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慧
2021 年元月,原江苏省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淮剧非遗传承人、著名的淮剧表演艺术家张云良同志去世,这是整个淮剧界的一大损失,我们为痛失一位淮剧前辈、也是尊敬的艺术大师而深为惋惜。
张云良,男,原籍江苏省盐城县人,1929 年4 月生于上海市,他七岁随父登台,初学京剧,一九四二年起改唱淮剧。主工老生兼红生、黑净,当年他经常观摩周信芳、高百岁等京剧演员的演出,将京剧《斩经堂》与淮剧《吴汉三杀》揉合起来,主演过吴汉,先后移植了京剧《斩颜良》《古城会》《汉津口》等红生戏和《铡包勉》《铡美案》《打銮驾》等包公戏。还先后主演过《六国封相》的苏秦、《白蛇传》的许仙、《蔡金莲告状》的王文虎等小生戏,是淮剧舞台上一位名闻遐迩的著名艺术家。
心系盐城这片热土。70 多年前的盐城,是一片浩瀚的滩涂,一片茫茫的水乡。当年,在这块荒凉贫瘠的土地上,一阵阵穿越旷野的渔民号子,一句句积淀丰饶的悠扬小调,伴随着悲苦忧伤的淮腔淮韵,在劳动者口中呻吟,在广袤田野里传唱。在苦难的旧社会,淮剧最初的“门叹词”就是穷苦人们一边流浪,一边吟唱的心声。
随着新中国诞生,盐城里下河地区的人们也迎来新的生活,并渴望有新的文化艺术输入,为人们送上精神食粮。正是在这个时候,张云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与众多的淮剧艺人一起,从当年繁华的大都市上海回到当年生养他的故乡江苏,并走进了江苏省淮剧团担任一名演员。
1952 年,张云良与李步才、董桂英、赵艳秋等在离开上海后,先是到盐城组建盐城群义淮剧团,1956年12月盐城地区实验淮剧团在南京宣布正式成立,后改建为江苏省淮剧团,人称“省淮一团”;1959年省里将由原上海市联谊淮剧团改建的镇江市淮剧团划归盐城地区领导,由此成立“淮剧二团”;1962年,盐城还成立了江苏省青年实验淮剧团。三团几经分合,最终奠定了江苏省淮剧团的基本班底、基本队伍,张云良始终是剧团的中流砥柱和艺术核心人物。
正是由于有了几经磨合的团队,历经多年的锤练,剧团以强大的演出阵容,行当齐全的演出班底,一流精湛的演出质量,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足迹遍布江苏城乡,大江南北,响誉华东各省,并曾远赴广东、福建、湖北、新疆等地演出。此间,从1954年起,省淮剧团由张云良领衔推出了多部作品,极大提升了省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1956 年张云良与栾玉华合演的《南访》在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会演中获演员三等奖,从此让他这位舞台新秀由此得以崭露头角。1957 年张云良以《活人塘》中的孙在涛,《蔡金莲》中的王文勇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均获演员一等奖。1959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元帅陪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和越南的胡志明主席来南京参观,周总理一直都很喜爱自己的家乡戏曲淮剧。招待演出安排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张云良主演的《金水桥》《一家人》等淮剧。张云良的演出受到周总理的肯定,当天晚上,他还收到了周总理的晚宴邀请。
1960 年张云良在《舍妻审妻》一剧中扮演了苏正清,在剧中,他大胆吸取了京剧“麒派艺术”,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在《赞貂》中由他扮演关公,尽显英雄气概。为体现创新,在该剧中他与导演、音乐设计一起打破了关公戏采用京剧锣鼓的传统,在淮剧演唱基础上设计的锣鼓伴奏,加上新改革的乐器配器,都让新呈现的淮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1960年,因为他在淮剧的改革创新方面有其独到的创造,加之他在淮剧界的影响与地位以及为江苏省淮剧团所作出的卓著贡献,张云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当年并赴京参加“全国文教、卫生系统群英会”,在这次群英大会上,他与众多表演艺术家一道,再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创造武生艺术熠熠生辉。张云良自幼随父从艺,他的表演稳重而自然,舞台上尽显其大气恢弘之气。在塑造现代人物时也十分注意人物内心的刻画,其唱腔的音色达到宏亮敦厚,素有“钢喉铁嗓”之称,是淮剧界少有的擅演红生(扮演关羽)、黑净(扮演包公)戏的优秀演员。
