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爱中
摘要:写作是考察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语文授课的重点。目前,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的态度比较消极,且写作的质量较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爱上写作。
关键词:语文;写作;兴趣;想象
学习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信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过“怕”写作文的阶段,只是有些孩子已经掌握了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从怕写作跨越到了爱写作,而有的孩子却还在原地踏步,为“不会”写作而烦恼、忧愁。小学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期,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写作的瓶颈,教师要学着从学生入手,创造课内、课外作文教学的契机,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促进作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通过了解自己进行写作
写作素材的来源可以是自己、身边人、生活纪实、阅读等等。小学时期,学生的生活阅历还比较浅,所去过的地方,阅读的书、接触的人都十分有限,为了使作文教学更为简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入手进行写作,这样一来能够促进学生自我了解,二来也能使学生的作文更真实、更有乐趣。
著名主持人王芳的女儿田婉濛有一篇作文叫做《我的自画像》,其中介绍了自己在哪所学校念书,在学校自己是什么样的,在生活中自己又是什么样的,第一次见“我”你会觉得“我”怎么样,熟悉之后的“我”又是怎么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将一个时而乖巧、时而活泼、臭美、时尚、时而文静、时而调皮捣蛋的自己描写的十分生动有趣。其中一段是这么写的:生活中我是个爱臭美的姑娘,不长不短的羊卷毛儿,有时马尾,有时散发,还有麻花、双马尾等多种选择,衣服几乎只穿唯一,那浅色宽松的卫衣就和我的性格一样,大方开朗。在讲课时,教师可以通过PPT以此为例文,一边让学生阅读,一边为学生讲解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技巧,然后指导学生也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一篇介绍自己的作文,突出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人出发写作,鼓励学生观察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同学老师,并以这些人为话题展开写作,如:我最亲密的朋友、我最尊敬的一个人、我与爸爸妈妈的生活趣事等等,这类作文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美好品質,而且还有助于学生的作文形象、真实。
二、课内阅读学习写作技巧
阅读是提升学生写作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阅读的同时积累优秀精美的语句,学习成熟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再将其恰当地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重要的帮助。一般而言,教师都是通过课内阅读来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的,这样既可以使阅读和写作教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同时也可以节约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做更多的练习,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例如:《父亲的菜园》是一篇通过叙事抒发父亲精神的文章。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笔者首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归纳父亲开辟菜园的原因、父亲是如何开辟菜园的、菜园长出豌豆后父亲是如何做的、结果怎么样。由此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为学生进行写作构思上的指导。接着,找出文中比较有特色的语言进行分析,特色的语言可以是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语句,也可以是描写人物状态、精神的句子。就好比文中一个用拟人手法,将岩石形容成人狰狞的表情,让人看着可怕。另一个将菜园比喻为碧绿的翡翠,突出菜园的“绿”,生机勃勃。学生学习文章优秀的写作技巧,在写作文时合理地应用,会使作文更加的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三、课外阅读插上想象翅膀
语文教材受版面的影响,所涵盖的经典阅读是有限的,学生必须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升自身的阅读量,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这样有助于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作文题目“有话可写”。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学生挑选适合他们的阅读素材,并安排他们结合素材进行写作训练。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同时也是小学生必读的课外书之一。学生在课下阅读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想象类半命题题目《一觉醒来,我变成了......》让学生自觉地走进三国时代,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经历那段历史,写出自己在那段历史中的传奇人生。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历史,提高自身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创作能力。
《故宫里的大怪兽》是儿童作家常怡所写的系列童话,童话以故宫为基底,描写了小学生李小雨在捡了一个神奇宝石耳环之后所听到的故宫大怪兽们交谈的秘密......教师推荐学生阅读这册系列书,然后安排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自己是李小雨,对故宫的神秘事展开想象,这对于增进学生对故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
结束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必须要努力把握最新的作文教学动态,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发展规律进行授课,让学生感到写作是充满乐趣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把写作当做兴趣,而不是负担。
参考文献:
[1]李文.小学语文中段作文写作指导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1(30):47-48.
[2]宋红影.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1(27):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