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军
【摘 要】教学中发现,由于选取的单位“1”不同,用分数表示教材中同样的一幅图时,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这让学生感到困惑。在对分数相关内容进行数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认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先用集合圈加标示的方式标明单位“1”,再用分数进行表征的教学微改进。调查显示,这种方法能让学生有效地识别单位“1”所指的区分,深入理解真假分数不同的表征方式。
【关键词】分数再认识;单位“1”;表征;微改进
用图来表征数学对象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常用方法。在一次“分数再认识”的研讨活动中,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概念,教师请学生分别把1个圆、2个圆、4个圆看成单位“1”,画图分别表示它们的[34] 。教学很顺利,学生很快画出了示意图。其中,把2个圆看成单位“1”,学生画的是,得到了上课教师的肯定。在课后的研讨中,这幅图示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有人认为正确,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画表示的是 [32]或[112] ,还有的提出在这节课中这幅图可以用来表示 [34],到学习假分数时则应该表示为 [32]。是这样吗?同一幅图在不同时段居然可以用来表示两个不同的分数,这的确会让人产生困惑。数学不是追求精确吗?这到底该如何表示呢?
一、数学分析
分数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意义非常丰富,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比如(张奠宙,2010):
定义1(部分与整体):分数是一个单位平均分之后的一份或几份。
定义2(商):分数是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定义3(比):分数是q与p之比。
定义4(公理化):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
也有学者提出了更多的定义,不过在小学数学中,学习的内容涉及上述的定义1、定义2和定义3,这一次教研中的争议问题,即是与定义1有关的内容。
既然分数的定义是清晰的,那为什么会有争议呢?事实上当把1张圆片看成单位“1”,[34] 在圆片上可以表示为
二、教材分析
像上面这样有争议的分数表征问题,教材中也有(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第3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如图1)。
到底是[54] 还是 [520] ?淘气为什么会糊涂?原因有多方面,不过教材本身也让人困惑:把教材往前翻,在本单元的第1节课(如图2),两天前刚刚学过“分数的再认识”,让学生理解多个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也是单位“1”,隔了一天,相似的图示告诉学生多个物体是多个“1”,要分别看成单位“1”,看上去前后不一致,让学生和教师都为难。类似的情况在人教版教材中也有出现,虽然人教版用“一把香蕉”“一盘面包”等比较容易理解的生活情境来呈现单位“1”的拓展(如图3),但是到了学习假分数(如图4)时,学生还是会碰到相同的困惑。
如何让学生明确单位“1”所指呢?虽然教材中没有这方面的说明,但许多一线教师已经主动做了多种实践,最常用的方法是用“集合圈”围住多个物体,以表明围住的物体是一个整体。那么,这样图示的效果是否显著呢?
三、认知调查
我们把教材中的例题作为调查问题分别对四年级105位学生和五年级99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2份,先做A问卷,再做B问卷,问卷中的图示与教材中的图示相同。其中,四年级学生未学过假分数,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假分数。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年级是为了便于对比,观察“集合圈”图示法对这两类学生是否都有影响。调查时,学生均独立作答,教师不作任何解释。
A问卷 请你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数。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数”,但是学生受分数图式的影响,不约而同地都写成了“分数”。特别是图②,学生没有把3个涂色三角形看成3个1,而是同形继承到分数的“部分—整体”图式,全都看成了 [34] 。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四年级学生在未学假分数前,都默认把整体当成单位“1”,写的都是真分数,而五年级同学则按自己的理解来判断谁是单位“1”,从图①和图③的作答中可以看出写成真分数和写成假分数/带分数的学生分别接近2∶1和5∶1。这难道真是学得多,混淆也多吗?不过,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教材需要改进。那么,如果用上“集合圈”呢?学生会写成什么呢?
B问卷(增加“集合圈”):请你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数。
相比较A问卷的调查结果,加上“集合圈”后,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没有影响,但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率确实有所提升。其中,图①的正确率上升了15.2%,图③的正确率上升了6.6%,看来,“集合圈”的使用对于学生把整体看成单位“1”的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数据也显示对于图①还有21.2%的学生认为是[32] /1[12] ,看来用“集合圈”来表示单位“1”还不够直观,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混淆,这确实是个有点“顽固”的学困点。
四、调整与再调查
那么,教材该如何改进呢?我们查阅了国外的一些教材,发现主要用文字说明的方法,如图5。
我们认为用文字说明的方法对于学生解题作答来说会比较清晰,但还是没有解决分数的图式表征问题,或者说没有解决单位“1”的表征问题。怎么办?当我们再次审视上述的调查数据,发现使用集合圈的方法其实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设想能不能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改进?于是我们在原有的集合圈上增加单位“1”的标注,以进一步明确单位“1”的指向。
隔了一周,我们对原来的五年级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请你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数。”为提高效度,本次调查分A、B两份问卷,先统一完成A问卷,再统一完成B问卷,交叉验证。
A问卷
B问卷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调查分两次进行而且内容互有干扰,但是学生的正确率却明显提升。其中,图①⑤⑥是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学生的识别正确率达到了94.9%,96.0%,91.9%,正确率提升非常明显;在调查中,我们还对假分数/整数的表示做了调查,如图②③④,正确率分别是81.8%,88.9%,93.9%,其中最簡单的图②学生反而错误最多,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倒不是识别不出单位“1”,而是觉得写“3”太简单了不像是五年级的数学内容。回到本文开篇提出的困惑(图①和图④所示),用了新方法后,学生的正确率分别是94.9%和93.9%。看来,学生能有效地识别单位“1”所指区分,进而理解真假分数不同的表征方式。
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学生掌握图式表征不仅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还有利于几何直观素养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分数图式表征的教材微改进建议,是否可行,还有待于更多的一线教师、教研员、教材编者等课程建设者在更大的范围来调查验证。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小学数学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8.
[2]曹晶晶,林玲,郜舒竹.同形继承导致错误[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7/8):4-7.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3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