。现代康复牵伸训练是目前治疗中风后肌张力增高足内翻的基础手段,但由于伸肌痉挛模式存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诱发患者足背屈同时往往合并足内翻,故如何准确协调痉挛肌与拮抗剂平衡,与施术者关系密切,临床实施尚难取得满意疗效。
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足内翻属中医“筋病”“痉证”范畴。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筋脉枢机不利,久病则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致筋脉失于濡养,肢体外侧弛缓、内侧拘急。治疗关键在于疏通经脉气血,缓解筋脉痉挛。
芍药甘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谓“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芍药味酸入肝,敛阴生津。甘草味甘入脾胃经,滋阴养胃,具有养血滋阴、平肝抑木、柔筋舒挛、缓急止痉之功。仲景本意用其治疗脚挛急之证,后世医家对其应用发挥,将其用于各种神经肌肉痉挛等疾病,经过反复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其对于脑损伤后引起的痉挛状态也确有疗效[11]。吴尚光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以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因此芍药甘草汤既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药外用其药量加大才能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所,其用量应是内服药的2~3倍[12]。根据古代换算制定药浴处方为芍药100g,甘草100g,白芷80g。中风后肌张力增高足内翻时可伴有局部肿胀,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芷具有抗菌消肿、解热镇痛、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合成等作用[13]。药浴疗法可使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成膨胀成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实践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能使皮温增高加速血液循环。更有研究[14]认为温热作用可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缓解肌肉、肌键和韧带痉挛及僵直状态。
芍药甘草汤加味药浴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足内翻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