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衔接期内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质量再认识

2021-11-15 08:58李书奎任金政
关键词:连片平均水平攻坚

李书奎 任金政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贫困得到了整体解决,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参见“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021年2月25日,https://www.sohu.com/a/452554396260616,2021年6月14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随着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在持续巩固脱贫质量的同时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显得必要且重要。(2)蒋雨东、王德平:《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年第6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均明确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聚力做好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而连片特困地区大多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及产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同时也是知识贫困与人力贫困的重点区域,成为脱贫攻坚期内的“坚中之坚、贫中之贫”(3)边慧敏、张玮、徐雷:《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农村经济》2019年第4期。。因而,在战略衔接期内如何统筹推进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和有机衔接是衡量脱贫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体系。基于此,本文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连片特困地区两大战略衔接度,并针对存在的短板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推进两者有序、协调发展。

一、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成就回顾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区域及发力点,底线任务及标志性指标大多涵盖这一区域。(4)周鹏飞、沈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效率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甘肃省31区县马铃薯产业为例》,《西北人口》2021年第3期。随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梯度推进,如何实现连片特困地区两大战略有效衔接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从发展目标来看,两者紧扣“两个百年奋斗目标”(5)徐晓军、张楠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消灭绝对贫困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线目标,是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6)庄天慧、孙锦杨、杨浩:《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2期。,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能为脱贫质量的巩固提供契机与制度保障(7)牛坤玉、钟钰:《乡村振兴战略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前瞻》,《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二者具有目标的共同性及实现路径的一致性。但两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的侧重和差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的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8)杨永芳、陈通明、徐东海:《宁夏决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转型发展探论》,《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6期。,为后续农村人口的自身发展扫除障碍,与此同时不断提升贫困人口人均收入标准,为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9)郭纹廷:《乡村振兴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路径优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目的是让农村贫困人口在摆脱贫困后能够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10)汪厚庭:《山区乡村产业振兴与有效治理模式和路径优化——基于皖南山区乡村实践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防止返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1)田海林、田晓梦:《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连片特困地区受制于区位及交通因素的困扰,农业发展极具脆弱性(12)李波、张春燕、刘丽娜:《“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扶贫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生产效率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等仍然是限制连片特困地区生产发展的重要瓶颈(13)王泽润、吴振磊、白永秀,等:《区域性扶贫政策的增长与分配效应——基于集中连片特困区的经验证据》,《中国软科学》2020年第10期。。虽然脱贫攻坚消灭了连片特困地区的绝对贫困(14)刘耀彬、卓冲:《绿色发展对减贫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与非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对比分析》,《财经研究》2021年第4期。,但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内生动力发展不足等问题,这使两大战略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15)吕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知识逻辑与现实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比如,河北省连片特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度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16)武爱彬、赵艳霞:《河北连片特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关系演变及预测模拟》,《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年第12期。,武夷山片区的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度相对较高,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17)王凯、林惠、甘畅,等:《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耦合关系——以武陵山片区为例》,《经济地理》2020年第2期。。实现连片特困地区的路径衔接不仅要做好战略交汇期内脱贫质量的巩固工作,还要立足长远谋划建立起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18)左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关于连片特困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战略的逻辑衔接、部分片区的要素衔接等内容,鲜有对整个片区两大战略的衔接度进行测算的研究,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在两大战略交汇期内,其脱贫质量的高低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亟需对14个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度进行分析,对影响战略衔接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为连片特困地区统筹推进战略的有机衔接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主要内容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得到肯定,在具体实践中也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脱贫攻坚战通过“五个一批”等系列超常规惠民举措,以解决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为基准目标,经过全党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取得了全面胜利,消灭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难题。今天的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既要守好、用好脱贫成果,又要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首先,在战略衔接期内要守好、用好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成果的稳定及可持续性利用是战略衔接期内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心。其一,要守好所取得消灭绝对贫困的成果,通过脱贫不脱政策等举措防范边缘户致贫、脱贫户返贫的风险。(19)张琦:《铜鼓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我国刚刚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难题,但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对贫困仍是羁绊社会发展的重要难题,相对贫困会是一种长期的社会现象,因此要建立起防止返贫的监测及帮扶机制,守好今天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20)孙久文、李方方、张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加快落后地区乡村振兴》,《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其二,要持续用好脱贫攻坚期内取得的成果,巩固拓展扶贫举措的辐射带动效用,建立起过渡期内新的瞄准机制,将靶心对准连片特困地区,进一步拓展“精准”理论的应用。与此同时,要加强产业项目的资产管理。由于连片特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等因素,今天所取得的产业发展带动效用与基层干部在国家政策指引下的努力奋斗分不开,因此在战略衔接期内要明确产业项目的资产管理主体,持续发挥产业项目的带动效用。(21)李书奎、任金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扶贫资产管理视角》,《农村金融研究》2021年第2期。

