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称舜《娇红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2021-11-14 14:52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剧作爱情观同心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孟称舜,会稽人,明清之际重要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汤显祖“临川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品传奇《娇红记》全名为《节义鸳鸯冢娇红记》,分为上下两卷共50 出,上演了书生申纯与小姐王娇娘之间凄美的爱情悲剧。王业浩认为此剧:“据事而不幻,沁心而不淫,织巧而不露,酸鼻而不佻。临川让粹,宛陵让才,松陵让律,而吴苑玉峰输其浓至淡荡。”不难看出,传奇《娇红记》作为才子佳人剧,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双线结构的运用

从戏曲结构来看,传奇《娇红记》采用双线结构,主副两线并行,互相照应,对于副线的发展着墨并不多,但却恰到好处。主线是书生申纯和小姐王娇娘的爱情发展,申王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比较理性的,几番试探后才最终确定彼此的心意,过程十分曲折,为副线提供了合理的时间空间。副线主要是帅公子这条线,不仅制造了矛盾,还起到了调节全剧节奏的重要作用。帅公子在第五出《访丽》中就已经出场,但并没有和娇娘产生直接关系,几乎都是和丁怜怜、戈小十、马小三同时出现,和丁怜怜来往,使唤戈小十、马小三寻画像,在父亲面前装病都为之后强娶娇娘作了人物铺垫。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折。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之话,节节俱要想到;宁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对帅公子的安排便发挥了照映埋伏的作用,逐步逼近主线申王二人的爱情发展,在高潮点将主线与副线交汇,让矛盾达到顶峰,故事的悲剧色彩也随之逐步加深,整个故事显得顺理成章。

二、“同心子”的爱情观

王娇娘提出的“同心子”的爱情观,是超越时代的爱情观,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剧作的核心主题,被认为是整部剧作的一大创新之处。在爱情、婚姻方面,娇娘是有自己的标准的,在第四出《晩绣》中:“奴家每想,古来才子佳人共谐姻眷,人生大幸,无过于斯。若乃红颜失配,抱恨难言。所以聪俊女子,宁为卓文君之自求良偶,无学李易安之终托匪材。至或两情既惬,虽若吴紫玉赵素馨,身藏荒丘,情种来世,亦所不恨。”由此不难看出娇娘对待爱情、婚姻是理性的,并且她是有要求有想法的。娇娘要追求的是“但得个同心子,死共穴,生同舍。便做连枝共冢、共冢我也心欢悦”。这就是娇娘所心仪的配偶“同心子”——志同道合的心上人。男女双方要互相了解,有共同的兴趣和共同的理想,要对爱情坚贞不渝。娇娘的“同心子”,是“相其才貌,良可托以终身”的。这其实是很难达到的境界,宣扬爱情的纯粹。在笔者看来,娇娘的爱情观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过于理想化,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格格不入,也正因如此,其才被认为是一种超越时代的爱情观,具有进步意义。

三、人物形象的立体性

孟称舜在《娇红记》中对人物的刻画很独特,没有刻意追求人物的完美,反而是大胆地表现了人物的缺点,使得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化,更加立体多面化。第一,书生申纯的形象大多是借他人之口体现出来的,塑造出一个文武兼备的书生,这里的武是指他深谙兵马之道,而不是舞刀弄枪。第二,《娇红记》是一部才子佳人剧,必定要以展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在这部剧中,申纯也是一个痴情种,对爱情专一,敢于表达自己的心意。申纯因藩贼侵犯寻事不得不回家,却因思念娇娘而大病一场;为表明心意多次在娇娘面前下跪;面对名妓丁怜怜的倾慕,在醉酒的状态下也保持清醒,丝毫不为所动;在娇娘为追求爱情离开人世后也选择追随娇娘的脚步,做到了生死同心。第三,剧作中有申纯给娇娘下跪的情节,除此之外,剧作中还有申纯给“小梅香”飞红下跪的情节,虽然申纯是有事求于飞红,但下跪这一行为始终和其书生的身份显得格格不入,人物形象出现了反差,勾勒出申纯书生形象的缺点,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女主人公王娇娘兼具内外之美,不仅外表美丽动人,让申纯一见倾心,而且也是位才女,在第七出《和诗》中,申纯题诗被娇娘看到后,娇娘也作诗一首:“春愁压梦苦难醒,日迥风高漏正平。魂断不堪初起处,落花枝上晓莺声。”体现了娇娘的才情,塑造了一个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大家小姐。王娇娘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她对爱情的见解,也就是作者借娇娘之口提出的“同心子”的爱情观。在第四出《晩绣》中,娇娘上场时的独白表明了她对爱情的态度,相比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更愿意“自求良偶”,同时娇娘对另一半是有要求的,“你道他金珠堆满穴,豪家富室好枝叶;怕则气势村沙,性情恶劣。便做是纸鸾凤,草麒麟,恁差送。好花输与、输与村郎折。这段姻缘怎教宁贴?”娇娘道出自己不愿嫁给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或是土匪出身之人,并表达自己追求的是“同心子”的爱情。但娇娘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却显得十分谨慎,她开始对申纯也是一见倾心,但却没有直接表明真心,经过猜疑、试探,最后才完全确定真心。身处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同心子”的爱情观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发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很难实现,呈现出一种悲剧美,为娇娘的人物形象蒙上了深深的悲剧色彩。即便如此,娇娘还是选择为爱而死,表明自己的态度。

