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娅
2021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如期召开,这是过去一年来我国抗疫成果的最好体现。由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要求,此次“两会”的报道形式整体上与去年类似,延续了限制采编人员、精简报道内容、强调线上传播的策略。不过,在经历了去年疫情突发形势下的特殊报道后,今年各媒体在新技术的应用上更加熟练,在节目策划、内容采编等方面也显得更加从容不迫,且得心应手。总体来看,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两会”报道的亮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技术让新闻传播手段更加智能化多元化;二是云访谈形式让新闻传播形态更加新颖;三是微视频场景让新闻传播产品更加丰富。
近年来各大媒体利用5G、AR、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创新发展,使得新闻的生产、传播和呈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新闻传播手段更加智能多元。其实2019年全国“两会”就已经实现了5G网络的全面覆盖,观众可以在手机客户端实时收看“两会”盛况。2020年5G正式进入商用化,给各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好内容”的新方向。如果说2019年是对智能化融合的一个主动的初步探索,那么2020年则是在实战基础上对智能化融合的被动试验,有惊喜也有不足。例如5G直播、AI交互与AR云访谈等崭新的报道形式令人眼前一亮。但是同时由于疫情突发且情况复杂,再加上人们对新技术还不熟悉,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到了2021年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媒体从业人员在5G技术的使用上更加成熟,推出了首个5G沉浸式跨屏访谈和首个智能创作机器人,将沉浸式和智能化推向了更高峰。
5G技术。2019年3月发布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提出要按照“4K先行、兼顾 8K”的总体技术路线,大力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和相关领域的应用。为此,2020年“两会”首次实现了5G+8K集成制作和“5G+8K+卫星”实况转发。同时,2021年在此技术支撑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首个5G沉浸式跨屏访谈。
在2021年的“两会”报道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延续了“沉浸式”传播方式,并且在技术越发成熟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全新创意新闻产品,即全球首个5G沉浸式多地跨屏访谈。该访谈的实现实际上是利用了5G、AI技术、CAVE演播室技术等其他技术,让演播室的记者与身处异地的代表们进行全实景、真跨屏的“面对面”交流,从而带来单一平面视频永远无法展示的沉浸感、互动感与真实性。
除此之外,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的虚拟会客厅也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无缝对接,主持人能够与远在北京的人大代表隔空对话,甚至能够随手从虚拟货架上拿出精装大米递给千里之外的人大代表。这样沉浸式的访谈不仅毫无违和感,没有让观众感到不适,反而引起观众的一阵惊叹。
5G等新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运用是技术推动媒介融合向“沉浸化”“三维化”“智能化”进一步升级的体现,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新媒体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对于改进节目报道样态的最终呈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满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两会”报道的要求,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首先,“AI合成主播”。自从2018年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新小浩”诞生以来,到目前为止短短三年的时间,AI主播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并且发展势头很快。所谓“AI合成主播”是指通过提取真人主播新闻播报视频中的声音、唇形、表情动作等特征,运用语音、唇形、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联合建模训练而成。该项技术能展现与真人主播无异的信息传达效果。
2019年2月发布了首个站立式AI合成主播,实现了从“坐着播新闻”到结合肢体动作的“站着播新闻”的升级。3月,新华社再次推出了全球首个AI女主播。以新华社真人主播曲萌为原型,取名“新小萌”,并于3月4日播报了“两会”代表抵达北京的新闻。2020年5月20日,新华社在“两会”召开前推出了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与前面的“新小浩”和“新小萌”相比,“新小微”除了坐姿、站姿和一些简单的手势之外,她还可以在演播厅走动,同时做出如转身之类的更为复杂的动作和姿态,在立体感、层次感、灵活度、可塑性、交互能力和应用空间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升跃。
从“新小浩”到“新小萌”再到现在的“新小微”,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短时间内的不断突破和升级。AI合成主播的使用,在提升电视新闻的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时,也能够快速生成新闻视频,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和质量。这不仅创新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手段,同时也是新华社乘着技术发展的东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积极尝试。
其次,5G+AI:智能创作机器人。5G+AI采编模式的熟练运用,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流程,为新闻策划、采访、编辑和发布的全过程提供了智能支持。曾经有关新闻采访、编辑、写作、发布的一整个流程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记者就能完成。
《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研发的“智能创作机器人”在“两会”报道中大放异彩,该机器人具有5G智能采访、人工智能辅助创作、追踪“两会”实时新闻和智能视频生成等多种功能。会场的记者通过上传与“两会”有关的图片或文稿,人工智能就可以自主提取关键性信息并自动生成视频,记者校对核查无误便可立即发布。这一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新闻内容采编播的效率,不仅使新闻的采访报道更加自由,更重要的是也使得融合报道更加智能。
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为了适应疫情防控要求,顺利采访到人大代表的故事和政协委员们的参会情况,各主流媒体纷纷使用全息成像技术,以期达到虚拟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全息成像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来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能实现真人等比例显示。
