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叙事诗歌与现代新闻样式的奇妙对接

2021-11-15 00:33
声屏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石壕吏杜甫诗歌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杜甫诗歌中的新闻样式丰富多彩,令人惊讶,有简讯、短消息、新闻快报,也有新闻特写、通讯,还似乎存在新闻专题和电视纪录片的艺术轨迹,不一而足。杜诗的新闻纪实性和原创性给人耳目一新,使作品的传播性如鱼得水,至今脍炙人口。杜诗具有独特的新闻纪实性和原创性,让杜甫占据了诗歌艺术作品进行有效传播的优势高地。

杜甫诗歌创造实践中采用的新闻样式丰富多彩

运用精雕细刻的纪实手法、朴素精练的语言、典型化的现实主义方法,创造真实感人的生活图景,四处为民鼓与呼,这就是“诗史”杜甫。用事实表达意见,正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杜甫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现场实录以及细节描绘等一切运用具体事实的方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巧妙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他善于寓理入事,让新闻入诗,即使在今天也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了解事实的需求,更符合新闻文体要用事实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基本特征。

赏读杜甫新闻体诗歌,我们能够看到多种新闻报道形式的影子。既有独家新闻,也有综合报道;既有简讯、消息,也有通讯和特写;既有短新闻、目击记,也有现场新闻和典型新闻;既有动态消息,也有人物专访,还大胆尝试了新闻纪录片。这些模式或清晰,或模糊,也许就是古代新闻宣传报道的雏形吧。《巴西闻收京阙送班司马入京二首》《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五首》《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十二首》等从标题就可以看出,相当于现代的动态新闻、短讯、短新闻。敌我军情最让杜甫挂记在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几乎就是最新快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来自朝廷的消息更让他牵挂,如《收京三首》“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关注重大时事,也迫切希望得到亲友的消息:“几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天边行》)、“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遣忧》)。《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三吏》《三别》《北征》《壮游》等脍炙人口,让人分明感觉到如同一连串的系列新闻报道。今天读来,似乎看到当年兵荒马乱的战争场景,觉得分外珍贵。带有新闻纪实性质的杜甫诗歌,已经成为唐朝民众梦幻似的集体记忆。要知道,这样的镜头画面在正史里面是不可能存在的。杜甫绝不是歪打正着,而是贴近生活全方位反映社会现实而不断尝试的种种努力。倘若有幸生在今世,相信杜甫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我们也许可以编辑整理出一本《杜甫新闻体诗歌选》来。

从《三吏》《三别》的标题可以看出,纪实性特征打上了十分鲜明的烙印。这是上山下乡深入基层创作的组诗,体现了杜甫的政治敏锐和新闻意识,可谓用心良苦。如果缺乏政治敏感、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是不可能有这个经典组诗问世的,由此也看出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重要性。杜甫不仅是一个公民观察者,而且是一个深入现场的报道者,与当今流行的DV记录者颇有几分相似。《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其风格颇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纪录片,现场同期声尤为生动感人。

平心而论,肯以生命作为成本如实记录历史的人,通常是充满道义感和忧患意识的人。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富有同情心,更加悲天悯人,更具有忧患意识,也更勇于自我反省。杜甫是一个忧乐天下的性情中人,总是以他的身家性命奔波风尘,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以独有的独到的独家的新闻纪实性留下不朽的大制作,慰藉后人,让我们叹为观止、高山仰止。

杜甫版的《百姓故事》具有非凡的原创意义和存世价值

《百姓故事》是中央电视台一个颇受大众青睐的节目,尤其擅长创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百姓故事》的编导和被拍摄对象的关系,可以说是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朋友。对社会的关注,让人性散发着真善美的光辉,这就是《百姓故事》的追求,《百姓故事》当之无愧是一部小人物书写的影像历史。

此类“百姓故事”在杜诗中并不少见。欣赏杜诗,我们经常看到那些农夫、士兵、小吏出演“男一号”,那些悲伤的母亲出演“女一号”,走投无路的弱者成为诗歌舞台的主人公,种种的不公不义,苦难的吾土吾民,得以纷至沓来生动呈现。通观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光辉闪耀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深刻的观察力,一是有强烈的忧愤感。杜甫的忧国爱民之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虚伪的,而是体现在他的行动和作品当中。名篇《三吏》《三别》成为叙事组诗,应该是杜甫的独创。组诗完成于乾元二年杜甫从华州去洛阳时,一路见闻让他心情无法平复。以叙事诗的现场记录形式,杜甫详细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种种难堪,讲述了其中的悲惨故事,在基层乡村新闻现场摄制了6集《百姓故事》。现在播出《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透过这些饱含血泪的诗句,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对于受难人民极其真实深切的悲悯之情。应该说,能够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关注民生、倾听民声、悲天悯人的情愫实在难能可贵。这正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所不能缺失的。

