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管理视域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2021-11-13 09:37廖春艳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

【摘 要】本文论述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以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方法,以需求侧管理的三个关键点为手段,以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目标,从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结构与实施方式两个维度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需求侧管理 工作过程系统化 小学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057-05

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指转变以往的供给侧视角,从高职教育需求侧管理的背景意义出发探讨高职教育的需求问题,以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目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方法,以需求侧管理的三个关键点为手段,将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结构与实施方式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使学生的能力符合新时代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而建构的课程体系。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需求侧管理视域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着力解决课程目标“批发式”和学生能力缺乏“个性化”两大问题。

一、概念界定

(一)手段:需求侧管理

将需求侧管理迁移到职业教育上,就是以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高职生的需求为主体,推动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冗余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供给、教育模式升级),供给创造需求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扩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拓展学生的课外参与度),让(高职生)需求牵引(高职教育)供给,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包括8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专业人才培养,要从需求方—— 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个性智能差异,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着力通过重构课程体系解决如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的问题。

(三)目标: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核心,课程体系的重构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重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目的就是以培养行业所需的能力为核心,强调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實用性和先进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高职教育需求侧管理的背景意义

(一)注重需求侧管理是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2020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可见,当今经济形势所面临的堵点既存在于供给侧,也存在于需求侧。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既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也需要注重需求侧管理。

(二)需求侧管理是职业教育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

2020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做好直属高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结合发展需要、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明确阶段性重要发展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点改革举措和工程项目,务求取得实效”。我国职业教育尽管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吸引力依然偏低,仍无法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一方面,职业教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和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个人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及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断升级的需求,以高职教育需求侧管理为突破口,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如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研究,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应然之举。

三、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就是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需要厘清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内涵、开发思路、开发内容、开发流程以及实施过程。下面着重从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结构与实施方式两个维度,基于需求侧管理,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的开发思路、开发内容及开发流程。

(一)进行需求侧管理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关联分析,构建新课程观

需求侧管理,关键在于打通扩大内需的核心堵点,在于用需求牵引供给。职业教育需求侧管理的关键是打通高职生的需求堵点,让(高职生)需求牵引(高职教育)供给。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就是从需求方—— 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个性智能差异,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引导职业教育的内容,推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大学阶段,教育实践活动由实践主体(学生)、实践客体(课程)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下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分析需求侧管理与多元智能理论的关联点。

1.关联点一:学生(主体)与课程体系(客体)相统一

需求侧管理与多元智能理论两者强调学生(主体)与课程体系(客体)是相统一的,主体都是需求方—— 学生,他们是从事未来小学教育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任务就是要掌握开展小学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在这一阶段的客体就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

2.关联点二:实践手段都强调用需求牵引供给

需求侧管理指出要打通“需求”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针对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打通教育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阐明、学习内容分析、学习效果评价、教育策略制订等方面,用教育实践手段实现(高职生)需求牵引(高职教育)供给,达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要推行因材施教,强调“材”—— 即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内容、结构及活动方式等的实施要满足学生(主体)的需求。

3.解决办法:构建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基于需求侧管理与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需求既是高职教育的终点也是起点,牵引着供给。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呈现出课程目标“批发式”以及课程结构、活动方式雷同导致的学生能力缺乏“个性化”的两大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分析小学教育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架构小学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积极推动专业人才融入地方教育行业岗位的发展。

(二)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小学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其中构成工作过程的要素,即对象、内容、组织、产品、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而实现工作过程的步骤,即咨询、决策、计划、实施、评估是固定的。

小学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要改变学科型课程体系的传统模式,将强调陈述知识为主的知识储备系统化课程体系转变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强调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因此,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小学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应是按照小学教育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需求,以培养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核心的、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具有递进性的工作任务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开发,则是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的课程开发。

(三)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目标与内容—— 提供专精化、典型性工作任务需求

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基于此,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需要厘清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三者的关系与内容,为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专精化、典型性工作任务需求,重构“学校学习+培训实操+企业实践”三站联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目标与内容。

1.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对接,分析专精化、典型性工作任务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工作岗位成长路径,分析专精化、典型性工作任务,可以分为需求调研、任务分析两个步骤。

第一,完善人才及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调研。基于需求侧管理,要扩大与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完善本专业服务各地区企、事业单位人才及职业岗位群的需求调研,通过小学调研、教育培训机构座谈、实习生调查、毕业生反馈等方式,改变以往大专文凭重点服务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的定向思维,重新探索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小学教师及培训机构教师工作岗位的成长路径。(如图1、图2所示)

第二,分析与拔高典型工作任务。对调研所得的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整合,基于需求侧管理,分析与拔高小学教育专业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进行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转换

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分析与转换,就是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将工作过程需要掌握的能力与方法进行归类,进而制订相关的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要尽量与工作领域的工作内容一致。(如表2所示)

