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曾多次提到有些声音要“呼喊着唱”的必要性;我国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被誉为“亚洲第一男中音”,现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廖昌永教授,早年在接受媒体的访谈时,说起他中学时代,从家里出门去读书,每天都要通过铁索桥走过岷江好多次,经常在岷江边、在铁索桥上对着大江大山大声呼喊,呼喊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廖昌永先生深感自己的嗓音比以前更亮、更宽了,气息也更顺了。还有吕继宏、王宏伟等著名歌唱家,在谈自己演唱的心得体会时,都说到过自然呼喊发声的好处。我们平时所听到的自然呼喊声,大都具备气息绵长、声音通透等特点。在长期的声乐教学中发现,合理运用自然呼喊发声来进行歌唱,对解决用不上气息、声音出不来、高音上不去等难题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唱歌初学者,让其不断体会自然呼喊发声的状态,嗓音就更容易发出来,声音就更通畅,高音就更轻松明亮,歌声就更具有艺术特点。由此可见,自然呼喊发声在声乐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歌唱者在初学歌唱时,一般都会遇到一些难题,那便是气息不够用、有气又用不上力,甚至完全没有找到气息的感觉,对“歌唱气息”一窍不通。而当我们自然呼喊发声时,吸进的气是下意识的、自然的,气息一下子就吸到了肺的底部,横膈膜随之向下运动,两肋和腹壁也同时打开。在吸气的过程中,身体自然拉直,上身向前,胸部自然放松张开,腹肌和“丹田”拉紧,腹壁从松弛状改为快速绷紧“站定”的状态。而且这种自然呼喊发声吸的气比日常吸的气稍多点,气压大些,气量比较适中,也使得吸气肌、呼气肌的控制更加容易一些。这些一连串的动作变化,无疑和我们歌唱实践中最完善的歌唱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有共同的要领,那就是胸腔、横膈肌、腹肌联合控制气息。
呼气发声时,要像向远处呼喊一样,一定要保持自然呼喊发声的呼吸状态,颈椎自然向上挺直,咽腔打开,保持喉头下降,胸腔扩张挺起,小腹向内向上收缩,“丹田”收紧将气息控制好,横膈膜向下沉,由肺部挤出,并设想气推着声音在喉咽腔里运动,贴着后咽壁向头顶方向延伸。这样一来,歌唱力量的三个支点(一是腰部下面和腰部周围从里往外的扩张力,二是后咽壁下端的发声拉力,三是后脑勺向上的拉力)就可以很好地控制,身体内部三个用力点既对抗又统一,整个身体平稳拉开控制着气息,歌唱者的气、力、声就可以较好地结合,就能够达到省力、省气而声音又美的目的。在声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熟悉和体验自然呼喊发声用气的感觉,学生就会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控制歌唱气息的方法,歌唱者的气息就会游刃有余。
长期以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嗓音进行训练时,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歌唱声音的概念有所误解,崇大媚高,认为唱歌就要大声,要追求高音,音量越大、声音越高就显得水平越高,在歌唱时就容易导致喉咙过度用力,气息使劲往上冲撞,从而使得发出来的声音僵硬粗鲁,且音量小而低,稍微有点高的音就很吃力根本上不去。
运用自然呼喊的方法,喉咙部位更容易打开。自然呼喊的前半部分是先深吸气,有了自然正确的气息支撑之后,口腔硬腭和软腭便适度地张开,打开喉咙后让声音毫无阻碍地从腰腹部发出并穿过头顶,声带就不会受到挤压,声音也不会变得尖、细、窄。自然呼喊状态,也是适度打开喉咙的状态,在这里,口腔的打开一定是要有所节制的,避免打开得太过,从而导致口腔内外肌肉过度僵硬;相反也要避免打开得不够,导致声音不具备美感。
运用自然呼喊的方法,发声管道更通畅。当我们在自然呼喊时,气息会从“丹田”发出,由喉咙直通头顶。越向远处呼喊音域就越宽,气息就越自然往下沉,这时的声音与气息形成了一种对抗,而正是这种对抗,使得气息直托着声音向前、向上、向远处走。保持同样的状态,高中低声区转换就会自如,而且音色也统一。
运用自然呼喊的方法,嘴型也容易控制。科学的发声要求嘴巴竖着张开,“竖”的声音由于充分得到了咽腔、口腔、鼻腔和头腔等腔体的共鸣,特别是头腔的共鸣,因而音色变得丰富并且极富穿透力。这种“竖”是相对于“横”而言的,并不是像有些声乐爱好者,刚开始唱歌时一味地把嘴巴竖着张得很大,发出的声音显得极不自然,竖着张嘴是为了让我们歌唱的时候音色圆润且富有美感,运用自然呼喊的方法,便更容易将嘴巴竖起来。
