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乐器种类繁多,根据制作材料、乐器性能、表现功能分为节奏乐器和曲调乐器两大类。节奏乐器一般没有可变音高,是以敲击的方法表现音乐节奏的乐器。凡能够演奏曲调的乐器,称为曲调乐器。曲调乐器可分为固定普高(如键盘乐、管乐)和可变音高(如弦乐)两类。器乐教学就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在课堂结构上,应避免让学生从头到尾被动地听,应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动手动口,特别是在欣赏歌曲时,不管是怎样的风格,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唱。对于擅长音乐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才华,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学习乐器的过程是眼、耳、手、口、脑协调活动的过程,可以扩大学生接触音乐的范围,拓展学生领略音乐的途径。
器乐艺术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器乐作品的理解。在小学器乐教学中,老师作为引导者要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我们的器乐教育应该借鉴国外音乐教育中注重发展创造性的做法,充分理解、爱护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元素,帮助其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注重发现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达到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创造精神的目的。
音乐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场面”,虽然每个人想象的画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仍然有着“共同的认识”。比如,给孩子们看一个圆,有的孩子认为是一个月亮,有的孩子认为是一个硬币,感受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是月亮还是硬币,“圆的”是他们的“共同认识”。这就是印象的共同性和多样性。在小学器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并让学生分享其想象出的音乐画面,提醒他们注意产生这些不同音乐印象的音乐要素以及各种音乐要素之间的比较等。除了基于个体差异的各种各样的音乐印象,当然也要有“共同的认识”。因此,为了能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平时的器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展开对音乐的想象。
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重点在于给学生讲解音乐的各种要素,包括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音色、乐句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些音乐要素相互对照,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线索。例如:教师选用一首大家熟知的、具有特色节奏的器乐曲,让学生聆听这首乐曲并配合这首乐曲做戏剧性的表演时,把乐曲中经常出现的节奏,如切分节奏等,专门挑出来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这首乐曲的节奏特点。
总之,我们的教学指导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用适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中学习音乐。
讲究练习方法,才能将乐器演奏的技术难关一个个攻克下来,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乐器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它们在练习方法上却有一定的共性,有共同的规律可循。C.鲁宾斯坦在《能力问题和心理学理论问题》一文中指出,人的能力是以他的发展的内部条件,就像其他内部条件一样,是在外界影响之下,即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即使有着优良的天赋和杰出的才能,仍然需要受到爱抚、关心、教育和鼓励。天才也不会完全靠自己绽蕾吐艳,而是需要家庭、老师和社会等的大力扶持。有着良好天赋的学生,往往在器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或在技巧的学习掌握能力上明显优于其他孩子,因而能够更加容易地领悟器乐作品的内涵,更加轻松地掌握技能技巧,老师对这些孩子的教学也要省心得多。但是,一个人音乐天赋很好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能成才。因为人的音乐才能是先天潜质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如果不接触音乐、不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潜能得不到开发,再好的天赋也会被埋没。反之,一个人也许资质有限,但如果经常接触音乐,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他的资质就可能提高,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有些天赋平平的孩子,如果能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而且自己又能发奋努力,也能水滴石穿、终成大器,只不过他们付出的努力要比天赋好的孩子更多而已。
小学器乐教学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至两种常用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能。器乐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巩固所学的基本乐理知识,增强对音乐的表现能力,拓宽音乐视野,使他们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从指导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实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来看,实验稿(2001)基本理念第五条明确提出了“重视音乐实践”的理念,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在修改稿中,在课程性质的表述内容中,专门列出了“实践性”,清楚地表述了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活动特征,“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实践性”表述,在音乐的活动特性和教育的活动特性上得以体现。近几年来,在我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美国“实践论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论音乐教育哲学”提出批判的出发点之一就是音乐的“实践性”特征。“审美论音乐教育哲学”对音乐作品的狭隘专注导致对音乐过程的轻视,它忽略了音乐创造的本质和重要性,在音乐表演、即兴演奏、作曲、改编和指挥方面,在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的关系方面,以及在音乐创作力的本质方面的立场缺乏合理性,经不起推敲。对学生而言,音乐表演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之所在。音乐不单单是作品或对象的集合,从根本上讲,音乐是人做的事情。实践论哲学以人类活动为出发点,以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为理论基础,描绘了实践论哲学的音乐教育蓝图。应该说,无论是中国的国家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实践的哲学观,还是国外哲学理论研究的实践理论,都抓住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这一基本哲学诉求点。翻看百年来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学法,其核心思想都在于注重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如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将音乐节奏和人的身体活动相联系,将实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过程;奧尔夫乐器教学法把音乐的教与学活动融入乐器演奏体系之中;柯达伊教学法注重演唱的实践活动,带来了匈牙利音乐教育事业的腾飞。
在我国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普遍缺乏音乐活动的课程,多数学校能保证正常完成国家规定的音乐课时数就已然不错,很难谈得上建立长效训练活动、乐器教学等音乐实践活动。诚然,这些问题与我国国情有关,但也从反面证明了小学音乐教育要体现以“围绕音乐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哲学诉求。
演奏乐曲时,在技巧过关、能连贯演奏的前提下,要十分讲究音乐的意境与美感,一定要把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生动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奏者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要想使自己演奏的音乐能够感动别人,自己首先要被音乐作品所感动。如果演奏者自己对所演奏的音乐作品都没什么感悟,那么即便演奏技巧再高,演奏出来的音乐也像白开水一般寡淡无味。
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必须具备广泛而扎实的知识修养,否则不管演奏技巧有多高,也不过是个音乐匠人而已。乐器演奏的学习者要注意学习音乐理论、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各方面的音乐知识。广泛而全面的修养与乐器演奏水平之间的关系,就像金字塔的底边与高之间的关系一样,底边越长,金字塔才能越高。
在个人练习的基础上经常进行合奏的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等都是非常有益的。适当地在舞台上进行公开演奏,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开演奏时,演奏者会处在一种精神高度兴奋、高度集中的状态之中,这对于演奏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公开演奏还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长其舞台演出经验。音乐艺术本来就是一种表演艺术,它的学习是离不开演出实践的。
当今的音乐教育除了歌唱教学,又出现了器乐教学这样一条新路径,使孩子们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器乐教学给整个音乐教育带来了富有生气的、生动的局面,在音乐教室里学生可以使用乐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