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社艳
戏曲艺术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为一体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特质,成为推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进校园,不仅是戏曲薪火相传的战略举措,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丰富了师生的审美情趣,让文化在传承中更自信。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戏曲的传承、传播高度重视,陆续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多项政策的鼓励下,加之剧团尤其部分基层剧团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专业剧团纷纷响应,积极主动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掀起一股戏曲进校园的热潮,至今有很多较好的做法值得推广借鉴,积极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笔者由于工作缘故,经常观摩戏剧演出,不难发现,戏剧进校园呈现最多的就是进高校剧场演出,对于剧团来说看似完成了相应演出量的指标任务,同时还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受限,使得戏曲进校园举措大多数停留在演出层面。因此,我们在充分认识到戏曲进校园意义的同时,更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戏曲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戏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在校园扎根,播撒饱含生命力的戏曲传承种子,促进戏曲艺术长足发展。
当今多元文化格局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更多的快餐文化受到学生的青睐,学生欣赏习惯沉浸在微信、微博等电子产品带给他们的信息和乐趣。其中一部分思想内容不够健康,格调不够高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因此,学校的素质教育面临着挑战。戏曲教育丰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各种题材的剧目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与戏曲亲密接触,通过观看剧目、传唱,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做人的观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效果是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所不能取代的。戏曲进校园的实施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校园绽放,在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弘扬文化正能量,发挥着戏曲艺术教化人、启迪人思想的积极作用。
当戏曲进校园活动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时,这必然倒逼剧团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戏曲进校园”之路。促使戏曲人转变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本土资源、潜心创作适应新时代、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欣赏能力和习惯、容易被学生唱念的优秀戏曲作品。以戏曲进校园为契机,一部部作品的问世,给剧团戏曲人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平台,锻炼了队伍,提振了剧团的精气神。
戏曲的传承发展不仅要有好的剧本、演出阵容,还需要一代一代的受众群体。唯有如此,戏曲团体才具有赖以生存的根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在网络上娱乐消遣。剧场里见得最多的中老年人,有些剧目甚至出现下面坐着零星观众的尴尬局面,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年轻的受众群体,再过几十年,随着老年人的自然消亡,戏曲的市场必然低迷和萎缩。再者很多戏曲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戏曲从业者队伍的构成出现了断层,有的剧团有剧本但因为没有演员,只能依靠外借。因而,无法保障演出的正常进行,无法提升剧目的艺术质量,无法让倾心打造的剧目留得住、传得开、走得远。戏曲进校园,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学生的欣赏习惯,甚至于影响了一个家庭,可以说带动了一批欣赏群体。在学生群体中不乏有特别喜爱的,这部分群体将成为戏曲传承的潜在力量,有效激活了戏曲文化的传承基因,一定程度上解决戏曲事业发展后继乏人的瓶颈问题。
毋庸置疑,全国上下呈现出愈发重视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态势,为了让政策落地,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一些实施方案,努力探索和实践,推动了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开创了戏曲传承的新局面。
虽然各级部门都依据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方案,方案也得到有效的落实。但戏曲进校园运行到今天,尚未看到研究出台一套可持续开展的常态机制,表现出的是多数戏曲进校园工作多为一两次演出,长此以往,此项工作容易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的保障,难以形成持续深入的推动力。
目前,对于中小学、高校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形式更多采取的演出,并未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缺少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内容的选择没有层层递进,整体表现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层次性不够。以至于戏曲进校园的效果给学生的影响不够系统持久。
各地方戏曲进校园师资多数为地方剧团的演员,演出团体在完成创作、生产任务时,应该说人手较为紧缺,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戏曲进校园工作的深入推进。
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需要一支专业师资队伍为保障。作为校方,苦于本校没有戏曲专业教师,所以有很多的构想终因此而搁浅。因此,师资问题是活动开展中迫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当前,一方面,戏曲进校园的师资采取“请进来”方式,依赖于专业剧团的演员到校讲座、表演,同时要发挥大师“传、帮、带”的作用,引领本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加强学校艺术师资队伍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要给师资培训创造条件,也可借助现在艺术基金的支持,多举办一些戏曲专业教师研修班,让各种教学资源汇聚到一起,产生集聚效应。总之,要多途径形成知识结构完善、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戏曲进校园师资队伍。
在推动政策落地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尤其需要主管部门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使戏曲进校园形成常态化工作。要让戏曲进校园持续长久,可以将学生的戏曲表演汇报定期向家长、社会汇报演出,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感染吸引更多的学生,助推戏曲进校园常态化。
课堂作为学校教学主阵地,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戏曲进中小学课堂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延伸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音乐科的教学中融入戏曲的唱腔,在美术课教学中加入舞美的设计,在语文课教学中加强对经典唱词的鉴赏,历史课对解读传统戏曲的发展史……。通过各学科点滴渗透,促使他们逐渐对戏曲由启蒙认识到有相对完整的记忆。校团需要从一些小切口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戏曲教学体系。戏曲进高校课堂,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开设戏曲鉴赏课程,提高鉴赏能力,提升艺术素养。
传统戏曲要想走近学生心理,必须顺应高校学生业余时间的欣赏习惯。构建新时代“互联网+戏曲”传播平台,引导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方式欣赏戏曲,拓展高校学生欣赏传统戏曲的渠道,当通过这种方式对戏曲产生兴趣时,必然愿意自己消费,走进剧场近距离接触戏曲。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校园生活的特点,各剧团专门集中力量整理剧目和曲目,建立数据库。为学校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校有选择的选取剧目作为教学剧目。通过对戏曲经典剧目的背景了解、剧情讲解、主题精神的体会,最终以戏曲的形式演绎,加深学生对对剧目中历史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的理解和潜移默化。传统文化的理解。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群体娱乐活动交流的中心,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戏曲学生社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营造领略戏曲艺术风采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戏曲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正确的价值观。社团除了学生的热情参与外,想方设法让社团组织作用发挥效果最大化,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指导和引领,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支持。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进校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工作。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