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广播电视研究的十个关键词(下)

2021-11-15 00:33
声屏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总台综艺广播

(接上期)

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是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传播,核心目标是强化政治影响,在和平时期也注重弘扬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但受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的限制,西方媒体把控舆论方向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中国仍需继续提高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有学者提出,面对新世纪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国正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传播战略和话语体系,迫切需要以“中国方案”推动构建全球传播新秩序。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竞争力和影响力,2020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全新升级官网3.0,全面拥抱5G时代新媒体融合传播新业态,构建以“网络+”为母体,以网站、客户端、电视端、社交端等多终端为载体的融媒体品牌产品集群。同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英语环球节目中心,明确将“以高科技为引领,紧紧抓住5G+4K/8K+AI等先进前沿技术应用”纳入工作原则。新华社也再度升级AI合成主播技术,跨越区域时限,进行24小时播报,并能够在导入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后实现多语种随时切换播报。

在数字化智媒平台日渐普及的当下,中国媒体“走出去”的目标很难仅通过将主流媒体机构推向海外的单一策略来实现,有学者提出“数字公共外交”这一理念,认为可以借助数字媒体平台来推动公共外交,通过建立本国的全球数字平台或者与既有的数字平台合作,推动本国的文化产品在数字平台上触及全球受众,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发布“未来电视海外版客户端”,湖南广电旗下“芒果TV国际App”,爱奇艺推出全球产品iQIYI App,或者借助于流媒体平台奈飞(Netflix)等国际数字电视平台发布视听产品。

在复杂的舆论场中如何“说理”以“共情,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的高效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因此成为国际传播中的重要话题。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得好,也要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国内媒体的叙事方面也在做出改变。有学者认为,中国故事需要个人化叙事与宏大叙事并足而行,更加关注朴实、细琐的具有共情能力的日常生活叙事。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视听节目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动画片等影视作品作为受众最广泛的娱乐形式,其动态的影像、视听声效,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向观众传达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治理念,避免普通民众对于官方说教和政府宣传的排斥心理,在国际传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国际传播不仅是对于事件本身的报道,同时也是一场国际舆论战,直接影响国家形象。新冠疫情中,国际上对于疫情中的中国褒贬不一,其中不乏来自大部分国家的积极正面的评价,但也有一些西方国家存在对中国负面抹黑的报道,歪曲中国救援举措。CGTN作为总台下属重要的国际新闻传播机构,在这场疫情中,通过快速、及时、专业的回应和反驳,基于事实指出西方话语的霸权式逻辑与冷战思维,解构国际话语霸权,消除国际误解,寻求国际共识,反制效果明显。还有学者以共情理论为视角,对重大突发事件微纪录片的视听传播进行了探讨。

智能算法

被应用于新闻传播全流程的智能算法以大数据为技术基础,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海量用户的行为数据,继而运用算法程序分析用户的上网习惯、行为、上网时的环境特征等,最终定位出用户的爱好习惯和社交兴趣图谱。这一技术使得广播电视进行千人千面的传播成为了可能。

广播媒体在受众心中一直存在着“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印象,这也使得广播的听众一直在大量流失。如今,算法技术可以让广播媒体精准地找到用户,并以用户感兴趣的内容黏连用户,将听众资源转化为用户资源,实现精准定位和编辑增值。将智能算法引入广播音频产品分发过程,精准听众定位,提升用户体验,将使广播实现个性化、专业化生产,实现精准化传播。除此之外,广播媒体还可以利用算法技术把产品分门别类进行组合,打上标签,方便用户寻找。同时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对节目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使其可以方便地寻找到感兴趣的产品,进行个性化的音频产品推荐。

利用智能算法技术来实现新闻聚合与分发是新闻业日渐勃兴的一种生产与传播模式。有学者认为,广电可以运用智能算法将视听内容进行高效分发和精准推送,以智能交互增强用户的黏性,同时将数据转化为资源,将社交关系转化为媒体的社会资本,不断扩大广电行业的价值实现方式和形态,突破传统广电单一媒体功能的局限。但是,热衷于个性化的算法新闻分发,其取向有可能影响人们对人类的公共交往、公共空间和公共利益的关注,同时,由于算法机制本身是由人设置和控制的,加上其不透明性,导致了“算法黑箱”的产生,加剧了歧视和偏见,用户隐私保护也成为问题。

