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叶雯
《十三邀》是一档由腾讯视频和单向空间联手打造的访谈类节目,以访谈者许知远的“偏见”视角出发,每一季邀请不同行业有丰富经历和人生心得的13位嘉宾进行访谈,现在已经播出了四季。节目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完整版由《十三邀》公众号放出。
与传统的谈话类节目不同的是,《十三邀》这档节目更像是将访谈和纪实结合起来,谈话地点不局限于演播间,而是走到嘉宾熟悉的生活或是工作的地点。节目充满了观点碰撞的火花,也饱含思辨性,借助主持人许知远的“偏见”提问,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进行反娱乐化的思考。
在传统访谈节目中,节目组演播室封闭、单一的场景往往使访谈显得较为正式,使观众产生距离感,也难以为受访者提供舒适、轻松的表达空间。此外,只在演播室内进行简单访谈会容易缺乏对嘉宾真实生活和工作状态的呈现。访谈者也局限于嘉宾个人,而不会对其亲朋好友、工作伙伴等其他人进行访谈,这样一来,就缺少从侧面刻画人物形象,缺少人物的立体感和全面性的呈现。
相比之下,《十三邀》则通过场景的转换,使访谈节目呈现“真人秀”的形式。许知远选择到受访者熟悉的地方去拜访对方,这个地方可能是嘉宾成长、学习、工作、生活的地点,也有可能是对嘉宾而言有特殊意义的地点。在这些场所中,有些嘉宾在工作,有些嘉宾在休息,他们体现出来的繁忙、焦虑、兴奋、开心等情绪都通过镜头较为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呈现出嘉宾相对真实的状态,加强了访谈嘉宾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此之后,主持人会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比较合适的地点引入访谈主题与嘉宾进行对话。例如在访谈坂本龙一先生时,就把采访地点放在了坂本龙一先生的工作室和他生活的纽约的街道上,甚至走到坂本龙一曾经在911时间拍摄的双子塔前。在许知远访谈的同时,也给观众展示了坂本龙一的日常生活状态和人生印记。从而对人物侧面的描写上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让受访人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同时也让嘉宾在这种熟悉的环境中卸下心防,更好地融入到谈话之中。
在寻常的谈话类节目中,主持人一般起到的是一个提问和倾听的角色,例如《鲁豫有约》,作为一档传统的对话类节目,主持人和《十三邀》里的许知远相比,鲁豫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嘉宾说出故事的主持人角色,是一个观点中立,没有个人情感和观点要求的形象。
而在《十三邀》中,许知远的角色打破了人们一般对于访谈类主持人的固定看法。许知远并非播音专业出身,而是一个作家。主持人应该有的客观、公正、中立的职业素养被他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在节目中他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态度,清晰呈现的是鲜明的思维个性、固有的认知习惯、批判的态度以及独立的风格。许知远以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在与文化精英共同开启的深度交流与对话交锋中寻求某种答案或者解释。
同时,《十三邀》这档访谈节目突破了以往聚焦中心点只在访谈嘉宾一个人身上的情况,节目当中往往会出现主持人与访谈嘉宾共同探讨同一个话题,在节目内容方面共同输出一些对于时代文化、时代精神的思考,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因此许知远更像是另一个嘉宾,和嘉宾的谈话除了挖掘嘉宾身上的人生经历给他们带来的东西,也会对嘉宾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从而从嘉宾身上探讨出对于行业、社会、世界的思考,在这期间可能会有相似的观点,也有可能会有冲突的观点,构成了这档节目特殊的风格。
除此之外,在这部结合纪录片形式的节目中,许知远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访谈者,也是这档节目里的叙事逻辑。一期节目往往是从他的自述开始,叙述他对这个嘉宾的固有印象及对谈话的期待。以第三季许知远对话木村拓哉为例,开头是许知远拿着木村拓哉的自传走在东京街头,看着东京街头木村拓哉的巨幅海报,然后诉说对木村拓哉的看法和猜测。而在第二季对话张艺谋的那一期,许知远深入到张艺谋在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之前生活了八年的陕棉厂,和张艺谋当时的工友聊天,了解张艺谋青年时期的故事,而此时张艺谋是不在场的。这一部分与其说是访谈,更像是有关许知远“如何认识张艺谋”的纪实片段。
