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佳航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葫芦丝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乐器,将其运用于初中音乐课堂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奏教学,并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等课程纳入学业要求。初中生正值变声期,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嗓音条件和音高感的限制难以进行演唱学习,教师使用乐器进行器乐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器乐教学可以提高初中生审美水平。音乐课程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音乐实践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转化为音乐审美能力。在器乐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乐器演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从而在演奏过程中逐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并且,器乐学习对乐理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与纯粹的理论讲解相比,通过器乐演奏学到的乐理知识更加直观。
初中生掌握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巧可以提升审美水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自身的表现、合作和创造能力。葫芦丝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乐器,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将此乐器运用于初中音乐课堂可以拓宽初中生的文化视野,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在葫芦丝教学选曲方面,可以更多地选择涉及祖国大好河山、历史人文等方面的作品,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葫芦丝较容易推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校及学生数量较多,农村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和音乐技能亟待提高。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相较于那些价格高昂、演奏技巧难度较高的乐器,葫芦丝造价较低,演奏技巧更加简单易学,无论是从教师培训还是从学生购置和学习来看,都更适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和应用。葫芦丝易于推广这一特性,符合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
笔者通过分析目前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教材发现,每册教材共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演唱和欣赏,演奏部分占比较小,与演唱和欣赏部分差距较大。从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音乐课普遍以唱歌课、欣赏课为主。器乐教学在实施上也确实具有一定的困难。要想实施器乐教学,除了要选择优秀的、易于推广的乐器外,还要考虑将乐器的演奏和唱歌、欣赏相互结合,通过综合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本文根据这一情况,对葫芦丝在演奏课中的应用和其作为唱歌课、欣赏课的辅助学具的应用提出策略及建议。
演奏葫芦丝需要一定的演奏技巧。任何人都可以听音乐,任何人都能唱歌,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演奏乐器。欣赏音乐和唱歌是普通大众都能够做到的,但不经过学习训练是无法演奏乐器的。因此,只有先掌握葫芦丝的演奏技巧才能自信地表演出来。
1.基本的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的学习
在演奏时,基本的葫芦丝演奏技巧和相关的乐理知识是前提。学生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需要具有音高意识,并学会判断音色的好坏,在前期的学习中,音乐教师需要不断重复和强调这一点。双手要用正确的姿势握住葫芦丝,错误的姿势会导致日后学习过程中出现习惯性错误,音乐教师应当注意,并对学生加以指导和纠正。气息方面,由于初中生生理日趋成熟,且葫芦丝对气量的需求并不高,因此不用担心肺活量不足的问题。在气量足够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与气息相关的多种技巧加以灵活掌握,这需要课下反复大量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在不同的乐段中使用什么样的气息更为合适,为乐曲演奏做好准备。
在学习乐理的过程中,应结合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技巧。例如在学习音乐的不同调式时,通过不同调式的葫芦丝演奏,对比发现调式的不同。在初期学习乐谱时,也可以配合葫芦丝的指法。在学习C 调中主音“1”时,同时学习葫芦丝C 调中“1”音的指法,其他音同样采取这种方法。技巧和乐理结合可以让乐理指导葫芦丝技巧的学习,同时在葫芦丝技巧的学习中可以直观深刻地理解乐理知识。基本演奏技巧和乐理知识突出了音乐的特点,强调了音乐课应当关注音乐学科本身,同时这也是葫芦丝教学的前提,我们应当给予重视。
2.葫芦丝演奏情感的学习
在前期掌握了葫芦丝的基本演奏方法后,可以进行葫芦丝乐曲的学习。首先是乐曲的选择,合适的乐曲对器乐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难度的乐曲,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此同时,乐曲的选择也应符合初中生这一群体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听过并喜欢的乐曲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满足学生对乐曲学习的好奇心,在器乐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选择葫芦丝作为教学乐器,选择乐曲时也要考虑到葫芦丝相关文化,选择能代表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上要选择经典的作品。经典的作品,经过历史的洗礼,已经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音乐花园中的一朵朵奇葩,散发着人文智慧的光彩。面对所选择的音乐作品,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体会。在学习乐曲的同时,应当对作品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不应该以“玩”的心态来学习。学生要掌握作品的风格(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以及作曲家本人的特点等),演奏个性的展现必须建立在对作曲家风格、情感和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的基础上。优秀的葫芦丝作品是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只有通过演奏者创造性的表达,才能转化成客观的、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在学习葫芦丝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技巧的训练,还要关注乐感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诚然,没有专业的演奏技巧,就没有高质量的音响效果。但称得上艺术的音乐演奏离不开演奏者的思想情感。马克思说:“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思想性。”因此,在葫芦丝的学习中,掌握必要的葫芦丝演奏技巧后应更加侧重演奏时的情感表达。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的文化风格,对理解乐曲的情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通过对葫芦丝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演奏葫芦丝时的情感体验。相应地,学生体验音乐情感,对传统文化也能有更深的认识。
1.葫芦丝作为唱歌课的辅助学具的应用
考虑到初中生变声期对嗓子的保护,并且部分学生存在先天嗓音限制,在唱歌课中融入葫芦丝教学,不仅顺应了学生生理发展,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传统初中音乐课唱歌教学模式是老师教唱,学生模仿。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凭歌词和记忆进行歌曲演唱,而忽略了识谱的基本能力。识谱是器乐教学的前提,在唱歌课中引入葫芦丝教学则可避免这个问题。在整首歌的教学中引入葫芦丝教学可以将原来教师用电子琴伴奏,学生齐唱的模式转变为将学生分小组,组内互相伴奏演唱的模式。一些同学演奏葫芦丝,另一些同学齐唱,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同时运用两种表现方法。通过这种互相伴奏演唱的模式,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感。学习结束后进行组内互评,根据演唱和演奏水平,学生互相给予评价,分析出彼此的优点和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老师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审美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唱歌课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这不仅表现了“新课标”实践性的课程性质,也强化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葫芦丝作为欣赏课的辅助学具的应用
音乐欣赏是初中音乐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中通常分段聆听音乐作品。在学习到节奏重难点时,一般用拍手、拍桌子等方式。当学到旋律重难点时,通常是通过视唱或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聆听对音乐的了解不够深入,而视唱训练又有些枯燥。葫芦丝教学融入音乐课堂可以为这些练习方式提供新的思路,对传统的欣赏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葫芦丝演奏的方式来训练。例如: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和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分别可以用葫芦丝的单吐、双吐和三吐进行对应练习,这样不仅学习了节奏,也提升了葫芦丝的演奏技巧。在欣赏作品的重要旋律时,通过葫芦丝吹奏乐谱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采用视唱和演奏相结合的方式,将枯燥的训练变得有趣生动。葫芦丝作为固定音高乐器,也可以解决部分学生找不到音准的问题。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播放图片和视频等方法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并通过葫芦丝的演奏将这种情感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
综上所述,葫芦丝作为教学乐器引入初中音乐课堂具有一定的优势。葫芦丝教学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既可以通过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乐理知识和情感表达进行器乐演奏学习,也可以作为唱歌课、欣赏课的辅助学具,提升唱歌课和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引入葫芦丝教学,对初中生审美水平、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力的提升都有一定帮助,并且可以帮助初中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