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歌
与兰州结缘,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刚参军一年的我从武警平凉支队调到位于省城兰州的武警甘肃总队机关从事电影放映工作。
我那时虽心生欢喜,却不敢以兰州市民自居,因为我毕竟没有兰州市的户口,且当兵三年,随时有可能回到故乡陕南那个小山村当一名普通的农民。身处兰州城中,虽身份有所游离,飘浮,但对兰州城的好感却与日俱增。不仅因为其城市的繁华深深吸引着从小在山沟长大、少见世面的我,还有让我百吃不厌的牛肉面、白兰瓜、冬果梨,有让我百看不厌、时刻梦想着娶一个做我妻子的漂亮“莎莎”。亦有总队机关的领导、战友对我这个“新兵蛋子”的诸多关心与照顾,让我有了充足的时间复习高中时所学的文化知识,使我的人生之旅从兰州这个地方再次起航,顺利考上了军校,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更有热情好客的兰州市民让我对这座城市心生感动。记得刚到兰州,人生地不熟,周末和战友们外出游玩,要去的目的地不知坐哪趟公交车,随便问街道的一个人,都会热情地给我们说先坐几路车,到哪个站下车,再换乘几路车到什么站下车。从中便能看出兰州人的纯朴和厚道,在陌生人面前从不乱打诳语。有次外出游玩,遇到一位中年妇女,她见我穿着军装,走过来热情地问我在哪个部队服役,说她的孩子也在部队当兵,并邀请我到她家去玩,说要给我做她最拿手的“拉条子”招待我。我不知道她是爱屋及乌,还是骨子里对军队、军人有着一种本能的敬意和深情,才对一个陌生的小战士发出这样的邀请。我虽委婉拒绝了她的盛情,因为我不可能冒昧地到一个陌生人的家中去吃饭,那样既显唐突又于礼不符,但我仍对她心存感激。从此,在内心深处便越来越喜欢兰州的人,也深深爱上了兰州这座城。
作为一名少不更事的战士,那时对兰州的印象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等在兰州生活了十多年且定居在兰州之后,才有闲暇时光来慢慢品味兰州城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内涵。真正了解了兰州的前世今生,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是啊!兰州城在距今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时,全国许多地方还是被莽莽丛林遮蔽着、虎狼虫豸占据着的一片蛮荒之地。而这里,已凸现出文明的曙光。现西固区陈坪乡深沟桥、榆中县垲坪、城关区长沟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出土的石核器、刮削器、细石器等就是最好的证明。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更是先民们繁衍生息的好地方,留下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等丰富的文化遗存。那精美的陶罐、精制的石斧、漂亮的铜镜等出土文物,无不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展示得淋漓尽致。如果人真的灵魂不灭,穿越到那个时代,我或许就是其中一位茹毛饮血的猿人,抑或一头麋鹿、一只羚羊吧!
当然,兰州成为一座城池自然是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所赐。这里因黄河从两山对峙之中穿流而过,山环水绕,地势险要,又因其处于中国几何版图的中心区域,自古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冲。特别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兰州凭借“秦陇锁钥、东西咽喉”“津渡四境、关通八方”的区位优势,呈现出“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于是便成了历代统治者“开拓西域、经略西域”的军事关隘,沟通中西亚文明的商埠重镇。无论从军事、政治,还是从经济角度考量,兰州这个地方修筑一座城池都是完全必要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史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行李息便在黄河南岸构筑城池,并取名曰“金城”。大凡与“金”字沾边的,似乎都是不错的地方,比如我的故乡陕西省安康市,古就称之为“金州”,据说就是因城前汉江河流中盛产“沙金”而得名。产金子的地方,人们生活水平自然差不到哪里去。而“金城”这名称的由来,据说既有取“金城汤池”“固若金汤”之寓意,亦有“筑城得金”之说。只是这两个带“金”的地名,随着历史的发展,分别变成了“安康”和“兰州”,总算改得不算太差,但改过名字之后,似乎总有一种历史断层之感。所幸兰州市文联主办的一份文学内刊便命名为“金城”,也算是对兰州历史的一种文化传承吧!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乱频仍,历史进程不断推进,兰州城几经变迁,但其功能作用并未改变。清人吴广成说兰州城“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岂非以介居戎、夏,攸系陇右安危哉?晋元康后,河陇多事,金城左右,岁无宁宇;隋唐盛时,驰逐河湟,未尝不以兰州为要害;广德以后,没于吐蕃,而西凉不复为王土;大中间,虽尝收复,亦仅羁縻;宋兴,兰州不入职方,至是,宪始复之,筑城以建帅府”应是比较准确的总结定位。还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七言律诗“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的诠释,都形象地说明兰州战略地位的重要。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兰州城见于史籍记载的大小战争就达数百次之多。多少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在兰州城上演。那城一次次沦陷、损毁,一次次收复、完善,仍坚强地屹立于黄河之滨。且因一次次的修筑、扩建,城内居民也越来越多,兰州城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转为保护城中居民不受侵扰的用途上来。城的规模自然也越来越大,逐步具备了现代城市的雏形。因战争需要的屯军,因经济发展需要的移民,兰州的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经历了明、清、抗战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五六十年代人口的大量迁徙,兰州已形成拥有汉族、回族、蒙古族、裕固族等36个民族聚居,数百万人口之众的规模和格局。那曾经构筑于兰州的古老城池随着岁月流逝早湮灭在历史的深处,但兰州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并未改变。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原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机关所在地,现在仍是西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足以说明兰州在军事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战争而孕育的兰州城,逐步发展为黄河上游最大的城市。千百年来,兰州融会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汲取着丝绸之路文化、多民族文化和多宗教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兰州地域文化。如今的兰州人以纯朴、厚道、随和、善良、包容而为人称道。外地来兰的客人对兰州人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就是热情、不欺生。“不欺生”也许就是对兰州人最大的褒奖吧!作为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城市,兰州又成为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交流与结合的重点城市,佛教东来,道教西渐,都留下了无数遗存和历史佳话。五泉山“儒、释、道”三教并存、和平共处的格局,白塔山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病故于兰州的一位西藏著名喇嘛而建造的白塔,都是有力的見证。兰州亦因多民族在这里碰撞、交融、定居、繁衍,而形成习俗并东西、口味兼南北的地域文化色彩。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文环境,使兰州城成为了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
兰州城当然是值得骄傲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科研教育基地,黄河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又因其处黄河中流,两山对峙,使整个城市集聚了山的雄浑与水的灵动,兼具了北国的壮阔和江南的秀丽,亦因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而赢得“西部夏宫”的美誉。兰州牛肉面、《读者》杂志、《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舞剧、《黄河母亲》雕塑、城市地标“中山铁桥”等一张张响亮的“名片”将兰州推介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更为兰州这座“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身为驻守兰州市的一名老兵,接过了戍边将士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历史接力棒,将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兰州城这片热土,值了。
责任编辑:孙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