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中的清朝世相

2021-11-14 03:57阙维杭
清风 2021年9期
关键词:潍县竹枝词郑板桥

文_阙维杭

自唐代刘禹锡作竹枝词始,文人用竹枝词继承了民歌的抒情基调,也赋予竹枝词含思婉转寄托的抒情特色,除吟咏风土民俗人情时尚,讽喻世事时政的分量也不轻,清代诗人创作竹枝词则更注重叙及世事时的隐含讽刺乃至直面抨击。

虽忠言逆耳却义正词严;或借古讽今,感喟万端,痛快淋漓;或绵里藏针,正话反说,柔中有刚;或言此意彼,弦外之音,一语双关……在充分运用、发挥竹枝词“轻骑兵”的创作技巧的同时,融入对社会、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讥讽时政,揭露流弊,嫉恶如仇,成为清代部分正直文人匡扶正义的写作抱负。

问世于嘉庆十九年(1819)《草珠一串》(一名《京都竹枝词》,得硕亭著)的竹枝词,共108 首,其一写道:“做阔全凭鸦片烟,何妨做鬼且神仙。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此诗被广泛引用,印证《红楼梦》风靡一时,不过前两句注:“京师名学大器派者曰做阔。”讽刺当时北京名流喜欢“充好佬”装门面的风气,吸鸦片吞云吐雾貌似神仙,实则却与鬼魅无异。

《红楼梦》曾是禁书,人们还是喜欢追捧。不过,湖北巡抚胡林翼却有另外看法:“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梦》,教坏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有论者指出,此书教坏了天下的大小官员及手下红人,官场由此盛行“揣摩迎合,吃醋捣鬼”的恶习,必须痛加革除。胡林翼此说虽是一己之见,但他身为一代名臣,洞察官场流弊犀利异常,见识堪为世人深思。

清初诗人方文写有《都下竹枝词》多首,刻画满清官场腐败之风入木三分:“都门本是利名关,来去纷纷各不闲。亦有京官十数载,从无偷眼看西山。”“自古长安似弈棋,一番客到一番悲。许多大老休官去,几个名娼又嫁谁?”“自昔旃裘与酪浆,而今啜茗又焚香。雄心尽向蛾眉老,争肯捐躯入战场。”

诗、书、画世称“三绝”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1693—1765),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十年(1735)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49 岁才走上仕途,做了十余年七品芝麻官“县太爷”,清正自律,坦承“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既不敢贪赃枉法,积造孽钱以害子孙,则每年廉俸收入,甚属寥寥。苟不入仕,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位”。他发愿“得志则泽加于民”,曾赋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742 年郑板桥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在县衙门悬挂对联:“两袖清风敢碰硬,一身正气能压邪。”1746 年调任山东潍县知县,即号令县衙官吏:“不准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若有违犯,决不留情。”有一钦差大臣巡视山东,所到之处无不索贿敛财,到潍县后郑板桥派人给他送上一个礼盒,钦差窃喜,打开礼盒一看,却是几根潍县特产大萝卜,还附了一首诗:“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

郑板桥任职潍县期间,著有《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倾情描摹当地世风民俗,讥刺抨击官绅奢靡之风。“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斗鸡走狗自年年,只爱风流不爱钱。博进已赊三十万,青楼犹伴美人眠。”“行盐原是靠商人,其奈商人又赤贫。私卖怕官官卖绝,海边饿灶化冤磷。”渤海之滨的潍县盛产海盐,但盐业的高利润多被官府和盐商侵吞,良田万顷早被“富豪家”吞并,无田可耕的贫民即使到海边“穷荒地”煮盐维生,但仅有的半篓盐也都被抢走;穷苦百姓为了谋生偶或贩点私盐救急,也要遭遇盐商恶霸的欺压,徒剩下海边饿灶磷烟无奈。“四面山光树木深,良田美产贵千金。呼卢一夜烧红蜡,割尽膏腴不挂心。”“卖儿卖妇路仓皇,千里音书失故乡。”

