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秉衡
据1953年10月文化部组织专家实地勘察得出的结论,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修建于唐建中三年(782),至今仍是国内已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说起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当属位于山西省五台山深处的南禪寺大殿。我去年曾携友踏访该寺,然因山西归来后公务缠身,直至今年方整理出本篇游记,以飨对我国明代以前木构古建感兴趣的各位读者。
去年国庆期间,笔者先飞赴太原与友人汇合。隔日鸡鸣时分,笔者与友人搭乘当地长途客运汽车前往南禅寺山脚下的忻州市五台县。到达县城后,笔者与事先联系好的当地向导取得了联系,并由其开车带往南禅寺参观。
十月初的五台山中,寒气已然迫人。一路上的景致亦显萧瑟,可谓昏山秃田是也。笔者乘车抵达南禅寺时,虽已是中午时分,但其因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以致人迹寥落,四周又遍植松柏,遂愈发显得清幽。这与国内其他历史人文景点在国庆期间的客流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远不及五台山台顶上的人头攒动。没有旅行团的喧嚣纷扰,唯有这份难遇的清幽,笔者反而可以更好地集中精神去体会南禅寺的美。
如今,南禅寺的山门早已不再开启。进入该寺,须从侧门经安检。自侧门而入,由东向西,次序为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原为禅房,现辟为管理人员的办公区域。游览部分则集中于第二进院落。彪炳中国建筑史的南禅寺大殿便坐落于第二进院落的北端。据1953年10月文化部组织专家实地勘察得出的结论,大殿修建于唐建中三年(782),至今仍是国内已知的最古老木构建筑。其珍贵程度恰如成语“鲁殿灵光”所指。虽然最初建造南禅寺大殿的唐代工匠已湮没于历史,姓名也无从考证,但他们的劳动成果却留存至今。想来,这些默默无闻的古代劳动者也足以为自己精湛的手艺能流光千载而感到欣慰。
在看到大殿的那一刻起,笔者就惊叹于它带给观者的视觉冲击力。这座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乎正方形,单檐歇山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劲健。虽然是当年的山村小庙,但大殿外观那桃李无言、大方庄重的雍容唐风气象,仍能令观者内心生出苍茫寂静之感,有如立于山脚抬头仰视五岳珠峰。尤其是,当笔者抚摸大殿岁月斑驳的木门、木柱与墙面时,不由地想起千年前的唐诗佳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种时空交错的体验油然跃上心头。想到五台山自古以来是名胜,笔者不禁合理地联想到:也许大殿落成时,古人也曾抚摸大殿,也曾希望其为后人得见。
步入大殿,迎面而来的是一铺十分惊艳的中唐时期的彩塑造像。殿内原有彩塑造像21尊。它们分布主从有序,形象丰腴、俊美、自然,眉眼神情写实近同真人。虽廿年前曾罹难于不法之徒的暴力洗劫,但劫后余生的这些高古造像依旧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神采非常。特别是,位于主尊身后的两位肋侍菩萨的造型与开脸极具女性动态美感,即便与敦煌石窟遗存的唐代彩塑菩萨造像相比较亦不遑多让。三晋彩塑冠绝全国,由是可见一斑。唯一美中不足但也可体谅的是,南禅寺大殿造像前现在树立起了防止盗抢的铁栏杆,使得大殿内部原貌难复当年之景。由此可见,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任重道远,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与投入,方能令明珠不致蒙尘。
步出大殿,笔者的踏访也将随之告一段落。临别前,在回望这座藏于名山深处的中华瑰宝时,笔者顿感难舍之情——既愿它能被更多的人了解、走近、爱护,也愿它能被岁月时光温柔以待,继续矗立在苍翠的山峰松柏间。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