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江瑞,许 影,刘晓勤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方案》),首次指出“职业教育不是层次教育,而是一种教育类型”,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了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程度,并出台了支撑职业教育发展的“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20条政策[1]。2019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并在随后的一年内分三批陆续公布了涉及多个领域的93项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以及第三方评价组织的名单。此后,“1+X”证书制度便在全国开启了如火如荼的试点工作[2]。
“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全新制度,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突出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打造职业教育“中国方案”的全新制度安排,迅速引起了职教界广大学者的研究热潮。截至2020年12月,以“‘1+X’证书制度”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可检索到998篇研究论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8篇。如:唐以志分别从制度设计、内涵特征以及机制创新三方面论述了“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复合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模式设计、三教改革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5-11。孙善学对“X”证书的开发机制、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以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推行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1+X”证书制度是基于实践的制度设计,是相生相长的标准体系,也是契合类型教育的评价机制[4]72-76。覃川从“1+X”证书制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意义出发,在详细阐述“1+X”证书制度及其在职业院校实施路径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专业、新课程、新教学、新评价、新机制的展望[5]104-108。蒋代波通过对“1+X”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1+X”证书制度具有沟通、引导、保障和发展四大功能的结论,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阐述了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落地策略[6]13-17。
由于“1+X”证书制度还处于初期试点阶段,广大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1+X”证书制度出台的背景意义、内涵关系、逻辑特征、功能要求等宏观层面。现阶段,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1+X”证书制度在各个专业(群)的实施策略与路径的研究则少之又少。鉴于此,我们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湖州职院)建筑工程技术这个省优势专业为依托,在分析“1+X”证书制度内涵关系与逻辑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建设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共建产业学院等路径,探讨“1+X”证书制度在建筑专业群的落地策略问题。
在“1+X”证书制度中,“1”是指具有主体作用的学历证书,主要彰显职业教育的学历属性。“1”作为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受教育者继续充实自己,获得“X”证书的基础和前提。“X”是指具有辅体作用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
“X”对“1”的横向丰富,主要是指“X”对“1”具有补充和拓展作用。具备学历属性的“1”的稳定性、基础性、主体性较强,但时效性、变通性、针对性较差,不能将行业企业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更新到课程体系中,然而这些都可以通过“X”的技能培训进行补充。同时,“1”所代表的学历教育专业性较强,培养的都是统一型号的专业人才,所以其复合性较差。“X”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可以让受教育者选择与专业相近或者其他有兴趣的领域进行学习,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将自己打造成专业过硬、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X”对“1”的纵向深化主要体现在“X”对“1”具有强化和拔高作用。由于“X”的培训内容是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来开发的,可以对“1”中相对薄弱的职业素养、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强化,并以此将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前到学历教育过程中。“X”对“1”的拔高作用主要体现在:“X”分为初、中、高三级,受教育者在考取本教育阶段所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后,还可以超越当前学历的界限,提前考取更高层次教育阶段所对应的高一级技能证书,从而实现了对学历教育的超越、对专业能力的拔高。
在“1+X”证书制度下,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组成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学历教育“1”是主体,可以为受教育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技能等级证书“X”是多翼,可以为受教育者插上腾飞的羽翼。“1+X”证书制度旨在打造社会、行业、企业急需的一专多能的 “专业+特色”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1.“X”包含于“1”的关系(X⊂1) X⊂1的关系是“1+X”证书制度经过实践检验,进入稳定运行后的最基本关系。涉及到这种关系的证书有专业基础技能证书和传统行业专业技能证书两种类型。专业基础技能证书主要由培养体系中涉及专业技能的专业基础课培养而来。其考取证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已经存在,只需比照证书技能标准,进行内容增减、强化和拓展,如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传统行业技能证书是在培养体系中已有的专业技能课基础上升级培训而来。这类证书不包含涉及新技术、新工艺的传统职业技能证书,所涉及行业一般就业竞争压力较大,主要用于证明毕业生的技能等级水平,以提升受教育者的自身竞争力。
X⊂1这种关系需要对现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梳理、调整和重构,将证书的知识技能标准转化为2-3门核心课程,完全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中。它主要适用于在校学生。
