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晓岩
(大连市口腔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1)
牙齿外伤在恒前牙疾病中较为常见,该疾病一方面会给病患造成明显疼痛感,另一方面还会因疼痛而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对病患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故而,出现疾病相应症状后,需要即刻实施有效干预。目前,临床一般是将牙周去除后再对断端实施修复治疗。但在临床长期应用过程中发现,对于牙龈下牙折病患治疗效果有限,无法实现治愈[1]。为提升病患生活质量水平,还需开展深入研究,探寻有效且安全的干预措施。开展根管干预是有效治疗的基础,而之后进行直接修复和加固,能够避免对牙周组织和残端进行大范围切除,从而防止病患在治疗后出现显著疼痛感觉,同时也有利于尽快恢复牙齿功能[2]。为此,本文将牙体牙髓同时正畸和修复应用于恒上前牙龈下发生牙齿折断病患干预中,现报道如下。
2019-05~2020-05本院的84例恒上前牙龈下发生牙齿折断情况的病患。依据随机数列法分成实验组42例和常规组42例。观察两组一般数据,其中实验组同常规组内,女17例、16例,男25例、26例;平均年龄(48.23±6.27)岁、(48.35±6.34)岁;患牙类型例数依次是中切牙折断30:31、侧切牙折断12:11。在统计学软件内分别录入每组一般数据,结果提示(P>0.05),代表存在分组研究价值。纳入标准[3]:(1)折断处均位于恒上前牙位置,同时与牙龈下方之间保持2~4mm的差距;(2)牙根未出现畸形情况,并且牙周组织功能良好;(3)病患自愿要求参加研究并开展治疗。排除标准[4]:(1)不愿意遵从指导开展干预者;(2)血小板水平偏低或凝血功能故障者。本次研究在报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后获得一致认可。
将基础修复措施应用于常规组病患干预中:观察病患牙体实际损伤程度,并结合观察结果开展龈切以及翻瓣结合治疗,或是将两者进行联合去骨;对于牙槽骨,需将其顶端降低至断端根放下4mm部位,待伤口愈合后,依据病患牙体组织损伤情况,制作树脂桩核、金属桩核或石英纤维桩后,在放置义齿后落实全冠修复。将牙体牙髓同时正畸和修复应用于实验组病患干预中:干预14d后,如果未发生不良反应,即可开展牵引正畸措施。在进行过牵引钩制作时,所选择的不锈钢钢丝直径需是0.8mm,根与顶端长度比是2:1,利用磷酸锌水门汀将顶端钩妥善安装在根管内,将患牙两侧牙周以及邻近正常牙齿作为支撑,使用直径0.6~0.8mm的钢丝进行牵引,钢丝弯曲度可依据牙唇面进行制作,并在吻合后实施固定。在进行唇弓制作时,所选择的钢丝直径需为0.45mm,患侧牙长轴方向即为牵引方向,牵引桩和唇弓使用结扎丝进行牵引,要求牵引力维持在50g左右,使用橡皮链进行牵引,每月复查一次,观察病患加力装置,及时予以调整。待患牙牵引程度满足修复需求时,患牙固定则使用结扎丝,固定时间要求8~10周,期间需观察牙根情况,维持有效固定。之后将牙冠进行延长,同时对龈外形进行整治,并在5~6周将患牙妥善固定,修复结束。
(1)比较每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实施X线检查显示,修复体有完整形态,在根尖周组织部位未出现叩击痛以及松动等情况出现,相邻牙切缘同修复体边缘,牙龈健康状况良好,牙龈边缘呈对称状态属于效果优异;治疗后,实施X线检查,观察到患牙修复体较齐整,无根尖组织松动以及叩击痛情况发生,边缘同其邻近牙切缘间相差0.5~1.0mm,患牙牙龈出现轻微炎症,牙龈边缘与其他同名牙齿牙龈边缘相对向冠方倾斜属于效果一般;治疗后,实施X线检查,观察到患牙根尖组织出现病变、叩击痛以及松动情况,患牙边缘同邻近牙缘间相差超过1.0mm,并且有较为严重的炎症情况发生在患牙牙龈位置,将其称之为效果差[5]。本次研究将优异以及一般总结为治疗总有效。(2)比较每组病患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并发症包含牙周炎、牙龈炎以及牙髓充血。(3)疼痛感判断主要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6],病患最终得分同疼痛感呈正比,对比干预前后每组VAS得分。
总有效率分析可知,常规组相较于实验组低(P<0.05),见表1。
在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常规组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n=42,n(%)]
治疗后常规组病患VAS得分高于实验组,并且同组组内干预前VAS得分均高于干预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得分对比分)
牙折通常是指受到外力直接撞击、咀嚼时遇到硬物等发生的牙齿损伤性疾病,牙折后可发生牙齿松动、叩击痛、牙髓暴露以及咀嚼时疼痛等情况。咀嚼功能会受到牙折的影响,病患因害怕疼痛感或是无法正常咀嚼,而食欲降低,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情况,同时担心疾病也会给其心理造成不利刺激。对于牙体折断位置偏深者,一般直接修复效果不佳,故而需要开展牙体牙髓同时正畸和修复,从而将邻近牙齿以及牙周组织进行妥善调整,增强修复体效果。
对牙体开展正畸和修复的同时,也对牙髓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进而可有效调整折断牙齿同四周牙齿以及牙周组织之间位置关系,确保修复体同邻近牙齿边缘一致,发挥良好的修复效果[7]。通过分析朱丽亚[8]等研究结果,其发现对牙体开展正畸和修复的同时,也对牙髓进行相应干预后,治疗总有效率是91.84%,并发症总发生率2.04%。因此其认为对病患采用上述方式干预,可满足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需求。通过开展研究后得出,相较于常规组,实验组干预后成效更佳(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是9.52%,明显低于常规组28.57%(P<0.05)。干预后观察VAS得分,发现实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结果可知,常规修复方式尽管可以将残留的患牙部分进行清除,并通过种植烤瓷牙等方式达到修复目的,但是疾病恢复时间长,极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病患满意度不高。对牙体开展正畸和修复的同时,也对牙髓进行相应干预后,能够使牙根和牙桩达到一定稳定效果。但需要每周开展一次随访,密切观察牵引桩和牵引弓位置情况,以便及时解除异常情况,保障牵引力符合牵引需求,进而增强牙齿矫正效果[9]。在干预期间,保障牙根高度稳定,并对牙冠实施一定延长,在预防牙体损伤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避免牙周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治疗效果[10]。保留附着龈宽度以及龈沟生理结构,避免出现牙次松动以及叩击痛等情况,治疗后病患能够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同时并发症较少,因此疼痛感也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恒上前部位牙龈下出现牙齿折断情况者施行牙体与牙髓同时进行正畸以及修复,一方面能够获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缩减并发症,缓慢疼痛感,符合临床对治疗安全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