声乐歌唱的呼吸与人们自然呼喊时的呼吸有很多共同点:人们平时自然呼喊时的呼吸属于天然动作,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为了让声音传到远处,吸气自然很深,而且嗓音容易用上混声,这时的声音集中并且有真假结合的效果;我们歌唱时的呼吸,要比日常说话时的呼吸更强烈,和自然呼喊时一样,需要有意识地强力吸气,使气息到达“丹田”部位,要求气息量一定要足,这时的喉头只是一个通道,声带只是配合拉紧,全部依靠气息维持。此时的声音就自然表现出丰满通畅。
从生理结构来讲,每当我们向远处呼喊之时,随着自然的深吸气,身体已经自然地做出了一系列的调节动作,喉咽的腔管已经形成良好的气息流动空间,以及形成了喉器里的声带活动空间、喉腔共鸣空间。这时候,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体会到喉咙通道松松地往下敞开、延伸的状态,跟气息连成一体,并保持气息深沉、胸部稳定、喉结下降、喉咙放松,以此吸气状态来发声,就能为声带的正常闭合与声音的良好共鸣营造理想的环境。自然呼喊发声,建议多发U音开头的延长音,要体会自然呼喊时口腔内侧尽量松开扩张的状态,软腭上提,舌尖轻顶下牙龈,瞪大眼睛看远处,保持横膈膜下沉来配合腹部、腰部的力量推送气息,发出轻盈、均匀、连贯的声音。坚持多练、多思考、多体会,逐渐养成松开喉咙,使喉结降下来,用气息歌唱的好习惯。这样用嗓,声带自然会大大减轻负担,增强耐久力,久而久之,自己的嗓音就会变得圆润、丰满、通畅。
在自然呼喊发声的整个过程中,大致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呼喊时人体自然调动全身各器官,腔体通道积极打开,呼吸器官处于兴奋状态,同步快速深吸气,产生气体能量的聚集;第二环节是调动全身的呼气力量,结合眼睛看着远方的呼喊点,瞬间憋气调节控制,为下一阶段做准备;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呼喊的高潮部分,人体大脑神经根据眼睛看到的目标,运用强大的呼气动力,使体内的气息自然地通过发音器官,转换成声音,促成气、力、声的协调结合,从而形成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自然呼喊声。这种声音除了音量大、传得远外,还具有频率高的特点,其声音频率比平常的说话声频率要高得多。在声乐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唱高音的时候,下巴、喉咙不知不觉就变紧,出现破音或唱不上去的现象。嗓音条件好的同学,虽然唱上去了,但声带很容易累,高音也容易出现重、卡、挤、散等问题。假如多让学生体验向远方呼喊的状态,特别是深刻感受下巴无重量悬挂的状态,进一步弱化下巴的存在感,让下巴打开又放松,在彻底解放的状态下演唱,那高音就轻松明亮很多了。金铁霖教授围绕主题“如何唱好高音”讲到,当唱高音或强音的时候,需要强有力的气流才能实现,因而气流的排出量也要相应增加,内部的压力也要增强。气压的强弱和声带的张力是相辅相成的,气压越强,声带靠拢得越紧,声带挡气的力量也就越大。发高音时,后脖颈缩紧的同时,嘴巴向上打开,喉咙感觉有呕吐感,所有共鸣腔打开,声带缩短,用力闭合,边缘局部振动,后咽壁用力。横膈膜撑住,保持吸气的感觉,臀部夹紧,后背感觉有人在向后推。如果声带的张力和气息的压力互相配合好,那么发出来的高音是比较理想的。
可见,自然呼喊发声和科学的唱歌方法是有很多共同点的,都是需要强有力的气流以及声带的张力、腔体的打开等等。如果不断地体会自然呼喊发声的感觉,同时与科学的高音歌唱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那么歌唱者的高音就会变得轻松、明亮了。
综上所述,自然呼喊发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声音类型,而歌唱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对于歌唱而言,它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门艺术。目前,许多声乐学习者在训练歌唱发声时,只重视发声技巧,生搬硬套地强调所谓的方法,一味地追求效果,却忽视了平时生活中一些自然发声的作用,导致出现许多问题,如音量不大(共鸣不充分),感觉声音“窝”着,发不出来;用不上气息,甚至完全没有找到气息的感觉,对“歌唱气息”一窍不通;高音紧、卡、上不去等等。对于每个歌唱者而言,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歌唱中能自如、舒畅、轻松。因此,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自然呼喊发声,有利于解决歌唱中所遇到的问题。可见,生活中的自然呼喊发声是科学发声的天然素材之一,在歌唱中多练习、多体会,并运用其发声规律,嗓音就会更完美,演唱各种音域较宽广的艺术歌曲时就会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