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畹蓉白团龙蟒袍的符号美学研究*

2021-11-13 04:23:06刘洋洋章依凌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水纹京剧纹样

刘洋洋,章依凌,冯 洋

(1.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浙江理工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京剧服饰作为京剧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在京剧表演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直以来,对京剧服饰的研究大多出于服务舞台美术的需求,如对其制作工艺、纹样类型、穿戴规制等进行详尽探讨;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探讨了京剧服饰的美学意蕴,但这种探讨仍是为了满足舞台美术的需求[1]83-84。本研究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出发,以京剧服饰研究为基础,以包畹蓉京剧服饰艺术馆馆藏白团龙蟒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符号美学意蕴,以期窥见前人的造物思想与审美趣味。

一、蟒袍简介

袍,一种上下连属,结构简单的长装,是中国传统服装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原型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国风·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182《论语》注:“亵衣,袍繭也。”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释衣服》记载:“袍,苞也。苞,内衣也。”由此可见,袍早期或为内衣,穿着时需加罩衣。东汉时,袍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由内衣逐渐成为外穿服装。《后汉书·舆服志》:“近今服袍者,下至贱更小吏,皆通制袍、单衣……”[3]3 665而至唐宋时期,袍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常用的服装,只在色彩与面料上区别等级[4]70-73。明朝服制多沿用唐制,但以服色与补子区别官员等级。蟒作为补子纹样是在明朝开始出现的。起初,蟒袍是皇帝用来赏赐有功之臣的,后,皇帝近侍宦官也穿着蟒袍。清代称蟒袍为“吉服”。蟒与龙相仿,唯有爪不同。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记载:“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5]830

京剧服饰中的蟒袍又称为蟒、蟒衣等,多沿用明代蟒袍形制,是京剧表演艺术中最重要的行头,为帝王将相等权贵人物所通用的礼服,集中表现了京剧服饰的程式性、装饰性和可舞性等艺术特点,是最为典型的京剧服饰之一[6]17。明赵琦美在《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收录了《聚兽牌》一戏,其中便有苏献等人物穿着蟒衣的相关描述。

二、包畹蓉白团龙蟒袍分析

包畹蓉,原名包句香,浙江湖州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服饰收藏家。15岁拜京剧名家荀慧生为师,正式开始艺术生涯。后因历史原因,由京剧表演转向京剧服饰的收藏与制作,并于20世纪90年代创办我国首座京剧戏服博物馆,被称为“中国京剧服饰收藏第一人”。

包畹蓉京剧服饰艺术馆馆藏的数件蟒袍,皆为包畹蓉先生穿戴、制作与收藏。其中的馆藏白团龙蟒袍,为包畹蓉所穿用,是蟒袍的典型作品。本研究以此为案例,展开论述。此件服装的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领口与腋下有系带,袖裉下有“摆衩”。整体长度为150 cm,连肩袖宽210 cm,领围50 cm,袖口宽44 cm,下摆最宽处达123 cm,衣身宽松。面料为白锻,里料为富春纺。该蟒袍的装饰纹样分为衣身纹样与边饰纹样两大类。衣身绣有蟒水纹样,间饰云纹,远看整体清新明快、淡然素雅,近观色彩细腻柔和,纹饰精美细致。边饰纹样主要在领口、袖口及插摆处。领口与插摆处以盘金技法,绣有变形龙纹,袖口以三蓝绣、盘金绣绣制海水江崖纹样(参见图1)。该白团龙蟒袍制作工艺精美,纹饰造型威武灵动,寓意吉祥,布局疏朗有致,体现了高超的戏服制作技艺,也体现了戏曲演员对于京剧艺术的热爱。

图1 包畹蓉白团龙蟒袍图示

(一)造型符号分析

中国传统服饰往往侧重于用象征、暗喻等手法表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习惯以平面剪裁为主,这有别于西方以立体裁剪表现人体曲线美的服饰美学观念[7]8-9。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数千年间,中华民族的服饰不断交流融合,但“十字型、整一性、平面化”的构型思想并未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此款蟒袍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结构特征[8]1(参见图2)。