一是成功的塑造淮剧舞台上的武生花脸。在张云良所演出的剧目中,他一直饰演的是以古装戏中的红黑脸角色。如在《杨家将》系列剧中的“老令公”、“杨六郎”、“寇准”等;在《铡美案》《打銮驾》等剧中饰演的“包拯”、“王丞相”这些角色都是他在淮剧舞台上最经典的形象。多年来张云良老师做到音色雄浑豪放,韵味醇厚,尤其是他很善用口鼻共鸣,对发声吐字、用嗓行腔、气口以及音色共鸣等都很讲究,其唱腔除吸收京剧大师各派之长,兼取老生演唱技巧,同时他还十分注意结合自己的条件,形成一种稳健严谨、节奏鲜明的淮腔艺术。在表演上,他工架稳健严谨,动作洒脱大方,注重表达人物情感,他能利用在舞台上所创步法的不同、髯口表现及水袖舞动的变化来充分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多年来由他在淮剧舞台上饰演的角色,可说是在花脸行当中有一定的影响。正如江苏淮剧博物馆馆长刘正扬所评价的:张去良老师能巧妙的借助京剧之长,来补淮剧艺术的缠绵绯侧,通过他的不懈努力,让京剧与淮剧两个不同流派,剧种得到有机融合,从而为淮剧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是主动从舞台演出实践中推动淮剧发展。一九四九年起,张云良在先后加入上海兄弟淮剧团、上海同盛淮剧团、江苏省盐城地区实验淮剧团到一九五五年参加华东区戏曲会演,由他主演的淮剧《南访》,他每次都能认真猜磨角色的定位,让他所饰演的张廷秀一角独放艺术精彩。一九五六年在他加入江苏省淮剧团后,他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条件选择角色。一九五七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戏曲会演,在《活人塘》中他饰演了孙生涛、在《蔡金莲告状》中饰王文勇,因为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恒心,利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让所塑造的角色独领风骚,由此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一九五八年在《金水桥》中饰演唐太宗,他的形象有继承又有创新。同年在《范公堤》中由他饰演了范仲俺,把一位情系黎明百姓,为东海盐民生计,历时四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带领四万多民工昼夜奋战,终于在茫茫黄海沿线筑成一百八十余华里的挡海大堤,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世人景仰的形象。张云良不但在古装戏中表演得心应手,在现代戏演出中同样尽显艺术炉火纯青。1960年他在现代戏《旱地稻花香》中饰薛大爷,现代戏《一家人》中饰韩教导员,都为我们塑造了现代英雄其伟岸的形象,让他的舞台群像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热心传承情系淮剧发展。晚年的张云良,一直关心淮剧事业的发展,心系淮剧艺术,悉心传授新人。2010年,他作为淮剧国家级传承人后,一直不忘自身使命,即使在其年事已高之时,主动向剧团提出收徒工作。他精心在剧团演员中挑选适宜演唱的角色,通过自己手把手和悉心的传授,助力新人的成长。在2016 年中国戏剧小梅花奖少儿大赛中,由他传授的两名少年戏剧小演员,以其不凡的身段,精彩的演唱,获得大赛评委的好评,分别获一二等奖。
为让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得以传承,从2018 年起他积极配合由省文化厅非遗传承艺术资料片的拍摄工作,在自己身患疾病,腿脚行动困难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坐镇一线,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全力配合张云良艺术传承专题资料片的拍摄。为了不留遗憾,他对有些经典动作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还亲自作示范表演,其敬业精神让众多青年演员无不感动。如今这部浸透着艺术大师一生心血的珍贵资料片拍摄完成,已经被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由国家资料库收藏。
张云良同志为淮剧艺术事业所做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他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艺术角色将长留舞台,成为淮剧艺术极其宝贵的财富,作为淮剧新人,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情系艺术,认真向老艺术家学习,要努力用创造的更多更好艺术回报人民,以不辜负艺术前辈的一片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