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钰茜
人类的生命起源于自然,人类的发展依托于自然,因此人的基因中天然蕴含着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幼儿的身上流露得尤为明显。他们向往大自然,善于欣赏大自然的美,乐于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愿意向大自然学习。
第一,打造物质环境,放松心理环境。开展自然教育应当尽可能地使园所环境贴近自然,增加更多的绿化面积、种植面积,而且需是有效的绿化、种植面积。这需要幼儿园合理地规划园所用地,在现有的绿化用地上种植适合幼儿观察、欣赏的植物,合理安排园内的种植用地,确保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田园”,确保每一名幼儿都有自己种植的机会。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本班活动室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活动室,尽可能多地利用阳台、走廊等空间带领幼儿一同打造属于自己班的自然角。总之,从宏观到微观都向“森林幼儿园”“花园幼儿园”靠近。乡村幼儿园身处大自然,可以充分利用家长、教师和周遭村民的资源构建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以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创设为抓手,让环境成为“自然生活”课程实施的重要部分。
第二,巧妙改造,合理布局。对已经建成的幼儿园而言,要想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绿化面积、种植用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以我任教的江苏省昆山市的淀山湖花园幼儿园为例,我们将本地种植葫芦的传统融入幼儿园自然教育。葫芦是一种一年生攀援草本,即爬藤植物,它所需要的种植场地并不大,因此该幼儿园根据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习性选择了适合的观赏花坛,在不影响花坛内原有植物的前提下,在花坛靠近边沿的地方引导幼儿种植葫芦苗。
自然教育应该让幼儿从小发现自然之美,从而亲近自然、尊重生命、爱护环境、遵循自然规律。在幼儿园有客观的物质准备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资源,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一年四季,感受动植物的四季变化,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一,合理利用时间,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应该合理利用一切时间,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去观察自然。例如,午饭后散步时,教师可以去幼儿的园地走一走、看一看,允许幼儿分开行动,自由地观察自己培育的植物,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幼儿排好队,不许说话。又如,在户外体锻后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师不必强求幼儿玩游戏。有时我们会发现个别孩子脱离群体,跑到花坛边休息,或蹲在地上观察雨后冒出的蚯蚓。这时,践行自然教育的教师应该支持幼儿的行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幼儿时间和空间观察他想观察的事物,如小草上的露珠、扭动的蚯蚓等。
第二,合理利用场地,引导幼儿探索。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在草地上过家家、在池塘边捞小鱼、在泥地里捉小虫子。既然幼儿不惧怕,甚至喜欢这种自然环境,那么教师大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游戏的场地从活动室、教室转移到户外的自然环境中。淀山湖花园幼儿园就将户外游戏中的生活区与室内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相结合。娃娃家的幼儿可以将自己的“家”设置在小树林里,做一个“森林小屋”。在小树林里开展娃娃家,幼儿自然而然会去采摘、捡拾野果作为娃娃的食物,也会想办法用柳枝编织遮阳帽,这些都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活动,是童心探索的结果,也是室内的娃娃家所给不了幼儿的经验。
大自然的生物就是幼儿学习的活教材,它能给幼儿提供各种各样学习和游戏活动的材料,只要教师用心挖掘,乡村的一条沟、几棵树、一座山、一亩田、一座古老的建筑等都是幼儿考究和学习的“活教材”。幼儿有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教师不应该将自己认为的“自然课程”强加于幼儿,而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交流,了解幼儿真正的兴趣,一同商议并形成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课程。
基于儿童立场,教师首先得尊重儿童,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希望玩什么。以淀山湖花园幼儿园为例,我们将本地葫芦种植传统引入幼儿园。在春季学期,幼儿常常会主动提出要去给自己的“葫芦娃”浇水、施肥、除草,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场基于儿童立场的自然教育。幼儿作为主体,自己规划如何养护自己的“葫芦娃”。在养护的过程中,他们会碰到很多问题,如葫芦叶子黄了、葫芦爬藤慢、葫芦形状长得不好等。遇到这些问题时,他们会向教师、家长求助,那么我们可以在这时选择相关绘本、书籍,和幼儿共同查询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可以带领幼儿询问葫芦种植户。幼儿在养护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了如何解决困难,这是大自然赋予幼儿的能力,也是自然课程的根本意义所在。在秋季学期,幼儿热衷于观察葫芦的形态,他们会发现有的葫芦长歪了,有的葫芦长得很周正,他们也会互相比较谁的葫芦多,谁的葫芦少。这样的交谈培养了幼儿的社交技能,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