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芳
摘要:组词造句不仅仅是应用于我们日常的交流中,小学语文科目中,写作在其中占比较大,学生需要进行创作。在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加强重视的程度,尽可能的去主动去查找,去发现,查询到后区采取一定的解决方法去集中处理这些问题,查找对策,帮助学生纠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辅助学生遣词造句,在写作呈现的作品中也可以窥见学生的内心,看到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养,进而可以让教师有所针对性的去把控学生整体状况。更有效的去了解,帮学生进行突破。小学生现阶段的创作过程中,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只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才有可能进步,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指导偏向于传统的模式化,受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多受限于形式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整段背诵美篇、故事等等,学生也只是按部就班得去执行任务,只是知其然,限于表象,而不知其所以然。受阻碍的同时,也不会去灵活的使用这些储备,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帮助不大,仅仅是增加课业负担。
缺少日常积累和生活经验,小学生在进行写作中,大都会去生搬硬套。学生自身由于缺乏语文的素养积累,教师也缺少对这方面的关注,小学生也没有刻意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上去思考,久而久之,写作成为小学生的短板。
写作可以就生活取材,也可以天马行空发挥想象。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无限的可能,教师应加强重视。小学生自身缺乏经验,需要去引导,没有正确的引导会让小学生思维受到限制。但在很多时候,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提分,为小学生画下了思维的框架,按照既定思路去思考,去创作。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闭环模式,创造力受到限制。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突破教学中过于传统的模式理念,教师要在向小学生输出的过程中,打破常规思路,主动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展开创新模式的探索。首先要查看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根有据的去针对教学,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方法上更加适合小学生,逐渐弥补写作的不足,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再者,教师同样要去有意识地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不断地用新鲜事物刺激学生的兴趣,让小学生主动地去对写作产生兴趣。譬如,运用多种方式教学法,从多角度让学生感受学习,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游戏引导法等等,增加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舒适愉悦的氛围中有效学习。就好比,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一段优美的景色让学生观看,这样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情景教学法吸引学生,提升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重视日常积累,语文是一个宽泛的学习,生活中,实践中,学习中,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它的影子。语文的学習需要不断的积累,课堂和生活都是它的来源。故而,教师要从多方面来提醒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积累,鼓励学生去有意的留心生活以及与语文相关的情境,融合成自己的感受,不断的积累,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举例来说,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利用教材的学习和阅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视把一些生字词统统记录起来,进行积累,带到学校进行分享和讨论。好比北方的学生看到雾凇后可以自行记录下来。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总结。多角度的去让小学生感悟生活,以及自身所衍生的情感,积累一些素材,帮助学生创作。
融入生活实践,从实践中得到真知,自生活中获取经验。小学生得多接触生活,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积累创作的素材。小学生的写作中,真情实感往往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向着这方面创作,在写作题目出现的时候,小学生可以很自然的与生活经验接洽起来。进而思考如何去创作。好比,教师规定学生去创作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时,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去回忆自己与父亲相处中的快乐时光,特殊的难忘的一些经历。教师随机选出几名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经历。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创作,写出真情实感,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扩展写作思路,小学生要打破常规,具备开阔的眼界和独到的写作思路,才能够实现写作自由。教师往往在教学中会忽略掉学生在逻辑思维这方面的思维创新,能力在传统固定地思维框架中受限,不能够去进行多种尝试,不敢去突破这个维度,不敢踏出舒适区。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问题引导学生,来尝试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寻找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譬如,教师以“春天”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有一个事物引发多种联想,从春游出发,挖掘思路,拓展深度。
由此可知,小学生要注重内外兼修,培养素养,发挥所长。不断克服困难,开发想象力,在生活中得到答案,从生活中求得经验,在创作中运用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用真情实感去打动人相比一些空壳子来说要感人的多。
参考文献:
[1]花建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27):105-106.
[2]俞玲.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学习活动的展开[J].天津教育,2021(27):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