2020年新华社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此次访谈使用了5G网络传输和全息成像技术做支撑,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跨越空间,与身在北京的记者实现了“面对面”访谈。在这场虚拟的访谈中,被采访的人大代表可以与记者进行隔空握手、实时交谈,双方的语音、表情和动作也能实时呈现,没有卡顿现象,使得采访双方能够更沉浸于访谈的内容,也使得访谈更深入和专注,访谈效果更好。除了新华社,人民网和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也都通过打造“两会”融媒体虚拟演播厅实现了主持人与受邀委员、人大代表的线上云交谈,并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不难看出,这其实就是2021年新华社首个沉浸式跨屏访谈的前身,在此基础上新华社在今年推出了跨屏访谈。以5G网络为依托的全息“云访谈”,体现了媒体融合技术向“沉浸化”“立体式”的进一步升级。同时,也符合疫情防控期间“两会”报道的需要,未来这一融合创新的报道形式,在行业中必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个区块链编辑部。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和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等12家省级主流新媒体,组建了全国首个区块链新闻编辑部。该编辑部的具体操作流程类似于“中央厨房”,首先由该编辑部的所有成员单位以“两会”的重要内容为话题,召开线上策划会。策划会就是要求所有单位一起提案,通过的文案和创意,再由各自发挥优势进行制作、产品制作完成以后再一起做推广。和传统编辑部每天的晨会一样,哪个单位提出的方案好,那么该单位就担任该项目组长,主导该项目的实施,其他成员单位按照约定为其提供资源,如传播平台资源。因此,从本质上讲,这个区块链编辑部就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即由多家媒体共同建立,媒体之间共享信息,各平台资源融合,最后使各媒体实现共赢。
这样规模化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模式实际上实现了不同媒体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
“两会”报道作为一个典型的常规化的可预测的会议新闻报道,有着会议新闻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专业性、政策性较强,很多专业性的名词往往生涩难懂,那么如何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读性、趣味性,让会议新闻变得通俗易懂,这是每一个新闻学子和新闻从业者的必修课,也是每年“两会”期间各家媒体争相表现的竞争点。2020年的“两会”报道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融媒体产品,从动画、短视频、H5到图解等,丰富多样。2021年“两会”报道中各主流媒体不仅延续2020年的成功经验,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除了充分运用短视频、H5、图解、动漫、手绘、海报等多种形式以外,各个媒体还从用户角度出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价值判断,策划了一批具有创意的融媒体产品。
Vlog短视频。Vlog短视频并不是今年“两会”才开始使用的,2019年“两会”上就已经是亮点,但是因为它生产制作流程简单、表达方式真实自然、参与互动性强、创意十足等特点,满足了现下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也完美契合了疫情防控下“两会”报道的新要求,因此今年“两会”依旧是各家媒体竞相采用的报道形式。例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熔熔看两会Vlog》,由记者裴熔熔为第一视角对今年“两会”的内容进行了系列报道和分析。再如,人民网编辑伊伊的《两会夜话》Vlog,用揭秘的形式给观众真实记录节目录制现场的情况,使受众对正片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对节目的正式播出起到了预热的作用。另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自发担任“两会”Vlog的拍摄者,以代表委员的视角给网民呈现“两会”情况,视角下沉,使原本严肃的时政报道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从动画、短视频到图解,各媒体利用技术手段将场景性和互动性发挥到极致,充分展现了融媒体产品在制作上的日益丰富和逐渐成熟。
说唱歌曲解读。2021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十四五”规划,在解读“十四五”规划中,新华社用了轻松活泼的形式,推出了说唱歌曲《十四五@十四亿》,这首歌不仅制作了完全契合歌词的动画MV,而且歌词都是具有权威性和流行性的生动语言,简明易懂,甚至有点“魔性”,曲调也朗朗上口,例如“好消息让人欢欣鼓舞,很快村外就要通高速,15分钟到城里,一路畅通无阻……”等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生动阐释了“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以及这些目标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这个紧跟时代潮流的融媒产品,让网民真正理解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的内容。
另外,长江日报社发布了44秒的视频栏目《两会Rap》,用近年来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说唱形式,将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在航空航天发展、人民健康、种业安全、网络安全、冬季残奥会等方面进行采访时,提出的最核心、最亮眼的关键语句编成了Rap,该融媒产品同样新颖别致,吸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还有新华报业推出的原创MV《百年风华正青春》,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时政MV《少年中国团》,重庆华龙网推出的《共绘“十四五”新画卷,预见2035幸福的花》创意融媒视频等,这些说唱类创新融媒体产品的成功制作,展现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两会”报道在内容输出上的创新。
从2020年到2021年的“两会”报道,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得十分特殊,各个媒体为了做好“两会”报道,在技术上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在内容上也不断深入挖掘新创意新形式,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情况,推出了大量新颖的融媒体产品,使得“两会”报道更好看、更有趣、更易懂,进而更好地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动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融合方针。新技术和好内容的相结合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两会”报道体现出来的核心亮点,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同时,更为智媒时代下的媒介融合指明了方向。
注释:
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关于印发 《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EB/OL].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09-01.http://www.nrta.gov.cn/art/2019/3/1/art_113_40 370.html.
②全球首个“AI主播”在新华社上岗[EB/OL].新华网,2018-11-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4602173978 14112&wfr=spider&for=pc.
③赵元征.探析高科技条件下的综合艺术手段在电视美术中的应用[J].人文天下,2020,(2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