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汪品先的“老人与海”

2021-11-15 19:11冯雨昕
华声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老人与海公开课

冯雨昕

汪品先在耄耋之年“出圈”了,有人把他的人生经历比作“老人与海”。

3年前,82岁的汪品先随“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三次下潜至1400余米处;2021年上半年,他在同济大学设立关于“科学与文化”的公开课,场均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过十万;去年底至今,他先后入驻两个视频平台,做短视频海洋科学科普,粉丝量、点赞量过百万人次。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在耄耋之年“出圈”了。在互联网上的走红,让他多了几个称号,“深潜院士”“深海勇士”“科普老顽童”“最大咖位的UP主”。有人把他的人生经历比作“老人与海”。

他把这些称号称为“人设”,他自认的唯一身份是“院士后”,“年轻想做事情的时候做不成,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我的人生是倒装的

1991年,55岁的汪品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63岁的他作为首席科学家,随航了中国海区的首次大洋钻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他记得格外清楚,1999年2月12日,钻探船从澳大利亚西部起航驶向南海时,他在甲板上眺望,“感到自己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地质学家了。”

1955年至1960年,他在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地质系学习。回国后,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的地理系。1972年,他随华师大“海洋地质联队”一同被合并到同济大学,到1975年终于建成“海洋地质系”。他在同济最早的工作是分析海洋样本中的钙质微体化石,以探明石油储藏状况。系里有一本俄罗斯古生物学大全,汪品先据此鉴定出无数从中国近海获取的微体化石。

1980年,他近十年的化石研究成果被整理成文集《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而后被翻译成英文版,在国际发行,“中国觉醒了”,法国一本学术期刊这样评价。

1985年,由各国出资执行的“大洋钻探计划”开始实施,计划在全球各海区采样、钻探获取岩心,以研究大洋地壳的组成、结构以及形成演化历史。汪品先立志要让钻探船前所未有地由中国人主导,开到中国海区来。厚积薄发十年后,他于1995年提交了中国南海的钻探计划书,参与各国竞标。1997年,该计划书在各国计划书中名列第一。

1999年3月初,在南沙海域,中国海区的第一口深海科学钻井开钻。而后,国内关于南海科研的呼声渐起。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立项“南海深部计划”,由汪品先牵头主持。

“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南海做研究,一开始是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合作研究为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说,“一直到最近十年,也就是2010年‘南海深部计划立项之后,南海的研究终于变成了以中国人为主导。”

汪品先记得,1999年,南海第一筒岩心被取上甲板后,一位英国科学家问他,这一筒岩心,你等了多少年?汪品先答,30年。

“所以我总说,我的人生是倒装的。”“我什么都可以慷慨,但时间不能慷慨。”

我是为海洋搞科普

抗战期间,汪品先的家人从苏州老家逃难至上海,父亲早逝,日子清贫。1953年,他得到公派留学的机会,先在北京学了两年俄语,1955年赴苏联留学。在苏联莫斯科国立大学的五年里,他很快爱上了地质专业。

在海洋地质方面摸索了近二十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随团访问法国、美国,后又去德国深造一年半,见识到了各国的先进设备、实验室。一次晚宴,一位法国专家向他介绍深潜地中海的经历:“漂亮极了,到处都是海百合,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那时候国内的海洋系可能连块舢板船都没有。”汪品先震惊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之高深。回国后,他开始在国内到处“鼓吹海洋”。他去开海洋科学报告会,在报纸上疾呼“向蓝色世界进军”。

1989年,在汪品先主导下,同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亚洲海洋地质大会”,到会有中、日、韩、东南亚及欧美澳各国海洋地质专家130余位。此会议延续至今,已办过九届。

搞起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是在2011年后。在《十万个为什么》出版六十周年庆的座谈会上,汪品先提意见说,书里怎么没有系统性的海洋分册呢?“他们就说,那你来弄。我说,我来弄我来弄——我是为海洋搞科普——在以前,海洋学在中国是排不上号的。”汪品先任主编,现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黄维做他的副手,一道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海洋分冊。

2020年年底至今,陆续有两个团队找他做互联网短视频科普,讲述的问题与《十万个为什么》类似,他同意了。视频里,他两手握拳放在腿上,偶尔手舞足蹈,对着镜头不紧不慢地说上几分钟,“为什么阳光只能照到水下200米呢?”“死海淹不死人,为什么叫死海呢?”“海里的鱼会口渴吗?”网友纷纷留言评论:“汪院士,我是您网络大学的第一批学生!”

科学与文化

“我是个有点爱惹事的人。”汪品先自我总结。

2000年至今,汪品先多次公开建议,国内或华人间举办的科学会议,要用汉语交流。他听说有的大学要将10%的课程设置为全英授课,便屡屡在会议上提出反对意见。翦知湣说,汪品先自身是一个多语言应用者,俄文讲得最好,英语次之,德语、法语也都能做日常交流。“汪老师是出于科学创新、自主的角度,主张中国人不要只用英语去思考科学问题。”

2017年,汪品先向学校提出,要开一门叫“科学、文化与海洋”的公开课,“谈科学与文化的关系。”他作六讲,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丁抗、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各作一讲。结果座无虚席,大受好评。

以这八讲为基础,2021年,汪品先又排出八讲公开课“科学与文化”,讨论的主题五花八门:“科学的产生”“科学与视野”“人类与海洋”“科学与好奇”“创新与教育”“东西方文化”“科学通用语”“地球的未来”。

线下公开课在同济大学逸夫楼报告厅举行,场场爆满;线上则通过多平台直播,同时段观看人次超十万。不少学生听完课,感叹“文理原来是一家”,从此对科学的认知要改观了。

汪品先在全网络平台有150万粉丝,他的公开课和短视频总获赞量接近400万,点击量破千万。他不避讳课程火爆带给他的愉悦,“这两年弄的公开课,线下有几百个人听。后来又在网上做科普,有百万人次听……从前我上课,有几十个人听,我就觉得很热闹了!”

早在十年前,汪品先就带完了最后一批博士生,“从此金盆洗手。”6月,结束“科学与文化”的最后一讲,他决心再也不上课了。他说这是他的“告别演出”,“是一首《天鹅之歌》。”

他的最新愿景是把上半年讲授的“科学与文化”写作成书籍,“可能是两本书,一本偏科学,一本偏文化。”他希冀,书写成了,又是极好的科普作品。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老人与海公开课
《老人与海》(节选)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第一次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