代表作《石壕吏》与现代新闻中5个W的文本考量

史料证明,杜甫是一个非常感性又特别理性的人。他善于博采众长,从内容到形式都能融会贯通,勇于突破,大胆创新,敢于闯出一条现实主义的创新道路来。他历经了安史之乱,深深地体验到了底层老百姓的郁闷与无奈、痛苦与悲伤。郭子仪等兵败邺城后,杜甫从洛阳到华州途中的所见所闻让他彻底改变了其“三观”: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城镇成墟,民不聊生,震惊之余,他于悲愤之中成就了经典之作《三吏》《三别》。杜甫尽量让事实说话,具有深沉的艺术感染力量,当属杜诗中最具写实风格的代表作。通过《石壕吏》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创造性地打破了叙事诗中叙述者一贯进行评论干预的特点,采用了有限的角度叙述,这是难能可贵的。《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杜甫悲愤难忍,一吐为快,如实客观地进行记录报道,生动体现了诗人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杜甫的慧眼是敏锐的新闻眼,他把“三男邺城戍”“急应河阳役”隐含在叙事波折之间,集中火力、浓墨重彩地记叙封建政府官吏抓夫征兵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与深重苦难。因此,起笔开门见山,出手不凡,直接点出时间(暮)、行为(投)、地点(石壕村),以及突发事件(有吏夜捉人)。虽然只是简单罗列出10个字,却几乎具备了新闻报道必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5种要素,让人刮目相看。“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相当于新闻的导语,一开头即截断巫山云雨,排除与此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一切,只用“暮投石壕村”5个字,就为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集中笔力更好地映衬了作品反映的重大主题,令人叫绝。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逃难者,诗人杜甫本身也是一个弱者,但他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而是勇于直面时代与现实,而不做掩盖与修饰。把诗歌运用自如生动地纪录社会并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伟大的杜甫之所以成为一代“诗圣”之所在。站在历史的高度,《石壕吏》整幕演绎着动乱时代的一出人间悲剧,在推动诗歌向叙事客观性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批判的直接性和深刻性,大大强化了诗歌纪事的社会功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胆创新。这就是杜诗纪实性的文学意义和历史意义,这就是杜甫诗歌的存世价值,留给新闻记者更多的是如何深入现场、客观记录、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思考。

经典《石壕吏》给我们的现代启示

《石壕吏》给我们众多的现代启示,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将主观的评价寓于客观的叙述报道当中。杜甫巧妙地将主观寓于客观,使之具有内在的倾向性。面对“有吏夜捉人”的新闻现场,作者只是冷静地观察、如实地报道、客观地记录,让事实本身来说话,通过事实来充分体现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现场感很强,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正是作者的亲历亲闻,精心选择典型场景,所以报道出来让人们感觉真实生动可信,其说服性和感染力非同凡响。再次印证了此话不假: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三、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这是新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前置条件。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努力到一线、到现场采访核实,坚持深入调查研究。真相绝对不是清澈溪流中触手可及的冰凉卵石,唯有人文关怀,才可能具有温度,唯有“深一点”,才可能“真一点”,才能够放大真实的张力,爆发真实的力量。这些正面记录着动荡时代社会生活的诗句,纵使相隔千年,却如同一部电视纪录片,依然让人入脑入耳入心。

四、现场新闻一般离不开人物对话,这在新闻报道中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重要选项,但是要写得生动活泼实属不易。事实证明,不少人写出的对话味同嚼蜡,往往不符合人物的身份。也许老妇在当晚说过不少的话,但概括为13句,都在情理之中,开放自如,语言个性鲜明,无懈可击。这段对话竟然如此生动,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后人对诗圣佩服得五体投地。

五、杜甫持久的生动实践启迪人们:应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一起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人民群众作为报道主体、服务对象。

六、杜甫伟大的创新探索启迪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笔和镜头洞察世事,捕捉精彩瞬间,书写社会变迁,记录时代巨变,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答卷。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广大精微、“脑力”的深思熟虑、“笔力”的表达呈现,更好地体察世情、国情、民情,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在增强“四力”中锐意创新创造,练好“十八般武艺”,努力成为“全媒化”“复合型”媒体人才。

猜你喜欢
石壕吏杜甫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杜甫改诗
刍议音韵学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岛·八面来风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三读古诗之我教《石壕吏》
《石壕吏》教学案例的反思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