观众跟随许知远的脚步,从抱有偏见开始,到拜访受访者,并在访谈过程中“打破或印证”偏见,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纪实性叙事过程。许知远作为一个采访者,在整个过程中既做到了一个引导嘉宾的角色,也是一个表达输出的角色,同时还是一个叙事线索,更影响到了整个节目的气质,许知远在《十三邀》这档节目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十三邀》既是以访谈为主线的节目,又具有浓烈的纪录片风格,访谈的方式、内容与深度借助纪录片手法得到全方位呈现。在内容生产中运用纪录片的手法,展示具有戏剧性的冲突与话语的对抗,呈现具有话题性、直观性的对话与互动,让受众深入到谈话之中,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加了节目的真实感。
《十三邀》节目的纪录片风格通过自由和不断转换的谈话空间、非科班出身的主持人、纪实性的影像语言等来实现。普通的访谈类节目大多采用坐在一个封闭的演播厅中进行一问一答的形式,而《十三邀》除了面对面访谈之外,更多的是在嘉宾熟悉的环境中边走边聊,甚至会一起吃点东西,在第四季中许知远对话徐峥这期,更是在一家日料店中边吃日料边完成了这期对话,少了一些正式,多了一些日常和随性。
许知远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因此在访谈中常常会问出尖锐带有偏见性的问题,让场面出现尴尬的情况。例如在第二季与姜文对话的这期访谈中,姜文频频反驳许知远的提问,使得场面出现了一些冷场。但正是这样不顺畅的谈话节奏,更符合现实生活中人们熟悉的谈话现场。
此外,《十三邀》的摄影不同于传统谈话节目常选用的固定机位和稳定的构图,而是更大量地选用不稳定的构图,大量的跟随镜头,手持微晃镜头,粗糙的镜头运动。这些镜头语言符合纪录片的拍摄习惯,给观众以真实、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
《十三邀》深谙多媒介联动的优势,在微博端、微信端、腾讯视频上分别根据平台不同的媒介特点,基于互联网思维进行打造,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全景式观看体验。
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用户碎片化使用的习惯,《十三邀》将完整版内容切成了若干个热点片段在微博上播出,每一个片段都有一个展示段落主旨的小标题,观众可以选择最为感兴趣的访谈片段进行观看。这也便于节目组在微博上进行话题造势,吸引这部分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培养节目的潜在受众。
在腾讯视频中,《十三邀》放出的是完整的剪辑版,这个剪辑版时长一般在30-50分钟左右,节目编导利用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采集的原始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对访谈和记录片段进行交叉剪辑,以凸显内容主次分明,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使观众能够对这期节目有清晰准确的了解。
而对于那些希望看到嘉宾的完整版谈话内容的粉丝或者对于嘉宾所在领域感兴趣的观众,则可以通过《十三邀》官方公众号观看完整的谈话版本,这既便利了想看完整版谈话的观众,也利于节目组公众号的引流,从而吸引一批固定粉丝。
新媒体时代,有更多的节目可供选择。与此同时,人们对自我兴趣和自我提升的关注度也上升,受众被细分后会按照兴趣进行重组,形成一个高黏性和高聚合性的社群。
《2017微博视频白皮书》显示,《十三邀》是一线城市最受用户欢迎的视频节目之一,其受众集中在21-35岁的高学历白领人群。由卡思数据提供的用户画像显示,《十三邀》受众的用户标签以文化、传媒行业为主。面对“精英”“小众”的用户定位,《十三邀》更多地将节目的重点放在内容的提升上,为喜欢探索人文价值和意义的观众提供了丰盛的精神食粮,也让观众在看完节目之后有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第四季的第四期节目,许知远对话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用深邃而具体的学术话语道出了当代年轻人的困惑,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为人们带来一次思考当下的契机。
内容创新是文化类综艺保持活力、持续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在创新之下,文化类节目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三邀》将节目核心放在作为反娱乐化的深耕垂直领域、面向窄众传播,不失为文化类节目生存的一个途径。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十三邀》突破了传统访谈类节目的封闭性和大众化,在节目制作上追求精良的制作效果和创新的制作模式,在节目内容上挖掘深层思想,在传播渠道上结合融媒体的特性,从“偏见视角”出发面朝窄众输出观点,传递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也为身处娱乐时代的人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该节目的创新追求和自我突破,为不断变迁的网络环境下的访谈类节目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