郑板桥还写过诗歌《逃荒行》《还家行》记当年灾情。不独土豪劣绅家多出纨绔子弟,沉湎放荡,也有辛劳持家者却娇纵养儿成赌徒,抑或耽于今朝有酒今朝醉,所叙所叹皆是对当时社会丑陋习俗之愤懑抨击。又写道:“二十条枪十口刀,杀人白昼共称豪。汝曹躯命原拼得,父母妻儿惨泣号。”可以说,《潍县竹枝词》四十首构成了一幅幅社会现实风情画,是“乾隆盛世”虚妄外衣下的悲惨世界。

郑板桥在潍县知县任上,遇多年饥荒,为赈灾开官仓借粮给百姓应急,且严令富豪不得哄抬粮价,得罪巨阔豪门遭密告被上司惩戒,乃托病辞官离去。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明,十二年当差没有一件冤案。离别之际,潍县万人空巷,民众自发来送,家家画像以祀,并于潍城海岛寺为他建立生祠。郑板桥留给潍县民众一幅竹子画,并题诗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去官以后,郑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家乡兴化、扬州之间。

晚清文人苏曼殊(1884—1918)著小说《断鸿零雁记》,其第21 章录有多首《捐官竹枝词》,讽刺晚清末年买官卖官之气比前朝尤盛,比如:“别有上台饶不得,一年节寿又分餐。补褂朝珠顶似晶,冒充一个状元郎。”这几首竹枝词,竭尽雅谑、讽刺入微之能事,尽扫朝野各种“捐官”歪风,几乎写尽了涉及复杂的清廷官僚体系的腐败,涉及各种买官卖官途径与价码。诸般官阶,无论大小几品官员,不分中央机构还是各级地方官职,都可花钱随意买卖,朝廷官场腐败奢靡,乌烟瘴气,无药可救了。

《捐官竹枝词》笔触雅谑,讽刺入微。那句“便宜此日称观察,五百光洋买得来”平白如话,无须遮掩,碰上“降价”日捡到便宜,五百大洋就能“捐”来一天“观察”的待遇享受一番;至于“一万白银能报效,灯笼马上换京卿”,立马坐享三公九卿的高官名头,真是快活胜过活神仙了。苏曼殊文内又有一联称:“天丧斯文人影绝,官多捷径士心寒。”《捐官竹枝词》另一首道:“八成遇缺尽先班,铨补居然父母官。刮得民膏还夙债,掩将妻耳买新欢。”

清朝世风日下,官场潜规则令诸多官员无所适从。嘉庆年间无名氏《都门竹枝词》有两首:“外任官员怕进京,逢人说苦万千声。劝君莫贴洗尘酒,别敬于今久不行。”“各样官员赴选来,清闲无事任徘徊。盼来月月逢初一,吏部堂前挤一回。”清朝民谚:“捐官做,买马骑。”清代买官卖官明码标价已成惯例,且按市场需求浮动。晚清李伯元著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叙道:“通天下十八省,大大小小候补官员总有好几万人。”有史料记载,嘉庆年间,因为买官者太多,官职有限,僧多粥少,一些肥缺即使一人轮一年,要400 多年才轮一次。因此想要尽快上任,还要交“加快费(捐免)”。晚清吾庐孺著《京华慷慨竹枝词》也有写“实官捐”道:“子孙万世有金汤,贪吏为之固不妨。惟是本钱须用足,自然源远益流长。”另写“候补道”:“中华土大物丛茸,江北江南到处逢。二十年来出产货,道员应占第一宗。”晚清《都门纪略》“风俗”篇一首《候选》竹枝词咏道:“十月初冬天气寒,皮裘典尽客衣单。投供几载无消息,魂梦时惊到了班。”候选官“投供”(补缺的报道手续之一)多年仍了无音讯,尽管睡梦中不时梦到补上缺,但身上早已当完皮衣,又如何熬过冬天呢!有的候补官长期补不到缺,以至于因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而死。

晚清诸多讽喻竹枝词,勾勒出一幅幅清代社会风俗图,是一曲曲腐朽清廷没落的挽歌,成为供世人研究的史料。

猜你喜欢
潍县竹枝词郑板桥
书法《竹枝词》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郑板桥智断案
《竹枝词两首》其一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竹枝声里话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