2.“X”与“1”的相交关系(X∩1) X∩1是“1+X”证书制度经过实践检验,进入稳定运行后的最主要关系。这种关系中主要用于针对社会发展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而打造的职业技能证书,如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在这种关系中,“X”与“1”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X”并没有完全包含在“1”中,而是在“1”中设置有对应的先导课程和接口课程。“1”中的课程对“X”证书的考取起到了基础和支撑的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1”中的接口课程,无障碍地过渡到考取“X”证书的培训学习中。同时,也可以方便对具备同等学力、知识与技能的社会成员开展培训服务。
X∩1需要对照“X”的职业素养、基础知识、技能要求,调整原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合理安排相应课时的接口课程,以保证“1”中的接口课程能够有效支撑“X”证书的培训。这种关系下的职业技能证书主要是涉及相关对应阶段的职业技能证书,如高职阶段对应的中级证书。此类证书一般属于比较热门的新兴行业,具有社会培训需求量大,短时间内不能完全融入培养方案等特点。
3.“X”与“1”的并列独立关系(X∪1) X∪1是“1+X”证书制度经过实践检验,进入稳定运行后,用于拔高培养培训层次的。在这种情况下,“X”与“1”处于并行状态。这种培训主要针对更高一级证书的学习和对外培训,如与高职阶段对应的高级证书。在高职阶段设置更高层级证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1)给已考取对应阶段证书的、学习意愿强烈且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提前学习并考取更高层级证书的机会。(2)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师只有掌握更高层级技能证书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务对应阶段的证书培训。(3)可以提升职业院校的知名度及服务地方的能力。
建筑专业群(以湖州职院为例)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建设工程管理以及工程造价四个专业。四个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能力要求相同或相近,工作领域交叉复合。为培养跨专业、多技能的新时代复合型建筑技术技能人才,结合当下国家试行的“1+X”证书制度,基于宽口径的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建筑专业群采用X∩1的课证融通模式,制定了多进程培养路径的“五分”课程体系(参见图1)。
图1 “五分”课程体系图示
从图1可知:(1)该课程体系横向对课程进行了“分类别”。根据培养方案以及建筑专业群涉及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要求,将涉及“X”证书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分开。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分开并不是指独立出来,而是把“1+X”融合培养课程进行分类,以提高师生在“1+X”证书制度试行初期对“X”技能证书的相关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认知水平。(2)该课程体系纵向对课程进行了“分阶段”。根据培养过程,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1~2学期)、专业基础课(2~3学期)以及专业技能课(3~5学期)三个阶段。(3)在宽口径基础课程学习完成以后,再按专业分方向培养。在具备相同的宽口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修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将自己培养成个性化的复合型人才。(4)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把建筑工程识图证书以X⊂1的形式融入专业基础认证课程体系中,要求所有建筑类学生必须学习并掌握与该证书中级对应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然后,将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证书、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的相关课程,以X∩1的课证融通模式,分模块融入培养体系。学生通过接口课程学习后,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或多个“X”证书模块进行学习。学生在对“X”证书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能力充分掌握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意决定是否报考职业技能等级证书。(5)根据“X”证书等级标准要求,将“X”证书模块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其中,高职阶段对应以中级为主的,初级、高级全覆盖的三级证书课程体系。之所以设置初级和高级证书对应课程,是因为:(1)让初级证书课程基础差的学生有再次学习的机会,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打通继续向上学习的通道。(2)开展社会培训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职责之一,通过开展全等级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切实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五分”课程体系采用宽基础、多方向、活模块的模式,一改以往学生只能根据专业,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单路径的学习模式,形成以相同基础课程→多方向专业组合→“X”技能证书的多路径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丰富了“X”的内涵。在这里,“X”代表的可以是多个专业方向,可以是多种同等级的技能证书,也可以是同一证书不同等级的任意组合,它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建筑技术技能人才畅通了渠道。
《方案》实施的要求之一就是持续对教师、教材、教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三教”质量的提升是解决职业教育“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问题的关键,也是“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湖州职院建筑工程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三教”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探索出了以下卓有成效的“三对接”改革路径:
1.对接“1+X”证书制度要求,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主体,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第一资源。“1+X”证书制度要求设立技能证书的试点专业,试点专业的建设需要建设一支能够进行项目式、模块化教学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比例分别不能低于50%和20%。近年来,建筑工程学院坚持“引、培、聘、组”多措并举,建设了一支“德技兼备、育训双能”的师资队伍。(1)在高水平人才引进方面,学院利用湖州市的人才新政,创新条件和机制,拓宽师资来源,面向海内外著名高校和行业企业,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博士和具备绝技绝艺的能工巧匠。(2)加强在职在编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学院通过寒暑假以及每5年一轮的企业挂职锻炼举措,切实提高了教师与企业行业合作的紧密度,完成了教师实践技能的锻炼,丰富了实践教学的企业案例。另外,学院还通过定向技能培训、担任访问工程师和访问学者、参加省培国培项目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目前,除每年新进教师外,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已达到了100%。(3)加强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对建筑类龙头企业、软件公司以及培训评价组织的高技能实践教师实行灵活聘任,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4)打破陈规,组建产教研培“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团队。学院为适应“1+X”证书制度,打破传统教研室和专业的界限,对应建筑类“X”证书,根据教师的专业和兴趣,组建了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和BIM信息化三个创新团队,实施了名师共享、资源共建、团结协作的工作机制,为推进项目式、模块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2.对接职业标准,建设思政化、动态化、立体化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进行思想、知识、技能教育的有力工具,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建筑工程学院为全面贯彻《方案》和“1+X”技能等级标准对教材活页式、项目手册式的创新要求,开展了教材“三化”改革。(1)对教材进行课程思政化改革。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还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建筑工程学院全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素养、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开展全过程思政和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适应能力。(2)对教材进行动态化调整。学院实行“实时加插任务、每年动态更新、三年全面修订”的制度,解决了传统教材更新周期长、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1+X”证书制度试点开始后,建筑工程学院统筹规划,依托产教联盟,按照“工作手册+活页教材+任务插页”的原则,校企共同开发了含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以及“X”证书培训内容的工作手册、活页式教材若干本,实现了教材的动态化调整,保障了教材的创新性、适应性和前瞻性。(3)对教材进行立体化建设。为改变传统的以文字、图片为主的静态纸质教材,建筑工程学院借助“3D技术+资源”和“VR技术+教材”的方式,依托摩课书院、学习通等平台,立足课程系统建设的高站位,以课题的形式给予经费资助,统筹建设省级课程资源10门(已建成3门)及若干门不设限的同步在线开放校级课程,并利用信息技术,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批量大质优的专业教学资源,解决了以往纸质教材知识点抽象单一、晦涩难懂的问题,使教材立体化、情景化、形象化,特别适应底子薄、基础差的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3.对接生产过程,创新多元教学模式 教法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和拓展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是教师和教材改革的理想路径。为了培养贴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建筑工程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控制+约束”政策,鼓励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创新实施线上、线下和企业“三元课堂”教学模式。线上课堂采用微视频、微动画以及直播的形式,打破时空限制,方便学生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线下课堂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量采用项目式、行动导向式、问题导向式、情景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获得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课堂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实践场所和项目资源,创新采用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制度。学校教师指导理论,企业师傅带领实践,三方共同完成大型综合实践项目。这样,学生在校就能到生产一线参与真实项目,大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知识技能水平。建筑工程学院构建的“三元课堂”,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了交互连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三元课堂”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学院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的精神,以职业院校“双高”建设和“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紧密联合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湖州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湖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等行业管理部门,浙江省建筑业技术创新协会、湖州市建筑行业协会、湖州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等行业协会,以及大东吴集团、浙江东南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建筑龙头企业,共同成立了以“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助力产教深度融合”为宗旨的湖州市建筑业产教联盟。在产教联盟的指导下,学院与湖州市建筑龙头企业共同设立了产业学院,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深度合作,以期形成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1.借鉴德国双元制,创新“2+1+N”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教学,满足企业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特别是学生在本地的就业率(留湖率),学院与企业共同探索,实施了“2+1+N”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2+1+N”是指2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实践,以及N次企业见习实习。