其次,要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工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其一,实现工作对象的衔接,从脱贫攻坚期内的绝对贫困人口及贫困地区逐步向相对低收入群体及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聚焦与过渡。(22)丁建军、金宁波、王璋,等:《湘渝川滇黔地市城镇化减贫效应的异质性及演变特征分析》,《地理科学》2021年第3期。其二,实现政策的有效衔接,在五年过渡期内要实现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继续加大对于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等有效举措实现战略衔接的平稳过渡。多措并举夯实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效的同时有效激发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与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系构建

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脱贫模块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相关指标,部分指标通过查询EPS、国泰安数据库及县域统计年鉴中各连片特困区县域指标的绝对值或平均值,为充分保障各指标测度值能够更好地代表各连片特困区的发展水平,综合考虑将县域内部分离群值进行剔除处理,从而提升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保障了数据的可靠性。分析数据涉及14个连片特困地区2014—2018年的相关指标。

2.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选取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的过程。脱贫攻坚以消灭绝对贫困为重心,以完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为重要抓手,在实现贫困群体收入稳步提升的同时降低区域贫困发生率。(23)颜德如、张玉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及其衔接》,《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第8期。因此,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24)温美荣、王帅:《政策协同视角下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从产业发展、区域脱贫及“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三方面来衡量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振兴效果评价方面,参考相关研究,采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进行衡量。(25)张挺、李闽榕、徐艳梅:《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18年第8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其产业发展状况可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测量,因而选取农村人均用电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粮食产量等指标。(26)闫周府、吴方卫:《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经济学家》2019年第6期。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心,不仅包括农村优美的居住环境,还包括绿色的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可选取使用净化水农户的比例、独用厕所农户比例、垃圾集中处理率以及在农业生产中每亩化肥施用量。(27)吕承超、崔悦:《乡村振兴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地区差距与空间极化》,《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5期。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仅与乡村教育水平紧密相连,还与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密不可分,因此选取连片特困区县域中小学数量均值、宽带普及率和卫生室普及率指标。(28)毛锦凰:《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结果为导向,选取连片特困区进村主干道硬化比例、公共汽车普及率、社会保障性单位数量以及学生上学便利程度等指标。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不只是收入的增加,还包括消费支出及资本积累,可选取连片特困区人均消费支出、人均资本存量、年末县域人均存款额等指标来衡量。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指标体系计算方法

为消除各指标权重的主观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消除指标之间的共线性影响,从而确定影响评价体系的主因子及方差贡献率(29)陈俊梁、史欢欢、林影:《乡村振兴水平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以华东6省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21年第4期。,进而通过拟合优度分析两大战略的衔接度。

表1 评价系统各指标定义及权重

(1)指标同向化处理

两大战略衔接度的测算是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比例合成后的相对值,需对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分别进行处理。一般而言,反映贫困发生的指标为负向指标(如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等),与治理水平、经济发展正相关的指标为正向指标(如人均收入水平、垃圾集中处理率等)。针对各指标进行无纲量化处理,具体如下。

对于正向指标:

(1)

对于负向指标:

(2)

其中m表示待评估方案,n表示指标,1≤i≤m;1≤j≤n。

(2)确定指标熵值

通过标准化后的指标计算熵值,然后通过熵值计算差异系数,即:

(3)

(3)耦合度测算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测度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度,数值越高说明在战略衔接期内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目标越接近,关系越稳定。若耦合度偏低则说明两者存在相互制约的现象,亟需优化,具体计算如下:

(4)

式(4)中,U1,U2分别代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某评价单元综合发展指数,C2代表这两个系统的耦合度指数C,0≤C<1。

协调度反映了指标间的协调程度,以耦合度为基础进一步计算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调度,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5)