有学者认为,为减少媒介伦理问题,在新闻分发算法构建阶段,记者应该与算法工程师紧密沟通,将新闻舆论导向、新闻事件的社会效应等新闻价值理念融入算法的设计中,将新闻价值算法化和模型化。未来,由广电行业推送至用户的新闻产品将兼顾新闻价值与用户偏好,实现二者的协同分发。专家指出:“建立多指标推荐系统、人机结合内容审查机制、优质内容反馈机制和组建算法审查委员会”,是增强算法推荐模式下新闻工作者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融媒体

融媒体是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组织结构、人力配置、内容生产、分发传播等方面充分发挥不同介质媒体的禀赋优势,实现融合创新、效益扩增的媒体运营理念与实践。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全媒体框架下的深度融合有序推进。

广电媒体聚合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平台,开展图文、音视频、直播等多形态的信息融合传播,融合传播向纵深发展。在新媒体端,广播媒体普遍向社交化互动化更强的流量平台渗透,在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布局更全,运营更好;短视频平台中,则向抖音倾斜,快手的入驻与运营尚欠火候。

据统计,全国有38家广电媒体在微博、微信和其他第三方渠道持续运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微博、微信和其他第三方平台已拥有两个粉丝量过亿、两个季度阅读量过亿的超级头部账号和共计21个粉丝量(微信:季度阅读量)超千万的头部账号,优质账号矩阵发展稳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地方广播电视台也正在积极布局短视频领域,在抖音、快手平台拥有多个百万级粉丝账号,较有代表性的是总台推出的“央视频”。同时,各级广电机构也在发展自有APP,其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广播电视台和河南广播电视台等在APP建设中领先,打造了许多优质内容产品,扩大了平台影响力。

2020年是县级融媒体实现全国覆盖的关键年。通过平台资源共享及跨行业合作,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盈利模式单一、经营管理效率低下、复合型人才缺乏、内容同质化严重、体制僵化的融合困境。学者建议,在激烈的竞争中,县级媒体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用户为王”的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互联网思维制定发展规划,以提升用户体验为目标,因地制宜,立足本土,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传媒品牌,深耕优质内容领域,丰富传播形式和手段,运用Vlog、短视频等可视化表现形式,将内容优势转变为传播优势。

也有学者指出,未来五年,融媒体建设和深化可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在5G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上继续深化,在云端和数据、客户端的技术上深化建设,目前,央媒的融媒体已经在往5G和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小部分的省级媒体也在做5G和人工智能,很少一部分的县级媒体也有一部分运用。二是以国有投资为主体,捆绑资本市场;三是需利用好本地人才和经验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形成IP体系,融媒体中心需要突出老百姓真正爱看的内容体系。五是跨界发展,在媒体之外做更多的合作和沟通,在其他行业中拥有更大的信息服务能力。

“云听”

为适应广播听众向声音用户转变的趋势,推进广播频率向移动音频改版升级,提升国家广播在音频市场的竞争力,2020年3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广播移动端应用“云听”。

“云听”主打“听精品”“听广播”“听电视”三大内容板块,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高品质声音产品。“云听”通过知识付费、互动打赏、广告营销等业务功能,带动产品逐渐向商业化运营进军,从线上向线下导流,利用央广+央视+国广+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央视频”进行全媒体矩阵传播,从而形成渠道和营销的优势,使总台优质的声音产品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价值体现。

“云听”的内容分发主要包括:一是来自于PUGC或PGC的内容。学者认为,“云听”可借助总台的品牌优势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进入到“云听”的PUGC范畴,将总台和地方台的知名主持人、记者、编辑纳入PUGC的范围,把自身打造成为一个具有较强PUGC属性的音频聚合平台。二是“听电视”作为“云听”的特色板块,也即电视节目的音频版。在这方面,总台长期积累的庞大电视节目存量资源,可以有很大一部分通过转化,在“云听”上成为版权内容,实现二次传播、二次营销。