此款蟒袍的领子造型为蝴蝶形(参见图3)。蝴蝶体色艳丽,形态五彩缤纷,喜食花蜜,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姿态曼妙,令人迷醉,因此历来受到人们赞咏。其中,既有对哲学终极指向的思考,也有对种族延续的追求,更有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通过“梦蝶”提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9]30这其中饱含了庄子哲学中“我是谁”的终极追问,以及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回到自己的哲学指向[10]75-79。《诗经·大雅·绵》曰:“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2]389瓞,小瓜也。“瓜瓞绵绵”意为子孙繁盛,如同一根瓜藤上连绵不绝的大瓜小瓜一样。在民间解释中,“瓜”如孕育生命之母,其“多子”,象征子孙后代的繁盛。后来,因“瓞”与“蝶”同音,人们常常将“瓜”与“蝶”组合成吉祥图案。此图案寓意子孙满堂,多用于新婚夫妇,具有明显的生殖崇拜意味。或许因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时如同恋人之间追逐嬉戏,所以它也被赋予了爱情的象征。南朝梁简文帝《咏蛱蝶诗》:“空园暮烟起,逍遥独未归。翠鬣藏高柳,红莲拂水衣。复此从风蝶,双双花上飞。寄与相知者,同心终莫违。”[11]390李白《长干行》:“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12]52而将蝴蝶与爱情联系得最密切的,莫如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的“化蝶”则为这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蝴蝶造型领子体现了中国古人对人生的思考、自然的感悟、生活的热爱,反映了人们对于至善至美审美情感的执着追求[13]46-50。

图2 包畹蓉白团龙蟒袍结构图示 图3 包畹蓉白团龙蟒袍领子造型图示

衣身造型采用大襟右衽。右衽,亦称为斜襟、大襟。《清稗类钞·服饰》:“俗以右手为大手,因名右襟为大襟。”[14]6 181右衽被认为是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服饰的根本区别,是汉族的文化象征和独特的民族符号[15]50-55。

(二)纹饰符号分析

从一般意义上说,服装的基本功用为遮蔽身体,防寒保暖,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但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服装又被赋予了标示穿着者身份地位的政治功能,其象征性逐渐被放大,甚至超越审美性与功能性[16]85-86。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纹样的样式也随之不断丰富,除了象征身份地位的部分纹样以外,更多的是寓意美好的吉祥纹样。这是长期的社会群体思维同化的结果。明清时期,吉祥纹样达到鼎盛,达到了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在包含庞大符号的戏曲服饰体系中,众多的吉祥符号虽然用意各异,然而其所指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共同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安康吉祥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案这件蟒袍,其纹样的设计取舍,运用了迭代、组合、添加等符号设计手法,将“云”与“龙”“水”与“山”这种具有并列性质的符号融合于一件戏曲服饰之中,蕴意深邃。

1.云纹样 云,为自然之物,聚散不定,变幻无穷。古人很早便认识到云和雨之间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17]26兴云动雨使人们对云产生了敬畏与崇拜,将各种具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附会于云,如祥云、彩云等,或以五云之物辨吉凶。《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18]559作为自然之物的云,因其所展示的力量与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使其形象在古人观念中得以逐渐升华、抽象。对云的指示会意体现了人们对于吉祥福祉的追求。此外,古人喜爱用“云”来形容人世间美好的事物,如云锦、云鬓、云游等等。本藏品的云纹样为三尾云、双尾云、单尾云与枣核云,散点分布在团龙蟒纹四周。云纹采用灰、蓝、白进行配色,用平针绣制主体,边缘以盘金勾勒,整体层次丰富,轮廓清晰,造型秀气清雅(参见图4)。

图4 包畹蓉白团龙蟒袍云纹样图示

2.蟒纹样 蟒,又称蟒蛇,是较原始的大型无毒蛇类,最长可达7米,具有缠绕性,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蚺”[19]114。《本草纲目》记载:“蚺蛇,南蛇,埋头蛇。蛇属纡行,此蛇身大而行更纡徐,冉冉然也,故名蚺蛇。或云鳞中有毛髯也。产于岭南,以不举首者为真,故世称南蛇,埋头蛇。”[20]1 948蟒袍中所表现的“蟒”并非自然界中的蟒蛇,而是一种类似于龙的想象生物。将龙袍中绘绣之龙减去一爪,将五爪改为四爪,即称为蟒。在京剧表演中,穿着蟒袍者并不一定是臣子,也可能是帝王,如在《打金砖》中,刘秀便穿着黄团龙蟒袍。因此,戏曲表演中,“龙袍”与“蟒袍”的区分并不十分严格。

“龙”作为传说生物,具有特殊能力。汉代以后,“龙”逐渐成为象征帝王统治权威的标志,“龙纹”也成为帝王服饰的专用纹样。龙,作为天子象征,普通人不得僭越使用。而具有类似龙纹图样的蟒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非帝王不能穿着龙袍的缺憾,也同样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威仪,成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本案的白团龙蟒袍,采用“十团龙”规格,即周身有团龙蟒纹样十个,其中前胸、后背呈“品”字各分布三个,肩部左右各一个,左右袖肘处各一个。除去前胸、后背各有一“坐龙”纹样,其余均为“升龙”纹样。本件藏品,无论“坐龙”还是“升龙”纹样,鳞片均施以戗针,饰以盘金,色彩变化细致入微;蟒张牙舞爪,须发飘动,仪态威武,周边配饰云纹,使之更具神秘色彩(参见图5)。

