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玉莉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时正确的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差错,巧妙利用学生的差错,把学生的差错当做一种教育资源,构建“融错”课堂。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差错,帮助学生在分析差错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下面,我从“一、构建‘融错’课堂的意义”“二、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分析”“三、小学数学构建“融错”课堂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数学如何构建“融错”课堂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融错课堂
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想方设法不使学生出现差错,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差错当做一种教育资源,从学生的差错出发,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教师对待差错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很多学生害怕出错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思考观点。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如何构建“融错”课堂进行分析。
一、构建“融错”课堂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数学知识
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使学生积极的思考数学知识。由于受知识背景、认知水平的影响,在学习新知识时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要使学生正确的看待出现的错误,使学生不惧怕出错,在学习数学时能够勇敢地进行思考,分析出错的原因,并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师要发现差错背后的意义,而不能简单地否定学生的错误。通过构建融错课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融错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使学生不惧怕出错,敢于自主创新。
二、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分析
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学生由于知识基础有限,知识储备比较少,在学习新知识时很容易出现错误的思维,部分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差,在学习新知识时比较吃力,学生产生错误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回答问题时比较紧张,思考不全面,很容易出现错误的答案。小学生出现厌学心理也会影响数学学习的效果,还有小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导致课堂听课时跟不上课程,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听课不积极等都是产生错误的原因。
三、小学数学构建“融错”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允许学生犯错,引导学生在差错中进行思考
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错误,找到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正确的思路。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减少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差错。
例如,在讲《分数加减法》时,有学生将+ 的结果计算为,学生没有掌握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计算。我引导学生看课本中的例题,然后想一想第一步应先做什么?学生回答:找最小公倍数,我提问学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学生回答:40,并通分得出结果为。学生刚刚接触异分母加减法,很容易忘记计算的步骤,學生需要在计算时按照计算步骤多多练习,提高计算水平。
(二)运用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全班进行分析
教师要运用错误资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分析错误的案例,全班同学进行借鉴,从而减少其他同学出现类似的错误。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原因,找到学生的思维误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长方体(一)》时,有一道题目:有一个洗衣机,高是95厘米,长是54厘米,宽50厘米,我们要给它做一个漂亮的洗衣机罩来阻挡灰尘落在洗衣机上,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布?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目时,没有联系实际情况,按照六个面的面积来计算洗衣机需要的布,实际需要计算5个面的面积,地面不需要用到布。因此,我引导之前做错这道题的同学重新计算一下, 学生得出了:54×50+54×95×2+95×50×2,我又出了给游泳池贴瓷砖的练习题目,使学生计算贴瓷砖的数量,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三)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分析出错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析思考过程,并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找到学生出现错误的点,从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正确的理解数学问题。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导致错误率的增加。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在讲分数乘法时,有一道题目:一根铁丝长3米,剪去后再剪去米,还剩多少米?有的学生计算为3--,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学生回答:没有发现前后两个有什么区别,就都用减法了。我引导学生说出第一个 表示剪去多少米的? 学生回答:3米。我又问:第一次剪去了多少米?学生回答说:3×=1米,我引导学生重新列式:3-3×-=(米)通过纠正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解法。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构建“融错”课堂,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差错,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观看错误的案例,在自己思考的时候不要犯类似的错误。学生的差错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师通过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巧妙运用差错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培芳. 化错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J]. 教育探索,2018(02):45-48.
[2]张果. 品味华应龙小学数学教学智慧[J]. 求知导刊,2020(4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