相比于娇娘身上的悲剧色彩,飞红的形象显得更加鲜活、充满生气,与传统意义上的“小梅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一,飞红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俺飞红颇饶姿色,兼通文翰。”站在飞红的角度来讲,她作为仆人,并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也不觉得自己和王娇娘有所差别,能深刻感受到飞红这个角色在思想上已经开始有所觉醒,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二,作者关注到了飞红的情感世界,凸显其对人性的关怀,这是以往很多剧中所不具备的。“小梅香”也是独立的个体,有向往美好爱情的权利。她不仅没有像《西厢记》里的红娘一样,帮助自家小姐牵线搭桥,促使申王爱情得以发展,反而更注重自己的情感,对于申纯的喜欢也是丝毫不加掩饰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挠了申王二人之间感情的发展。这都是飞红与传统意义上“小梅香”形象的不同。通过研读《娇红记》剧本,可以感受到飞红的语言、行动都是十分大胆的,可以说是完全不符合礼教,不被当时社会所容纳的。但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人物更加独特,作者站在人性关怀的角度去塑造飞红,使得人物真正活了起来。

四、悲喜色彩交融

《娇红记》是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其悲剧色彩浓厚,生、旦主角双双为爱殉情,放弃了传统视域下的“大团圆”式结局。大团圆结局对于抚慰世人苦难的心灵有巨大的作用,但也容易产生麻痹人心,使人不能正视现实的弊端。而《娇红记》以悲剧结局,升华了剧作的主题,呈现出不一样的戏剧效果。申王二人的爱情注定以悲剧收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古时候大多数有情人无法跨越的鸿沟。申王二人对于爱情的超前认知是不被大众所认可的,所以他们是爱情的牺牲品,更是时代的牺牲品。

但在笔者看来,孟称舜对于结局的安排,并不是刻意追求其悲剧效果,相反可以理解为为申王二人的爱情画上了句号,于男女主人公来讲,不论生死,能相守就是美满的,这体现了他们二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剧作以悲剧结尾,帮助娇娘践行了其“同心子”的爱情观。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的爱情之路阻力重重,但他们依旧选择坚持,表现出了他们二人对于爱情的忠贞。除此之外,这部剧作中也有一些幽默诙谐之处,缓和了悲剧对观众的冲击力。第五出中帅公子和马小三、戈小十首次出现,各自的独白介绍都十分有趣,用一种幽默诙谐的语言将人物特点表达出来。此外,马小三和戈小十在帅公子面前夸赞娇娘的美丽:“大爷,你若见了呵,不由你不摊倒在销金帐。”帅公子说:“咦,我死哩!”之后让马小三和戈小十去找娇娘的画像,然而迟迟没有音讯,便又说道:“急的我似热地上蜒蚰,好耐烦不得哩。”这样的语言为剧作增添了几分喜感。传奇的篇幅较长,难免显得枯燥,孟称舜在其中安排科诨,不仅要达到娱乐观众的效果,其还承担着调节全局节奏的重任。

五、小结

孟称舜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在剧作的结构、主题、人物形象、悲剧性上进行了创新,突破了传统观念,使得《娇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活跃于后世剧坛,对后世戏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孟称舜.《娇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

②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国学研究社,1936 年.

③孟称舜著,卓连营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20 页.

④孟称舜著,卓连营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13 页.

⑤李思佳.同心共结的守望——解读《娇红记》中王娇娘的形象[J].大众文艺,2011(18):97-99.

⑥孟称舜著,卓连营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38 页.

⑦孟称舜著,卓连营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21 页.

⑧曹仪婕,曹仪敏.明传奇《娇红记》特色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59-61+68.

⑨孟称舜著,卓连营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27 页.

⑩孟称舜著,卓连营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27 页.

⑪孟称舜著,卓连营注释.《娇红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88 页.

⑫刘卫珍.试论戏剧《娇红记》中反面人物的科诨[J].语文学刊,2011(21):16-17.

猜你喜欢
剧作爱情观同心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同心逐梦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西门庆的爱情观浅议
论柳永情词中的爱情观
浅析李清照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