其中D代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度,T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α与β为待估参数系数,分别代表各参数的重要性程度;在战略衔接期内,连片特困地区巩固脱贫质量与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等重要(30)廖文梅、虞娟娟、袁若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同性——基于不同时序脱贫县(市)的比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10期。,因此设定系数α=β=0.5。

4.因子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因子分析法的使用应首先关注指标之间是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运用SPSS对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及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KMO及Bartlett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KMO值为0.771,大于0.5,且Bartlett检验概率的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原始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适用于因子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权重计算

首先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分别计算得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指标的方差贡献率。以乡村振兴子系统为例,如图1所示第五个指标点为拐点,在拐点左侧特征值变化幅度较大,拐点右侧特征值基本趋向于平滑,因此提取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1.99%,旋转后方差为8.90%(如表3),进而分别计算各指标权重(如表1)。

图1 乡村振兴子系统主成分分析碎石图

表3 乡村振兴子系统因子分析方差贡献率

(二)协调度计算及分析

运用连片特困区2014—2018年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拟合优度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衔接度。研究表明,14个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发展评价指数为0.3398,表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成效。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0.2095,虽然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但在2017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得分均不高且耦合协调度D值为0.5166,处于勉强协调状态,表明连片特困区两大战略内部协调程度较低,未来乡村振兴战略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具体耦合协调度指数如表4所示。

表4 14个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测算

从各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情况来看,14个连片特困区中有5个(如武陵山区、燕山太行山区等)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六盘山区、滇西边境山区等5个特困区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其他4个特困区处于濒临失调状态且均位于西部地区(具体如表5)。综合来看,西部特困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受自然因素、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西部特困区一直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八年脱贫攻坚奋战,虽然实现了全部贫困县的脱贫摘帽,但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仍需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巩固脱贫质量,建立起长效机制,实现脱贫户的可持续发展。各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具体得分如表5所示。

表5 各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指标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初级协调状态。当耦合协调度D值位于0.6与0.7之间时,表明两者处于初级协调水平,协调程度越高说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越完善。其中有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及罗霄山区5个连片特困区处于该水平,表明这些地区在取得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正积极着手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准备工作,但不同地区的衔接度存在差异。

比如,在脱贫攻坚发展水平指标中,武陵山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4726,高出平均水平的24.79%,其脱贫攻坚成效较为显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521.4元,高出平均水平的3.16%,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为4.95,高出平均水平的29.24%。同样,燕山—太行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为1.77亩,机械化率为39.27%,为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乌蒙山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4572,略高于平均发展水平,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其中居住土坯房农户的比例为4.66%,低于平均水平的16.49%。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亟需在战略衔接期内加以强化,如武陵山区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略显不足,其中农业机械化率均值为36.08%,与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2018年末仍有42.90%的农户使用柴草炊用;7.9%的农户仍存在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同样,乌蒙山区贫困人口多、农业发展薄弱、机械化程度低等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及难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指标中,大别山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0.3055,远高于平均水平,如人均消费支出、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指标分别高出平均水平的21.92%和20.99%;罗霄山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0.3210,也同样高于平均水平,如人均消费支出、垃圾集中处理率及网络覆盖率等指标分别高出平均水平的10.69%、28.25%和25.36%;等等。但大别山地区的环境治理及社会性保障机构建设方面略显不足,两者分别比平均水平低8.74%和52.95%;与此同时,燕山—太行山山区同样存在环境治理方面的问题,其垃圾集中处理率比平均水平低14.75%;但武陵山区存在人均农业产值偏低、家庭资本匮乏等问题,分别比平均水平低7.13%和31.00%;乌蒙山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0.3060,高出平均水平的20.25%,但如何持续提升农户收入水平、改善农村环境治理水平等方面依旧是乌蒙山区面临的重点问题。

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勉强协调状态。当耦合协调度D值位于0.5与0.6之间时,表明两者处于勉强协调水平,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及吕梁山区处于该水平。

在脱贫攻坚发展指数中,六盘山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3295,略低于平均水平,主要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较高等原因导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平均水平低,在2018年末仍有96万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平均水平低15.44%;吕梁山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4146,高于平均水平,其中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及农户柴草炊用比例等指标与平均水平相比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在教育及医疗方面的投入有待增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为3.314,比平均水平低13.58%;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3769,可能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机收面积比例、每千人拥有的医疗床位数等指标均低于平均水平。