图5 蟒纹图示

3.海水江崖纹样 海水江崖又称海水江牙、江牙海水、海水山崖或“蟒水”。其主体纹样由山石、海水组成。海水纹有立水纹与平水纹之分:立水纹是指使用或曲或直的条状纹组成浪潮形象并对称排列的水纹,亦称“水脚”;平水纹位于立水纹之上,基本造型为鳞状或涡形,上下错位排列,并呈现枝丫状浪花。而海水意指“海潮”,“潮”谐音“朝”,指朝廷。江崖纹又称姜芽纹,形态为山头重叠,如姜之芽。“姜山”谐音“江山”,指代国家疆域。海水江崖纹样寓意万事升平,江山永固。本件藏品的立水纹采用曲条状纹样,平水纹采用鳞状,在立水纹与平水纹之间,横卧着祥云纹样;平水之上有枝丫状海浪;海水采用三蓝绣,色彩由浅渐深,分批衔接,海浪分歧之处留有“水路”,以盘金绣饰边,整体色彩淡雅不失华丽(参见图6)。

(三)色彩符号分析

中国传统色彩传递出特有的文化观念,彰显着不同的审美取向与特征。《周礼·考工》记载:“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青与黑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18]939-941中国之“五色”与五行、五味、五音、五位相关。在传统礼教视野下,色彩以青、赤、白、黄、黑为正色,其他色彩为间色。孔子曾经公开表示“恶紫夺朱也”,认为,作为间色的“紫”抢占了作为正色的“朱”应有的地位,如同臣子犯上作乱一般,为礼法所不能容忍。《释名》认为:“白,启也,如水启时色也。”白色是其能指,而与白色相对的方位、五行以及其他深层内涵,则为其所指。

该件白团龙纹蟒袍的刺绣手法采用平绣、盘金等手法。蟒纹鳞片与水纹用蓝色系丝线绣成,运用戗针等手法,由深而浅地分批衔接过渡,色彩自然柔和,形成晕色。衣身主体纹样采用三蓝绣盘金团蟒海水江崖纹样。三蓝绣,也称“全三蓝”,是发展于清代的一种配色技法,一般用于实用绣和戏服绣制,主要运用蓝色的深、中、浅三色进行调配绣制,用其绣制的纹样文雅秀丽,别具一格[21]513。“三”作为数字,具有实指与虚指的功能,虚指的“三”,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寓意。先秦道家认为,“三”代表了天、地、人,蕴含了世间万物。“三蓝绣”除使用蓝色系外,还可以用其他色系替代,如三黄、三绿等。此件蟒袍白底蓝绣,间以盘金,整体清新秀气,但又不失华丽,颇具特色。

三、包畹蓉白团龙蟒袍的符号意义

符号意义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建构并运用的,它通过符号的形式与内容来进行符号语意的传达。然而,语意表现的过程却不止于此。服饰符号的首要意义并非体现在其外部形式上,而是表现为该符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即其所发挥的物质与精神作用。京剧服饰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中国先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下诞生,如今已成为一种物化的艺术符号,饱含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蟒袍是京剧服饰中最为典型的行头,具有“辨贵贱、明等级”的象征作用。京剧表演沿袭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对角色进行程式性装扮。比如蟒纹样,脱胎于龙纹样,而龙纹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皇权,因而,蟒纹样也具有权力的含义。“蟒”就是能指,权力就是所指,两者的关系产生一个符号——蟒。“上五色蟒”多用于身份地位较为卓越的王侯将相,“下五色蟒”则常见于俊雅小生或老年官爵等。

无论在造型,还是纹样、用色上,蟒袍均体现着“中庸、和谐、辩证”的文化思想。《说文解字》释“中”为“内也。从口,上下通。”造型结构呈现出平面化,采用左右对称形式,追求庄重和谐的平面效果;纹样构图“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黑与白”,讲求五行辩证思想。

总之,京剧服饰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借鉴了传统服饰等级分明、文化传承的特点,并根据表演需求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符号体系,是传统服饰文化与京剧表演艺术的双重显现,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载体。透过京剧服饰可以窥见我国先人的文化心理和造物艺术,这是服饰艺术的物质外显。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本案的馆藏白团龙蟒袍包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戏曲符号、色彩符号、装饰符号,以及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凝练的产物,传递了多重所指。见微知著,通过对京剧服饰的研究,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我国先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

猜你喜欢
水纹京剧纹样
二方连续云水纹的数学演绎方式
京剧表演开始了
童话世界(2020年14期)2020-12-18 05:04:38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08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45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基于最大水纹叠加与尺度缩放的图像数字水印算法
袁飞纹样设计
湖南包装(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