“云听”作为国内移动音频领域较晚的入局者,相对“喜马拉雅FM”“蜻蜓FM”等已经相对成熟的平台,竞争压力更大。有学者参考对比市场上的其他平台,提出了其产品的改进意见。在车联网产品方向,“云听”可以利用优良音质的优势,考虑应用类似高德导航的专属语音导航功能,通过智能语音的植入,以用户喜欢的总台主持人声音定制播报有声书、新闻、诗词等内容。同时,未来可在更多如智能家居领域进行尝试。在宣发引流上,“云听”也可邀请总台名主持、名记者在合适的时机举办线下推广活动,并且考虑资源置换,寻找适合的商业平台与之开展会员合作计划,实现引流。“云听”也需采取一定的差异化战略,学者提出,“云听”可以在后续的宣传推广中可围绕“好听”这一关键词,从多角度诠释和展现“云听”对于“好听”的定义和理解,比如区别于其他音频平台相对娱乐化的特征,彰显“云听”的信息权威性、国际视野、知识性和人文关怀等。依据这样的品牌定位,可有针对性地邀请政府官员、知名学者教授、科学家、体育运动员、总台驻外记者等拍摄系列推广短片,邀请其入驻“云听”平台,开设特色公开课等,以平台特质打好差异化竞争牌。

2020年10月,总台推出了“云听”客户端(乐龄版),为中老年用户提供定制化、场景化互联网声音产品,这也是“云听”在移动互联网音频领域深耕细分用户,拓展垂直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总体而言,“云听”作为一个还不足一年的新生事物,目前有关它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其产品形态以及优化方向的研究,作为总台移动端的又一重大转型布局,对它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

“慢综艺”

所谓“慢综艺”,其实是相对“快综艺”而言的一种节目形式。它们通常没有剧本,不会设置节目任务,而是将嘉宾放置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让他们呈现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本真状态。

“慢综艺”区别于其他类型综艺的特质是去竞技化和情感连接。“慢综艺”摒弃了其他综艺节目惯用的冲突展现手法,呈现出节奏舒缓、氛围轻松的精美画面,不仅可以使受众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与愉悦,而且还可以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放松,缓解生活的焦虑,为处在城市焦虑语境的人们构建了一个放松休闲的想象空间和情感宣泄通道。国内较具代表性的“慢综艺”节目是湖南卫视推出的《向往的生活》,该节目遵从情感的传播模式,以“感性”为基调,始终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故事,从而构建出了一个封闭时空中的“乌托邦”,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给受众美好的想象提供现实想象空间,兼具娱乐和现实意义。

2020年,“慢综艺”产生了一个特别的形式,即芒果TV推出的声音真人秀《朋友请听好》,它采用“声音互动+真人秀”的混合形式,节目被分为预先直播的广播节目与后发的真人秀节目,实现了我国电视节目的一次新突破和新尝试。《朋友请听好》以传统广播电台直播形式,结合新媒体平台“网易云音乐”进行播发,使听众随时随地可接收节目,从卫星信号接收的收音机到小屏手机端的可视化收听与即时互动;真人秀篇则以固有的电视播出形式,结合移动端播发视频节目版和加长版,让受众享受“慢综艺”节目的视听感受。有学者认为这种广播节目与视频制作结合,是广播影像的创新和视频节目内容的丰富,受众从听众转为观众,听觉与视觉不仅提升了广播感染力,而且能够调动画面感冲击。以“声音”为载体的《朋友请听好》,借力电视媒体赋能传统的声音互动形式,不仅让老一代声音爱好者重拾兴趣,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来自电波的魅力,第一期正片内容已达到1亿次播放量。

然而,目前“慢综艺”市场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许多“慢综艺”节目并未实现“慢综艺”应有的内涵价值。例如《中餐厅》第三季的社会热点话题仅围绕明星话语等,而节目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关照明显欠缺,导致节目后劲不足。因此,对于“慢综艺”节目来说,塑造节目内涵价值、启发观众思想是优秀“慢综艺”的基本要求。此外,“慢综艺”市场也存在着马太效应、同质化明显的问题。鉴于此状,“慢综艺”可以进行垂直细分领域的深耕,对自身节目形态、主题设置、视觉表达等进行优化,以匹配不同受众需求。(全文完)

猜你喜欢
总台综艺广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