在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中,大兴安岭南麓山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0.2877,略高于平均水平,主要得益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如自然村通公共汽车的比例为84.86%,高出平均水平的37.87%。但滇西边境山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仅为0.2031,比平均水平低20.19%,则亟需加大帮扶力度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户家庭收入及资本稳定提升;与此同时,六盘山区脱贫攻坚发展评价指数仅为0.2075,也处于低水平状态,可能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导致居民消费动力不足,使得消费支出低于平均水平,需在战略衔接期内以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等模式予以支持,并建立起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切实实现农户收入的稳定提升。

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濒临失调状态。当耦合协调度D值位于0.4与0.5之间时,表明两者处于濒临失调水平,滇黔桂石漠化区、西藏区、四省藏区及南疆四地州处于该水平。

在脱贫攻坚发展指数中,南疆四地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对于教育、医疗方面的滞后问题也不容忽视;西藏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2626,也同样低于平均水平,由于西藏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农业发展迟缓,贫困发生率高出平均水平的21.67%,此外在教育师资力量配备、医疗保障方面仍需强化;与此同时,四省藏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2691,高贫困发生率使得农业产业发展受限,进而导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平均水平低11.26%;滇黔桂石漠化区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也同样远低于平均水平,如何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及机械化程度,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农户收入的可持续性增长仍是滇黔桂石漠化区亟需努力的方向。

在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中,西藏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0.1875,比平均水平低21.32%,如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人均资本存量等指标分别比平均水平低19.93%、12.02%和17.76%,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使得教育及医疗方面投入仍需加强;四省藏区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为0.2078,如县域小学数量、村级卫生室配备比例等指标分别比平均水平低20.80%和11.26%;无独有偶,人均消费水平、垃圾集中处理率及人均资本存量的“三低”也是限制南疆四地州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的障碍;滇黔桂石漠化区对于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资等方面仍需加强巩固,如自然村通公共汽车的比例仅为46.37%,比平均水平低24.69%,县域中学数量比平均水平低24.51%。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研究连片特困区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而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本文以14个连片特困区2014—2018年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因子分析法、耦合系统研究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第一,14个连片特困区两大战略耦合协调度为0.5166,处于勉强协调状态,其中脱贫攻坚评价指数为0.3398,主要表现在贫困发生率及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及“两不愁”等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充分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连片特困区精准脱贫的成效,但农业机械化率低、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的现实问题也不容忽视。第二,耦合协调度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而言中东部耦合协调度略高于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完善等指标中两者差异性较小,但在财政收入水平、人均消费、垃圾集中处理率等乡村振兴指标中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是由于中东部地区资源禀赋等条件要优于西部地区,其扶贫战略能够因地制宜更好地开好局、起好步。

(二)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发现,连片特困区已取得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但要实现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战略衔接期内一方面要加大对于连片特困区的帮扶力度,在持续巩固脱贫质量的基础上拓展脱贫成果;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把握重点、攻克难点,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1.持续加大对于连片特困区的帮扶力度

消除区域性绝对贫困、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脱贫攻坚期内的目标任务。连片特困区贫困县的脱贫摘帽、贫困人口的消除,标志着我国14个连片特困区的区域性贫困基本得到了解决,但在肯定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要正视不足。比如,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两大战略的耦合协调度仅处于勉强协调状态,环境治理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等相关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垃圾集中处理率均值为54.66%、年末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15 448元,而该类问题事关脱贫质量的巩固乃至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因此,在战略衔接期内要持续加大对于连片特困区的帮扶力度,一方面要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另一方面要向产业发展倾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实现连片特困区人均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2.谋划实施差异化的衔接举措

在战略衔接期内如何用好、守好脱贫攻坚成果,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但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在谋划衔接举措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东部与西部连片特困地区之间的贫困发生率、居住土坯房农户比例、千人拥有医疗床位数等指标的差异均较小,但中东部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村通宽带比例为73.87%,而西部地区为50.35%,两者的自然村通公共汽车比例均值分别为64.22%和54.94%,其居民储蓄存款、家庭独用厕所比例等指标也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战略衔接期内各连片特困区应立足实际、把握重点、攻克难点,基于脱贫攻坚成果,找准乡村振兴发展短板,实施差异化的补足方案,多措并举致力于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连片平均水平攻坚
欧盟:2021 年柑桔进口减少2.5%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随机变量的期望及其应用
低年级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综合绩效模糊评价
《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区发展报告(201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