3.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对接,进行课程体系框架构建

課程体系框架构建,就是把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进行更深层次的对接,进一步把学习领域对应的课程进行系统梳理,搭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并在课程实践中不断地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定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包括四个领域:基本素质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领域和综合领域。基本素质领域以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实际应用的其他辅助能力构成一条课程体系主线,然后向上下扩展构建其他课程。专业学习领域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度和相关度入手,对相应课程进行选取、排列和整合,搭建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拓展领域是为满足学生多元化智能对个性化课程的需求,增强学习的动力,提升就业岗位匹配度和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设置。综合领域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和学习创新的能力。(如图3所示)

基于需求侧管理,课程转换构建的原则有两点:一是尽可能地挑选那些能刺激学生内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课程;二是充分挖掘那些能扩大学生课外参与度的拓展性课程。

通过对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三者的关系与内容梳理,从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层面实现对实训基地建设、育训结合的加强,为构建“学校学习+培训实操+企业实践”三站联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提供蓝本,为下一步课程结构及实施方式的重构提供目标和内容基础。

(四)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与实施方式——提供个性化、全面性的能力“对策包”

1.以学生需求为本,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按高层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高层次的能力“对策包”

基于需求侧管理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就是以供给学生高层次的需求为目标,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思路,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排列与整合,把课程做成“对策包”的形式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高层次的需求。下面以流程图的方式呈现程结构重构的路径。(详见图4)

第一步,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需求分类。结合上述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成长路径和岗位需求的分析,目前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主要就业单位为小学和培训机构,从事的岗位经过同类项分类合并后可分为三类:学科教师、班主任(学生管理)和行政管理。

第二步,按不同的需求类型对小学教育课程进行项目群分类。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大类需求,为了解决课程“批发式”的短板,将课程体系构建为“专业基本素质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领域+综合领域”,按照学生多元智能需求的特点,对小学教育课程进行项目群分类,可分为文科方向、理科方向、艺术方向、体育方向和管理方向,以满足学生多元化智能对个性化课程的需求。

第三步,以学生需求为本构建菜单式“课程包”。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生的高层次需求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智能差异,简化冗余的课程,制订一系列的个性化“对策包”提供给学生选择,基本素质领域和综合领域为必修课,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领域做成菜单式的“课程包”给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或者多个进行选修,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学习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选择菜单式“课程包”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2.以学生需求为本,根据不同的“课程包”,按高层次需求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课程评价及实施机制

(1)按高层次需求建立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档案,构建更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

基于需求侧管理,按高层次需求建立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完善不同“课程包”中的评价环节,构建更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初定职业发展档案。学生从入校起,填写问卷调查,认识自我的智能优势,根据个人的需求,初步建立职业发展档案,确定未来想从事的岗位。

第二,选择“对策包”课程。在学习基本素质领域课程的同时,选定满足自己需求的“对策包”课程进行学习,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完成综合实践领域的学习,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未来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并在“课程包”实施过程中修改与补充不同“课程包”中的评价环节。

第三,构建评价反馈机制。评价机制是衡量课程体系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不同领域的课程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基本素质领域课程采用笔试,个性化“对策包”和综合实践领域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注重学生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中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

(2)按高层次、多元化的“课程包”培养目标,培育教学梯队,建立提升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机制。

基于需求侧管理,按高层次、多元化的“课程包”培养目标,“对策包”课程能否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关键看每一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尤其是课程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梳理、整合课程内容,搭建课程框架,形成课程“对策包”实施方案,提升基本教学能力。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方能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

以专业技能课程《教师教学技能教程》教学为例,依据学生多元智能和典型工作任务及过程设计课程实施路径(如图5所示)。基于“对策包”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要按照职业成长认知规律,以用人單位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工作过程一致、学习复杂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内容(上接第60页)逐步递减、学生自主能力逐步增加”的方法,对专业技能进行分析,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

总之,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是在需求侧管理的背景下,转变以往的供给侧视角,探讨高职教育需求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思考与重构,以更细化的课程“对策包”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谯欣怡.“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问题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6.

[2]李海宏,季飞.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教师范生培养策略[J].高校讲坛,2013(5).

[3]孙峰.基于工作过程的农业机械课程开发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2(1).

[4]汤霞.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7(12).

[5]姚江云,蔡洪炜.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

[6]唐晓凤.“多元智能+人工智能”赋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研究[J].科技资讯,2020(36).

注: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师范认证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GXGZJG2020B170);2020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研究”(2020B12)

【作者简介】廖春艳(1981— ),女,广西柳州人,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儿童文学、语文教学研究。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茶艺课程开发与设计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基于学徒制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与实践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设计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本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从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看如何培养儿童教育专家
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