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健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00
有一种尊贵,属于东方中国——中国古建筑。泱泱华夏文明五千年,地大物博的中华大地,源于地区、气候、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了皖、闽、京、苏、晋、川六大派的建筑艺术。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不同流派、各具特色的建筑,是中国历史的沉淀,也是传统文化的呈现:精致、威武、大气、恬静。一步一景,移步移景,朴素淡雅的中式风格,以木质结构的方式排列而成,充分显示了我们古代社会结构的有序、稳定。
有一种美好,属于陶都宜兴——紫砂壶。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把小小的壶中得到完美呈现:诗书画、松竹梅,或单独、或组合,或具体、或抽象,多寓意人间真情真意。紫砂作品常以方器、圆器、筋纹器区分形体。执握于掌,平稳舒适,光滑圆润的圆器;中规中矩,挺拔端正的方器;匀称生动,意趣盎然的筋纹器,让宜兴紫砂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
陶土的历练、高温的烧制,让所有的器物带着涅槃重生的味道化成紫玉金砂,赋予宜兴“陶式生活”更多的灵气和美好。综合各种文化载体的宜兴紫砂壶,历来被文人墨客演绎出独具匠心的工艺美感。天圆地方的哲学思维,不仅仅体现在中国的古代建筑里面,也充分被中国传统手工艺巧妙运用。相比圆器的通润可掬,我更喜欢方器的形体对称、刚劲挺拔。
有度、有力、有棱——创作一把带有中国古建筑元素的紫砂壶,成为这一年的愿望清单,《文阙壶》带着清晰的创作意愿,呼之欲出:紫砂方器,在阳刚之气中带着一种力感的美。民间常常以“一方抵十圆”形容方器的制作难度。茶文化的日益发达,让越来越多的紫砂爱好者对方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兼具传统之美和现代之韵的方器作品,在现今的工艺品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挑战着创作者的技艺。
口盖平整,拿转自如;镶接堆砌,天衣无缝;烧制成型,细心细致。这是我对这把充满期待的《文阙壶》的初心与匠心之感。
宜兴南部山区的中式风格建筑——雅达溪山,漫步中式味道的庭院,低头见花草树木,仰头观天地日月,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体现中华民族含蓄低调、平衡舒展气质的同时,又形成了主次分明、空间深度深邃的美感。虽有人作,宛自天开,雅达的建筑风格给了我很多的创作灵感。《文阙壶》合理构思源于古劲庄严的古代建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那是著名国画大师吴冠中笔下最爱的江南味道;提梁由壶肩顺势直上,自然衍生如屋顶檐牙高啄;折肩敛腹,明朗干练,大气中不失小雅;壶底四角微撇,一气呵成中自带潇潇洒洒;嵌盖微鼓,盖上横跨桥钮,呼应提梁的大气匀称之美,提梁和壶钮的错落有致、交相辉映掌控着整把壶的精气神;弯流由腹而出,张弛有度,寓意人有风骨的同时,也在致敬中国古建筑的鬼斧神工。成型后的《文阙壶》整器观之简洁明快、廊腰缦回、古素朴雅。
过刚易折,过柔易糯。《文阙壶》的力度,显示在四方混角提梁上——线条、角度衔接有力,赋予整件作品线条流畅、虚实恰当之感。古代建筑的立体感,主要表现在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位,干脆的或方或圆造型,对一件完美建筑的立面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把这样的建筑特质充分运用在提梁中,《文阙壶》的提梁如缓缓升腾的美丽弧线,干净利落,像是一个充溢阳刚之气的男子汉,让广大喜欢方器的壶友在耐看、耐玩中体会方器刚柔相济的独特魅力。
方器的棱角,是表现整把壶气度的第一元素。在几何学中,锐角、钝角各自表达不同魅力:娟秀利落是锐角的特色,而淳朴稳健则是钝角的特征。在紫砂方器造型中,对于角的精致处理,是设计者巧思的极大运用之地。《文阙壶》的棱角体现在仔细地品味之间:通过手工成型的拍、打后镶接对称合理,点线面过渡明显,180°抑或360°俯视该壶,提梁、壶钮以及三弯壶嘴钝角和圆角的处理,赋予该壶寓圆、百看不厌之感,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设计初衷。
紫砂方器,在阳刚之气中带着一种力感的美。民间常常以“一方抵十圆”形容方器的制作难度。茶文化的日益发达,让越来越多的紫砂爱好者对方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兼具传统之美和现代之韵的方器作品,在现今的工艺品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挑战着创作者的技艺。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和宜兴紫砂的魅力一样,深沉而内敛,在时间的流逝里历久弥新,他们都像一首首凝固的音乐,在一砖一瓦、一壶一茶之间,承托起厚重、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