(1)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主要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由学校教师授课,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一定的生产实践。两年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多次以学徒的身份深入企业,进行见习实习,加强和深化学校所学。如在BIM场地布置软件教学中,学生可以到企业生产现场,将所学知识比照现场真实场地的布置情况,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加深对场地布置规范要求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BIM软件的学习。(2)最后一年,根据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学生以企业订单的形式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学习。此时,学生兼具学生、学徒和企业准员工的多重身份,学院则及时形成了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双主体育人模式。学生在企业严格按照校企双方根据不同岗位、工种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实训安排,在真实情境下,基于在建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学生在企业实践学习的一年,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按照准员工的要求培养学生;另一面可以充分展示企业的背景、文化、待遇、实力等,以此来吸引优秀的学生留下来。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招收和培养员工的时间和成本。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获得企业以及政府的相关实习津贴补助,以减轻家庭负担。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升本地就业率(留湖率)。学校不仅培养了人才,而且为本地(湖州)留住人才,切实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共赢。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教培考”一体化服务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资助以训稳岗,今明两年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3 500万人次以上,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未来两年我国要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和职业技能培训,当然离不开大批高水平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但仅靠职业院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行业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创新合作积极性,共建、共享集学校教学、企业员工培训与生产以及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教培考”实训基地。在“1+X”证书试点开始以后,建筑工程学院积极与BIM技术领域的龙头企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品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湖州市第一家BIM实训中心。该中心目前是湖州市唯一一家中国建设教育协会BIM考点。BIM实训中心成立以来,在面向学院各个专业开展BIM教学的同时,积极对外开展BIM培训和技术服务,已有数百名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成员先后通过了BIM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为了进一步响应国家号召,在学院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2020年BIM实训中心继续扩建,规模扩大一倍,并顺利通过了“1+X”证书初、中、高三级考点的申请。BIM实训中心的成功实践为建筑工程识图、装配式建筑证书实训基地和考点的建设积累了经验。
“1+X”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本文总结了“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以建筑专业群为例,从微观层面详细阐述了建筑工程学院落实“1+X”证书制度的路径探索。“1+X”证书制度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的研究和探索基本还停留在制度政策的宏观层面,微观实践层面的探索尚在摸索之中。为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以下展望:
1.构建和制定支持“1+X”证书制度实施的校本机制和制度 “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一项全新制度设计,其实施过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为保证“1+X”证书制度在高职院校顺利实施,迫切需要建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二级学院及其他职能部门主管领导共同参与的“1+X”证书制度实施领导小组,并由它制定整体政策、制度及方案,完善组织框架,整合人力、资金、空间等各项资源,高屋建瓴,把控全局,全方位指导“1+X”证书制度的实施。
2.加强对教师的理念引导与技能培训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要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对教师来说,不论是“1+X”证书制度本身还是“X”技能证书培训内容都是全新的知识。因此,职业院校应该积极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职教二十条”“双高计划”“‘1+X’证书制度”等相关政策的学习,提高教师对政策、制度的认识,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2)加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的技能培训工作,鼓励专任教师先行取得各类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3)加强与证书培训机构以及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主动到试点先进院校取经学习、邀请优秀学者到校开展讲座、聘请培训机构到校开展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理念引导与技能培训。
3.全员参与,细处着手,共创未来 “1+X”证书制度的本质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在构建与完善顶层制度的同时,要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要对照“1+X”证书制度的标准与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资源建设,以及活页式、手册式教材的编写。只有这样,才能将“1+X”证书制度的实施最终落到实处,才能共同打造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