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广西 桂林 541000)
广西素有“歌海之乡”的美誉,唱山歌几乎成为广西人民,尤其是广西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饭养身,歌养心”是壮族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壮族山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是指壮族人民使用壮语所传唱的歌曲。壮族人民喜欢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用山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同地方的壮族原生态山歌曲调不一样,如一个区不同县就有不同的山歌曲调,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转动听的那坡山歌,还有马山的三声部山歌及大新的高腔山歌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如今我们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让位于以微信、抖音、快手等软件应用为代表的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促使壮族山歌的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同时拥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2020 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陆续转向线上开展,相继提出云传承、云保护、云创新等策略,可见新兴网络传播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本文主要关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山歌的发展现状,分析广西壮族山歌的基本状况,探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保护和创新广西壮族山歌的路径。
广西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壮族山歌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受当时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人们需要外出狩猎获取食物,狩猎时的呐喊逐渐演化为山歌,继而被广泛传唱。壮族人民人人爱唱山歌,传统的壮族山歌包含了创世、迁徙、祖源、婚嫁、丧葬、时政、爱情等内容。壮族山歌贯穿了壮族人民的一生,他们从小就在载歌载舞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山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婴儿时,听母亲吟唱摇篮曲;翩翩少年时,在歌圩中对歌寻找对象;结婚时,唱哭嫁歌;暮年时,唱祝寿歌;往生之后,唱哭丧歌。此外,受壮族生活习俗的影响,还有春牛歌、拦路歌、庆贺歌、串寨歌、酒歌、时令歌、季节歌等壮族山歌。
壮族山歌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并在特定的环境里发展、变化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狩猎之中的呐喊孕育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意义上的壮族山歌出现在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中,歌圩的形成相传是因为一位壮族老歌手,他为自己漂亮的女儿择选女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久而久之变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歌圩。过往山歌的演唱需要固定的场所,通过现场传唱的直观方式达到传承壮族山歌的目的。步入新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QQ 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基本整合了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的所有属性,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做到无缝隙传播。新媒体平台不断打破山歌对唱的空间限制,从原始生态环境走向了网络虚拟环境,拓展了山歌传播的空间。
壮族山歌的传承主体主要分布在壮族的乡村地区,在互联网未全面普及之前,“口耳相传”是壮族人民传播山歌的重要方式。在山歌“口耳相传”的阶段,山歌贯穿壮族人民一生中的各个阶段。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地区青壮年群体纷纷选择离开家乡在城市扎根,以至于乡村劳动力逐渐流失,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加剧,这间接导致了山歌传承出现代际断层的问题。在笔者实地采访中,老一辈的歌王感叹道:“唱山歌成了老一辈人的情怀,年轻一辈往往认为唱山歌不时尚不新潮,山歌现在后继乏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然而随着互联网和山歌的结合,壮族山歌的传唱主体出现从年长者逐渐向青少年群体扩散的趋势。通过组建微信、QQ 交流群等方式,年长者向年轻一辈输出山歌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进行山歌的创作,传授他们关于山歌的曲调和咏唱方式,帮助年轻者了解和熟悉山歌的历史,使他们能从山歌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增强对家乡和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壮族山歌源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在内容上多呈现出乡土气息。随着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各种音乐文化蜂拥而至、竞争激烈,体现农家生活的山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壮族山歌为了与时俱进,主动跟上时代的需求和受众的选择倾向,融入时代的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在内容上不断展现时代的风貌。由此,壮族山歌逐渐成为时代的标签,折射出时代的印记和人们时下的情怀,以及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根据笔者收集到的山歌,例如“改革开放大潮涌,城乡旧貌换新颜;楼房起到茅草岭,男女老少乐无边”,“难忘当年旧土房,夏日闷热冬天凉;如今城里住大厦,农村处处是楼房”,“民族团结山歌响,友谊花开满园香;情深好比鱼和水,同绘蓝图奔小康”,“改革开放四十年,八桂大地换新颜;高楼大厦拔地起,麻雀难找旧屋檐”,“广西自治六十年,壮乡一片艳阳天;好比上楼吃甘蔗,步步登高节节甜”。可见这些山歌都体现了时代的气息,体现了壮乡人民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独特印象,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
新媒体时代涌现了电子杂志、网络报刊、移动网络电视、微博和微信等类型多样的传播媒介,它们突破了报刊版面内容,广播、电视播放时间的限制,实现了海量信息的存储和传播以及扩大了信息的容量。
传统歌圩场域是人与人面对面进行口传心授的专属场域,壮族山歌的传承离不开传统歌圩场域,这类场域有着孕育壮族山歌的语言土壤。现代媒介技术虽然打破了传统山歌的演唱空间限制,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歌圩仪式的口头传播形态。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的现代网络歌圩是一个虚拟化的场域,普遍通过微信、QQ 聊天群组织开展,山歌内容涉及演唱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传唱过程中会出现山歌内容过于生活化,缺少与时事政治的联系,以及演唱者隔空相对彼此缺乏了解,且歌手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无法准确评价对方或者传唱中可能出现不恰当的词语等问题。为了弥补网络歌圩场域的弊端,应将传统歌圩和现代网络歌圩结合起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壮族歌圩,有效完成两种类型歌圩场域的取长补短,创建最佳的壮族山歌歌圩场域,促使壮族山歌得到保护和创新。
壮族山歌蕴含的价值观对青少年具有重要影响,是教化青少年的重要手段。壮族山歌反映了壮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伦理道德、社会现象等内容,体现了民族性、通俗性、人文性、娱乐性等特征。同时,山歌是世世代代壮族人民传情达意的载体,它善于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因而能使青少年产生情绪的共鸣,能够增强青少年对各种价值观念的认知,加深他们的感悟。与传统强制灌输的方式相比,通过情感进行山歌的传承,更容易渗透到青少年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行为之中。除此之外,2003 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必须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积极吸纳青年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壮族山歌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青少年是传承山歌的核心主体之一,对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青年一代是传承山歌的中坚力量。通过新媒体传播平台,可以使得青年一代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和了解壮族山歌,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播手段可以更好地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壮族山歌传播的有效性。
新媒体为壮族山歌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但是现如今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壮族山歌的内容要更加注重打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融入时代元素的同时反映现实生活。要对壮族山歌进行收集和整理,挖掘山歌中的教化功能,促使山歌吟唱活动成为凝聚、传播民族价值观的重要活动。新媒体时代对山歌的传播不应该是简单地介绍和表演,更应该强调山歌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考虑不同受众媒介能力的差异,融入现代文化特质,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编辑山歌内容,使山歌内容具备民族性、大众性和亲切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